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长安城·楼阁台遗址

(2012-12-20 16:38:27)
标签:

楼阁台遗址

苻健

太极殿

东宫

西宫

分类: 汉长安城

http://s8/mw690/954ab5c8xd13f887720f7&690    干了半冬的西安今天终于是开始飘雪了,早上9点多出门买牛尾的时候,雪还是零零星星的飘着,经过有关部门的人工增雪,午后果然变大了不少。中午美美的咥了一大碗西红柿烩牛尾,再将炉火拨旺,做在窗边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对我来说真是一种幸福。我发现我是个幸福感很低的人,打个小麻将赢个块八毛的就能让我幸福好几天,自然如是输了个块八毛也能让我难受好几天,看来我应该是一个幸福感和难过感都很低的人。在正式开始写之前,我要将中午没有下锅一起烩的两土豆先放进炉膛里闷着,这两土豆正好是我的晚饭了,等烤熟吃的时候,一个蘸盐、一个蘸糖,又是一场幸福。

    书接前传接着说汉城,昨日一篇博文中提及到位于楼阁台村西侧的楼阁台遗址并非明光宫遗存,那么这处遗址又是什么来头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2003年4—7月份,考古部门对此进行了发掘探查,发现在这处遗迹的东西两边竟然是连着城墙遗迹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考古人员顺藤摸瓜,最后的结果是在此处遗址之北有两座宫城遗迹,楼阁台遗迹就处于西侧宫城的南墙之上。西侧宫城(以下称西宫)南宫墙距宣平门大街100米、长1236米,西宫墙在高庙村中高庙遗址处同汉城北墙相接后至拜水台遗址(高庙、拜水台遗址可参阅《城角篇》)、长974米,北墙为汉城北墙、长1214米,东墙长972米,之上开有一门同东侧宫城(以下称东宫)相通,门址有两个宽6米的门道,门道间隔19米。东宫西宫墙即为西宫东宫墙,南宫墙长944米,东宫墙即为汉城东城墙一部分、长990米,北宫墙亦为汉城北城墙一部分、长988米。

    关于这两处宫城,考古部门认为是十六国时期在长安城中定都的一些朝代的皇宫,但建筑年代并没有确定。之后本人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两宫城的建造年代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此大致说说。西汉时期没有这两座宫城是无容置疑的了,那咱就从东汉说起。东汉皇帝多次来长安祭祖,但文献记载下塌之所应还是未央宫,如《后汉书·顺帝纪》:“永和二年(137)冬十月,行幸长安···庚子,幸未央宫”等等。这样的现象直到东汉末期汉献帝被裹挟“初平元年(190)三月乙巳,车架入长安,幸未央宫”(《献帝纪》)。所以说东汉时期不应该有这两宫的存在。

    下来就是西晋了,西晋时期分别有惠、愍二帝以长安为都,惠帝304—306年、愍帝313—316年,共计7年,时间仓促不说,来长安就是为了避难,这样看来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心情,排除。

    前赵于318—328年在长安定都共计10年。《晋书·前赵·刘曜载记》记有:“欲以阿房而建西宫”,但这处西宫是欲以阿房而建,地望同本文所述西宫不符,再者因大臣乔豫、和苞的谏阻也没有建成。前赵被后赵灭了之后,长安城并非后赵都城,虽于永和元年(345)“发雍、洛、秦、并州十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但在文献中也找不到这两座宫城的记载。

    公元350年,苻坚进长安城,次年自称天王、国号大秦、改元皇始,352年“僭皇帝位于太极前殿”。《资治通鉴》记,前秦皇始五年(355)六月,苻健“时生待疾西宫”,注曰“秦王所居为西宫”。苻健这次生病还引来一场宫廷政变,《晋书·前秦·苻健载记》载:“苻健寝疾,菁勒兵入东宫···健闻变,升端门陈兵,众皆舍杖逃散,持菁杀之”。在之后的文献中这两宫的名称也多有出现,如《晋书·后秦·姚兴载记》就录有一场因姚兴病重发生的宫变,同苻健那次很是相似,自然东宫、西宫也在记载之中。所以我大胆的假设,这两座宫城的建造年代就在350—355年之间,建造者即为苻健。再者年时期流行将皇宫放置在城市北部,而且这种模式直接影响到隋建大兴城时将太极宫放置在城市的最北部。现在是否也能明白一点为何宣平门一直是开着3个门道了吧。

http://s13/mw690/954ab5c8x7b53274ba08c&690    大胆瞎说完了这两座宫城,咱再回头看看这楼阁台遗址吧,这可是真金白银存在的,瞎说不得。整个遗迹位于今楼阁台村西、丰产路北侧,由4个环形分布的夯土台基和其北侧的一块台地组成。南部的两夯台应属门阙遗迹;北部两夯台间有廊道相连,在其北部台地中考古人员探得一东西长128、南北宽41米的宫殿基址,这样看来北部两座夯土可能就是这座宫殿的东西两阁。这样的建筑模式使我们想到了大明宫中的含元殿和其东西两阁,这座主殿考古人员推测即为苻健即皇帝位的太极殿。 

http://s11/mw690/954ab5c8xd13f90586b0a&690     文保碑立于东阙南侧
http://s2/mw690/954ab5c8xd13f89d65bc1&690    东阙,位于汉时的宣平门大街北侧30米处,东西长28、南北宽22、高6米。考古发掘时在其上部没有发现建筑遗迹,说明此夯土并非秦汉时期流行的高台建筑夯基,而为一处门阙遗迹。现今在其上建有一座现代小塔。
http://s14/mw690/954ab5c8xd13f91a36e3d&690    西阙,位于汉时宣平门大街北侧28米处,距离东阙74米,现在处于一废品收购站内。台基高5.4米、东西长32米、南北宽20米。
http://s1/mw690/954ab5c8xd13f89748340&690    站在东阙上拍摄的东西两阁。东阁位于东阙北30米处,南北长36米、东西宽18米,现高10.1米。西阁位于西阙北36米处,南北长34米、东西宽22米,现高9米。没有眼色的那颗树,恰好将连接两阁的廊道给挡住了。
http://s8/mw690/954ab5c8xd13f928825c7&690    害的我绕了好大一圈子才登上了西阁,从这角度看廊道遗迹更加清楚。廊道低于两阁,现高5米左右,整个基址东西长72米、南北宽12—16米。在两阙和两阁之间(就是照片右部那片废弃厂房),考古人员在其地表以下0.8米处发现一踩踏面,故怀疑此处原本很可能是一处广场。《北史·西魏·文帝纪》载:大统五年(539),魏文帝“于阳武门外悬鼓置纸笔以求得失”,西魏时期的阳武门很有可能就在这两阙两阁之间。

    说到这里,我们再想这遗址的名称“楼阁台”,不正好是这处宫殿遗迹的3种建筑样式吗?楼为主殿、阁即东西两阁、台自然就是那东西门阙了。好了,此篇完成,吃烤土豆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