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赵岐《三辅决录》载:“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较为全面的钻探勘察,除探查清楚汉长安城内宫殿、道路外,12座城门的位置也全部得到肯定。这12座城门,从东城墙北按顺时针方向数,其顺序是:东城宣平门、清明门、霸城;南城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城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城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考古部门先后已发掘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4座城门,并对横门进行了试掘。我看到的城门发掘报告只有宣平门和直城门两座,其他零星见于各类资料。此篇先从东城3门说起。
一、宣平门
http://s2/mw690/954ab5c8xce7f8c581161&690
宣平门距汉长安城东北角约1150米,文保碑立于一水渠北岸,碑面向西。此门为汉时长安人在东城进出的一处重要门址,故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提及此门,如汉废帝刘贺就是从宣平门兴冲冲的进入长安城,干了27天皇帝后被废。新莽时期宣平门改为春王门,东汉之后称青门。宣平门外建有郭城,郭城门为东都门,东都门的名称也多见于历代文献,如《后汉书·刘盆子传》:“军及高陵,遂攻东都门,入长安城”等。近代许多资料将宣平门和东都门混为一谈,本人认为是不妥的,《三辅黄图》说的很清楚了“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其外郭曰东都门也”。至于东都门距宣平门的距离是多少,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甚至有学者认为东都门就位于宣平门东13里的枳道亭旁。枳道亭即是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刘邦之处,也是西汉时长安人送别东去客话别之地。
http://s6/mw690/954ab5c8xce7f8d29ead5&690
宣平门遗址同唐明德门遗址一样,当年发掘之后就回填了。当年发掘时据考古报告记载还依稀能看出城门模样,但现在遗址上除了茂密的灌木和垃圾之外,看不到一丝2000多年前的痕迹。
http://s3/mw690/954ab5c8xce7f8dd21172&690
幸好1957年发掘时留下几张发掘时的照片。1957年胶片可是金贵物件,舍得拿出来给我们后人留下影像应也属一件功泽后代的大善事了。通过发掘得知宣平门共有门洞3个,中间门洞为皇帝御用的驰道,同汉城内道路中间的驰道相连,两侧门洞方供臣民出入之用。门洞间的夯土宽为4米多,门洞宽度同其他11座汉城城门洞基本相似,约8米左右,这点同历史文献中可并行4车的记载是相符的。门洞不是我们常见的明西安城墙的那种劵孔式门洞,而是在门洞两侧先铺石础,石础上立木柱,柱上设过梁,过梁上建门楼。
http://s15/mw690/954ab5c8xce7f90ce707e&690
发掘后宣平门的使用历史也得以显现。西汉末年赤眉军毁长安城,宣平门也焚于烈火中,火势之大已将门洞两壁烧的红赤。因宣平门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东汉时期宣平门得以第一次修缮,修缮后门洞变窄,仅为6.5米左右。在发掘现场出土了大量印记砖,印文有“石安宋利”、“石安曹平”等,砖上所指“石安”即为后赵时期石勒在咸阳设立的石安县,这就说明宣平门在后赵时期也得以一次修缮。
关于宣平门的废弃时期,通过发掘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中间门洞被封闭,照片中编号为“4”处,是一道宽1.7米的夯土墙,将中间门洞封闭,封闭的时间应该在北周至隋期间。其次是南北两侧门洞的封闭,应是在唐设立禁苑时期,随着唐禁苑的设立,整个汉长安城成为了园中园,宣平门因距太极宫最远,故被整个封闭,宣平门的千年使命得以结束。
http://s1/mw690/954ab5c8xce7f927be190&690
宣平门考古报告记载在城门南北两边的城墙外侧均有外凸的夯土台,目前仅存南边的夯台。关于此夯台的作用有人认为是郭城遗迹,有人认为是门阙遗迹。从现场的情况分析,我个人倾向门阙遗址。上图照片为夯台北侧情况,夯台高8.2米、东西宽3.8米、南北长11.7米。
http://s4/mw690/954ab5c8x7b0cc2168db3&690
夯台东侧情况
http://s14/mw690/954ab5c8xce7f959fbf0d&690
夯台南侧情况,夯土台后就是宣平门外的敦煌寺塔,塔建于清顺治年间,几百年的历史在汉城前只是个小字辈,但跟着汉城依旧混了个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真应了社会上流传的那句:“干的好不如嫁的好,嫁的好不如生的好”
二、清明门
http://s6/mw690/954ab5c8xce7f9852a845&690
清明门内有籍田仓,门外有籍田和灵星祠、先农祠等。西汉各帝每年开春时要从出此门去亲耕籍田并祭祀农神。故亦名籍田门、凯门。新莽时期更名为宣德门。横贯全城东西的王渠自清明门出城与漕渠汇合北流注入渭河。现今在朱宏路和石化大道路口西北角建有清明门广场,很多人都误以为广场之后即为清明门遗址所在地。
http://s5/mw690/954ab5c84ce86deaf6594&690
我们来分析一张电子地图的截图会发现,现在的清明门广场西的那段汉城墙是基本完整的,只是在南面有一小豁口,在北玉丰村中我找到了这处豁口,宽仅5、6米,根本就不可能是城门所造成的豁口。在实地我没有找到清明门的文保碑,但据资料记载清明门和霸城门之间的距离为1530米,同样在图上作业,发现1530米处落在了石化大道北沿,这里实地为一南北长50来米、东西宽20多米开阔地,此区域大小应能包容下一处城门遗址。以前来时在这区域内依稀记着看到过文保碑,不知为何这次就死活找不到了。
三、霸城门
http://s8/mw690/954ab5c8xce7f9c227c57&690
霸城门亦名青城门、青门、青雀门、万城门、青绮门,别名很多但大多数还都有来历。如《三辅黄图》载:“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为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王莽时更名为仁寿门。进霸城门几十米长就是长乐宫东宫门,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宫中人士,故霸城门外在当时不可能是繁华之地。
霸城门同宣平门一样都是3个门洞,但不同的是门洞间的距离达14米,在已发掘的城门中还有对着未央宫南宫门的西安门门洞间的距离也为14米。这样做的原因有可能是作为皇宫进出之门,较大的门洞距离更显气派吧。
其实今日我们所见照片中的霸城门遗址为近代修复,1957年发掘时只有南门道保存较好,其余两门道都已被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沟破坏殆尽,只有路沟中残存的石础表明此处亦为汉霸城门遗址的一部分。3个门道以及门道间距离为14米等考古结论,一是根据两门阙遗址间的距离推算,二是参考了早先西安门发掘的数据。
何正璜在其游记《汉长安古城》中,描述登上霸城门城头后有如下文字:“俯视停车处,才知道我们刚才上来的路,原是旧日的护城河,现虽湮为平地,唯地势低凹整齐,清晰可见”,这也许就是为何在霸城门遗址上会出现一条大路沟的原因吧。
http://s9/mw690/954ab5c8x7b0cc2de8a88&690
霸城门南城墙。整个霸城门遗址在汉城12门中属于保护较完整的,南侧城墙同门洞之间没有破坏,高度也在5米上下。
http://s16/mw690/954ab5c8xce7f9d72370f&690
北侧城墙,城墙同门洞之间有近10米城墙被破坏,但城墙的高度较南侧更为高大,高度达6、7米。照片中城墙外凸部分就是同宣平门类似的夯土台,只是此处夯土台同城墙相连,加之突出部分较小,很容易让人当成城墙一部分。
http://s5/mw690/954ab5c8xce7f9fe483d4&690
站在北侧城墙上看霸城门遗址,能清楚看到南侧城墙的外凸夯土台。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霸城门也建有郭城,这么想来此处外凸的夯土台应不是郭城遗迹了,只能是门阙遗迹。西汉以东为尊,11座帝陵都面向东方,故汉长安城的三座东城门外都可能建有门阙,以示庄严。
http://s12/mw690/954ab5c8xce7fa18033cb&690
排列整齐的石础。看官莫笑,西汉时期的石础就是这样的,不讲究什么好看不好看,好使就成。不但在城门是这样的,包括长乐宫、未央宫这样重要的皇宫这样的石础也是随处可见。只是后代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才出现了那些雕花刻石的精美石础。
http://s1/mw690/954ab5c8xce7fa2a37430&690
这可不是什么耗子洞,这是西汉时夯筑城墙的一种工艺,叫穿木,作用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钢筋吧。2000多年过去了,木头朽腐了,就留下这排列整齐的洞洞。
http://s4/mw690/954ab5c8xce7fa3ede5d3&690
关于霸城门的命运,估摸着西汉之后就不再使用了,上图这张老照片就是在发掘霸城门时拍摄的,南门道中堆积着焚烧后的遗留物,在这次遗留物中出土了大量带有西汉或新莽年号的筒瓦、板瓦及新莽时期“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等钱币,这说明霸城门(最少是南门道)在汉末被焚毁后就没有再使用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