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秦坑儒谷,在洪庆堡村中十字犹豫了一下,向西为小寨村,村东还有大冢一座,传为一唐朝高僧之墓,像北就可展开秦东陵之旅。此时已近正午,今日预报的温度是36度,且秦东陵位于骊山山脚冲积扇面上,四个陵园依山坡而建,骑行定会艰难许多。想到这些只好先放弃小寨村东大冢,向秦东陵进发。
http://s1/middle/954ab5c8xc26934e32940&690
上图红线所过即为我6月10日在秦东陵骑行路线,蓝圈所框为秦东陵各陵园地面尚存墓冢,绿方块表示文保碑位置。
四 号 陵
园
接近韩峪乡时道路已渐渐变陡,但尚可骑行,等到了韩峪乡向东南一拐,自己瞬间被陡峭的上坡路震撼住了,到底是多少度我测不出来,只知依我此时体力骑行已不可能,只好下车推行。此刻已到一天中最炎时刻,推行不久就能感到汗珠争先恐后划过肚皮,眼睛也被汗蛰的生痛,估计是偷偷抹媳妇的防晒霜被汗水冲进眼睛了。幸好遇一同行老者,聊着天,也就觉不着路途艰辛。
http://s3/middle/954ab5c8x79d75b2d84b2&690
就这样在大太阳下推行了半个小时,突然就看到秦东陵的文保碑立在路西,碑前有村,我知道染房村到了、秦东陵四号陵园到了。刚刚路遇那老者已告诉我陵园内尚存两座墓冢,只是我那时方向感已迷,在染房村、斜马村四周寻了半天,也没有看到老者所说的“坟疙瘩”。
http://s6/middle/954ab5c8xc26990202ce5&690
文保碑背面,所示保护范围,应该是整个秦东陵的范围。资料记载:“四号陵园位于小峪河南岸,亦为山前另一冲积扇面,与一号陵园隔河相望,相距约2500米。陵园四界利用天然小沟和人工挖掘的沟壕作兆沟,东起马斜坡,西至染房村,南抵井深沟,北到小峪河南岸,东西宽500米,南北长960米。陵园内发现亚字型大墓1座,呈东西方向,主墓道在东,陵园南侧有甲字型的附葬墓两座(后来知道此两墓即为老者所言“坟疙瘩”),小型陪葬墓群1处。”
http://s9/middle/954ab5c8xc2699070bea8&690
陵园中亚字型大墓现今正好位于染房村和斜马村之间,公路所过恰为墓冢西墓道,大墓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一点迹象,路西一坡地,估计为大墓当初位置。
一 号
陵 园
从四号陵园回韩峪乡那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风化利箭从我耳边掠过,很是惬意,但我还是高兴不起来,这段是痛快了,从韩峪到一号陵园依然是上坡路。原本是想从四号陵园找条小路,直插一号陵园的,问了好多人,都说没路,只能返回韩峪,再东行。去一号陵园之路比到四号要缓些,将就着能骑。
http://s12/middle/954ab5c8xc269dc81ddab&690
就这样推推骑骑,行了两里多地,路北看到了秦东陵文管所的牌子,想今日是星期天也不知有人没有,反正是累的兮兮的,管有没有人,就当歇息也可。进院一看,人还不少,连所长都在。试着说明了一下来意,所长很是热情,文质彬彬的,又问必答,只是拒绝了我拍摄墙上所挂秦东陵全图的要求,当过兵的我知道地形图的严肃性,不敢再强求。但得知能从一号陵园直插到二号陵园,不用再返回韩峪时,还是很高兴的。
http://s2/middle/954ab5c8xc26a04c9dd81&690
文管所出来东行一里多地吧,有范家村,不用进村,村西有土路,北上即可到一号陵园中心。为什么我这么清楚了,都是看了文管所那张地形图了,记图可是咱的强项。说是土路,但还是挺宽的,行车无恙,如果你是开车来,按我说的路线走没问题。北上一里多地就可见一号陵园文保碑立于路西。
http://s2/middle/954ab5c8xc26a19e26c11&690
过文保碑就进入一小小“峡谷”中,这道峡谷就是将一号陵园中一“亚”字形大墓东面夯土层剖开所至。图为东侧夯土层。
http://s2/middle/954ab5c8xc26a1a423d91&690
西侧夯土层看的很清楚。
http://s6/middle/954ab5c8xc26a1a8e4065&690
悠悠小路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将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清楚楚的分成两半,一边站着我,一边躺着咱的先人。
http://s12/middle/954ab5c8xc26a1ac7487b&690
当地人将这里称为“余家疙瘩”,这里东高西低,起伏不平。东西向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舒缓的隆起,上面让石榴树点了一些绿,看去和周围的土梁没有差别,我试着多个角度拍照片,结果都是平塌塌的。虽然是平塌塌的,但这里是一号陵园唯一可见地面遗存。在其北还有一“亚”字形大墓,文管所所长和当地人说也能看出来,我看了半天就是没有看出来。
一号陵园依山坡而建,地势东高西低。陵园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的无名沟,西界洞北村西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南北宽1800米,东西长
4000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钻探出亚字形大墓2座、陪葬坑2座、陪葬墓区2处、地面建筑基址4处。两座亚字形大墓为陵园内的主墓,大小相若,主墓道皆东向。两座陪葬坑分别位于亚字形东墓道以东偏南处,经钻探,发现马骨、木迹、漆皮、骨饰等,当为车马坑。
二 号
陵 园
从“余家疙瘩”继续北上,因这段路依渠而建,基本处于同一等高线,骑行还是方便。路上看到有东西走向天然壕沟,想是一号陵园和二号陵园的分界壕沟,想下来拍照,可石榴园中冲出数条吠犬,吓我的落荒而逃了。狗儿也不很撵,象征性的做了做样子就洋洋得意的收兵了,我估计天热的狗狗也不想跑了。逃了不久,就见一条东西走向公路,二号陵园还在东面,又开始艰难的推车上坡了。
http://s13/middle/954ab5c8xc26a6c6afb5c&690
推车咱也不闲着,这不就发现了二号陵园北侧壕沟。很深、很宽的,估计是天然的。
http://s15/middle/954ab5c8xc26a7de838de&690
幸好这段路不长,也就一里多地,公路穿过一村庄,这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叫枣园一队。二号陵园地面遗存的一座大冢就位于村南,在村西有一土路,大冢就在土路尽头民房后面。
http://s4/middle/954ab5c8xc26a83b2a563&690
你看我现在说的这样清楚,那天为找这冢,在村里转了几圈,本来天就热,大中午的村中活动的人就少,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还好像当我是盗墓的,不给我好好说。历经捻转,最后还是上图民房主人将我带到冢前。文管所所长告诉我,在此冢东北,还有一不明显墓冢,但实地无路可行,试着走了几米,草中荆棘就在腿上划了几道血道,汗一蛰生痛。找个高地望了望,也看不出了所以然,算了放弃。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向约1500米处,地形为自西向东大约30度的斜坡。陵园范围:东自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冢村北无名沟,北达武家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陵园四界是利用自然沟壑并经人工修葺而成,与一号陵园相似。陵园内发现中字形的大墓1座、甲字型大墓3座(其中一座为两座甲宇型墓并列而起一座墓冢)。三冢墓成品字型排列。此外,还发现陪葬坑1座,为车马坑。陪葬墓区两处,探知小型陪葬墓31座,并清理了1座土洞墓。地面建筑遗址1处。
三 号
陵 园
找到了二号陵园地面尚存大冢后,我知道今天的工作大部分结束了,从此就将踏入归程,一想起那如箭的劲风心里就止不住的狂喜。果不其然5里多的下坡路,唯一考验的就是自行车的闸皮了。以最少40迈的时速冲进了武家沟村,村北100米就是三号陵园,文管所所长告诉我,陵园内尚存大冢一座,顺路行大冢就把我挡住了。一问才知道什么是乐极生悲,硬硬跑过了,怎么一路就没有看到能挡住我的大冢呢?在村中问清大冢方位,又反身推车上坡。
http://s6/middle/954ab5c8xc26ac64eacd5&690
为了避免后人再遭我的罪。我特意留心了一明显地标。当你正欢天喜地的往下冲的时候,请注意你的左面,当出现上图建筑物时,你就应下车。
http://s5/middle/954ab5c8xc26ac73cd4c4&690
下车后望北看,这就是能档着我的大冢。不能怪人家大冢小,只能怪咱冲的太疯狂。
http://s13/middle/954ab5c8xc26ac77afeec&690
冢南壕沟,试试你的眼力,看看能发现大冢吗?如果能就说明这大冢能档的住你,如果不能,就让那建筑物档你吧。
三号陵园位于武家沟村北100米处,东南距一号陵园的1500米。陵园西、北两面利用天然沟壑为其兆沟,而东、南两面兆沟则为人工开凿。陵园原有破坏,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48400平方米。陵园内发现中字型大墓1座,东西方向,西墓道略长于东墓道;陪葬墓区1处,位于陵园东南,发现小型墓4座;建筑基址2处,在中字型大墓正北及正西处。
自此秦东陵全部结束,回家了,半路上还有邵平店等着我呢。
对了,回家之前,再唠叨唠叨四座陵园的墓主吧。
1986年春,临潼韩峪油王村民报告当时的县文管会,说在范家村北群众修水渠时发现有两条夯土道子(就是余家疙瘩)。县文管会同省考古所组成调查组,进行勘探。
7月14日在临潼召开了研讨会,一致认为韩峪古大墓就是“秦东陵”,就这样秦东陵被发现。
关于这四座陵园中到底葬着谁,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记录在案了。《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
、《史记·秦本纪》载:“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曰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芷阳。”。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知道葬秦东陵的一共是4组6人,分别为悼太子、宣太后、昭襄王与唐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但是司马迁工作不细,没有说清楚谁埋哪谁埋哪,这下就给今天的专家们留下机会了。从秦东陵被发现这20多年来,只要是能说上话的专家都说话了,考古专家几乎成了数学专家,将4座陵园同这6人能发生的排列齐齐排了一遍。那是说什么的都有,反正墓主也不可能跳出了撅人,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是,我要让你说服了,那你不就比我能了。
就这样互相争吵、互相学习,到了2010年10月,墓主之谜有了点眉目。原来余家疙瘩上发生了盗墓案,案子很快就破了,在追回的被盗文物中有一件木质高柄漆豆的盘底刻有铭文:“八年相邦薛君造”;其足座底部烙印“大官”二字。“相邦薛君”指的是辅助昭襄王治国的孟尝君薛文、“大官”是掌管王饮食的官员,另外在秦始皇之前的3个秦王中,只有昭襄王纪年超过8年,那么“八年”应为昭襄王八年。这样一来器主、墓主自然就是昭襄王,专家们也对余家疙瘩下埋的是秦昭襄王达成了一致。看来剩下的3座陵园的墓主之谜,我们还是寄希望于盗墓贼可靠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