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北城城墙最为曲折,但再曲里拐弯也还是城门三座,由西向东分别为横门、厨城门和洛城门。三座城门北不远处就是渭河,现今发现三座城门外都建有跨河桥梁,这就今春的新发现。
一、横门
http://s12/mw690/954ab5c8gced319260a8b&690
横音光,故此门又称光门,亦称突门。《乐府·琅琊王歌辞》“长安十二门,光门最妍雅。渭水从陇来,浮游渭桥下”即指此门。《长安志》又称横门为武朔门。王莽时改名为朔都门。门外约1.2公里处有跨渭水通咸阳塬的横桥,此桥为汉长安城与渭北诸陵邑之间的交通枢纽,横门内有东西二市,故横门应是长安城12门中最繁华的一门,为汉长安城工商业重心所在。
《水经注·渭水》载:“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其外郭有都门、有棘门”;《汉书·孝文本纪》载:“‘(后元)六年(前158)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
…
祝兹侯徐历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孟康曰:‘棘门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棘门在横门之外’”。通过以上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知横门和宣平门一样都建有外郭城,郭城城门称之为都门,在都门之北还有一门为棘门。我个人分析,横门外郭城不可能跨水而建,应建于渭水之南,这样都门也应位于横桥南端,这样一来从军事防御方面来看,对汉城起着重要防御作用的横桥就会因没有任何屏障而轻易落入敌手,故在渭水北岸将秦时旧宫门改造为棘门,对横桥起到屏护作用。
横门遗址位于今相家巷村和相小堡村之间,沿邓六路北行,过丰产路约200米即到。此门于1987年试发掘,只是不知为何今日也没有见考古报告发表。
http://s5/mw690/954ab5c8gced31acd80d4&690
横门文保碑已是土埋半截了,幸好能看到横门遗址几字,文保碑就位于上图电杆下方。
二、厨城门
http://s2/mw690/954ab5c8gced3c44bad91&690
厨城门又名厨门,王莽时改名建子门。《水经注·渭水》载:“(厨城门)一曰厨门,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东,故城曰厨门也”。长安厨为京兆尹属官,厨官“主为官食”,并负责供应郡国侯神方士使者所立祭祠的食品,规模相当庞大。公元25年9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城,更始帝就是由此门只身逃至高陵。
厨城门遗址在今曹家堡以西、唐家村以南。在丰产路北有唐家村牌坊,由此牌坊北行200米即可见厨城门现存高大夯土台基,上图即由西北——东南方向拍摄的城门遗迹。此门北1公里多处,今春发现一座秦汉时期古桥,现被命名为“厨城门桥”,此桥详情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4ab5c801013wnz.html
http://s1/mw690/954ab5c8gced3c51811c0&690
有东南——西北方向拍摄的城门遗址。很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一座城门遗址夯台,竟然在各类资料中没有详细的记载,甚至于连一个长、宽、高的数据都没有,不知何因。
http://s5/mw690/954ab5c8gced3c5d4c1b4&690
幸好找到了文保碑方可证明此夯台即为厨城门遗址,此碑所处位置极为隐蔽,我今也不细说了,看各位去时能否找到。原文保碑已扑倒在遗址北,扑倒时还伤了两名在此嬉戏的儿童,这也可能是新文保碑立于隐蔽处的原因吧。
三、洛城门
http://s12/mw690/954ab5c8gced40d987a2b&690
因此门正对咸阳原上的高祖长陵,故名高门。《三辅黄图》:"(洛城门)长安北门也,又名鹳雀台门,外有汉武承露盘,在台上”。《水经注·渭水》云:“其外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门”。洛城门亦曰利城门、朝门,这两个名称的来历不详。王莽时更名进和门。
洛城门遗址在高庙村。我承认文保碑没有找到,但依据资料和在村中寻访,得知城门遗址就位于村中“高庙遗址”西(“高庙遗址”详情见《汉长安城·城角篇》),在地图上看建丰小学西侧有一处空地。
http://s6/mw690/954ab5c8gced40e77f2f5&690
在小学西侧我找到了这块空地,询问旁边村民,收获一条重要信息。洛城门原本的文保碑就立于这块空地南端,即照片中那堆垃圾之处。
洛城门外渭河之上也建于桥梁,此桥也于今春同厨城门桥先后被发现,至此可知汉长安城北城三门外都建于桥梁。很久以来每当说起汉文帝由代郡至高陵再进长安城登基时,都会说为过横桥,进横门。因为很久以来都认为汉城只在横门之北有桥,事情发展到现在,这种说法恐要改变了。汉文帝没有任何原因要舍近求远,放着距高陵最近的洛城门桥不走,而绕道横门桥。除非文帝进京时,厨城门桥和洛城门桥还没有建好。
至此汉长安城12处城门都已说完。简单总结一下吧。
汉长安城12处城门均焚毁于绿林军、赤眉军起义时,但各门以后使用情况却是各异。
城门各有3个门道,除与未央宫、长乐宫相对的西安门、章城门、霸城门、覆盎门4座城门门道之间相隔14米左右外,其他8座城门门道之间相隔4米稍强。每个门道深16米,与城墙厚度相同。门道宽8米左右,每个门道正好容纳4道车轨,3个门道可容车轨12道,正合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等文献记载的“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
东城三门外两侧建有门阙。
城门全未用砖,没有圆弧形券顶,而是在两壁直立的阙口两侧沿边排列几对石础,础上用木地栿(梁),栿上立柱,再在上面修筑门楼。门外建有跨护城壕沟的石桥,与街相直。
城门外均建有外郭亭,用以加强防御和用于邮传。12座门外的郭亭名称,王莽时均重新命名。即宣平门外正月亭,清明门外布恩亭,霸城门外无疆亭,覆盎门外长茂亭,安门外显乐亭,西安门外诚正亭,章城门外亿年亭,直城门外端路亭,雍门外著义亭,横门外左豳亭,厨城门外广世亭,洛城门外临水亭。
《汉书·刘屈氂》载:“武帝征和二年,以太子兵变在外,始置屯兵于长安诸门”;《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校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门候”。这说明汉城城门不但有普通军士站岗的,还有司马、门候等负责人。另外城门还有严格的启闭时间和交通规章,中间城门为皇帝御道,其余两门道以左出右进之规章,不得违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