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汉11陵之景帝阳陵

(2012-03-31 16:15:13)
标签:

西汉帝陵

汉景帝阳陵

王皇后陵

陪葬坑

陵园

分类: 陕西帝陵

http://s14/middle/954ab5c8xbc8726cc5b4d&690

     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在当时的弋阳县修筑寿陵,因此取名为“阳陵”。阳陵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是咸阳塬上西汉九座帝陵中最东面的一座,西距汉高祖长陵12里。陵区范围,向北进泾阳县高庄乡,向东至高陵县马家湾乡

http://s14/middle/954ab5c8xbc8596daae7d&690    汉景帝阳陵陵园、陵邑示意图。我找了很多关于阳陵考古的文章,可以说只要是发表了的我都找来看过,这些文章中对阳陵外陵园都没有提及。我们纵观汉陵(霸陵就不说了,总归不是一种模式),会发现长陵和安陵只有外陵园,帝、后陵不再建有单独的陵园,阳陵只有帝、后陵园而没有外陵园,再之后各陵应皆建有内外陵园(目前考古发掘只平陵、杜陵和延陵没有发现外陵园,但从整个陵区的布局来看,应存在外陵园)。但是我们观察,示意图中的自然断崖将整个阳陵陵区分成了三个区域:帝、后陵园、陪葬墓园和陵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阳陵的营建是因地理地貌所独有的,也是外陵园向内外陵园的过渡。故本篇博文就按照以上三个部分一一叙述。

一:帝、后陵陵园

1:帝陵

http://s5/middle/954ab5c8xbc866663f334&690

         汉文帝陵园示意图。

http://s11/middle/954ab5c8x794096bdbb9a&690    景帝陵,东南-西北方向拍摄。封土为复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近方形,底部边长170米,顶部边长50米,封土高31米,有四条墓道。景帝陵园边长410米。在封土四周放射性分布81条陪葬坑,坑内出土的是一些仕女、家禽、家畜等等,应是反映了日常生活所需。现汉阳陵博物馆在部分陪葬坑上铺设高强度钢化玻璃,游人可直接观看到陪葬坑内的情景。陵园四面正对墓道位置辟有一门并建有双阙,各门阙距帝陵封土均为110米。四对门阙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现东、西、南门外阙址保存较好,北门阙在地面上已不可观,现存门阙中尤以南门阙为大,日人足立喜六言:大小可当墓冢。http://s14/middle/954ab5c8xbc860cb72dad&690    在南门阙遗址上建成的仿古建筑,可用气势恢宏形容。
http://s15/middle/954ab5c8xbc860d1a455e&690    南门阙东阙,已将气势恢宏的现今仿建建筑塞了个满满腾腾,可见当年之气势。
http://s3/middle/954ab5c8xbc860d6f3592&690    南门阙之西阙。
http://s9/middle/954ab5c8xbc8620ead0f8&690    东门阙,西南-东北方向拍摄。好像在搞什么东东,上面搭了个棚棚。资料记载东门阙底部东西长20米,南北40米,高45米。二阙址间距约1214米。

http://s9/middle/954ab5c8xbc862bd98cb8&690    西门阙,大小等同东门阙,东南-西北方向拍摄。在西汉各陵中门阙保存最好、最大者当属阳、茂二陵,我感觉好像阳陵更胜一筹。
http://s15/middle/954ab5c8xbc8640375bee&690    压轴的定是毕巡抚所立碑石了,我不知其他省份帝陵前是否也有向毕沅碑这样的标志性物件,但我还是觉着有毕沅来陕西是陕西地上文物之幸,不由想起已故的承任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的省委副书记陈元方。志是官书,修志就要官来,官越大力度越大。

2:后陵

http://s2/middle/954ab5c8xbc8653300271&690    王皇后陵,西南-东北方向拍摄。封土底部边长160米,顶部边长45米,封土高25.2米。陵园边长320米,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四门离皇后陵封土均为90米左右,门外筑双阙,在西、南两方向,我没有发现门阙地面上遗迹,东、北方向不知为什么给疏忽了。说实话我挺喜欢王皇后的,善良、有亲和力。

http://s15/middle/954ab5c8xbc867e34de6e&690    王皇后陵前里的毕沅碑,老毕当成惠帝的安陵了。
3:陵园内陪葬墓

   陵园内现尚存的有在帝陵东北、西北950米(注意了距离相等)处各一座大小差不多封土。

http://s5/middle/954ab5c8xbc86a1914494&690    东北方向封土,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封土承覆斗形,底部东西60米、南北55米,高20米。因其形如“升”,当地人形象地称此墓为“升子冢”,据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咸阳县志》记载:“景帝后陵在北一百步,废太子临江王母。”。故疑此冢即栗姬之墓。

http://s6/middle/954ab5c8xbc86ba682ad5&690    西北方向陪葬墓。大小同东北方向的陪葬墓,只是封土形状不同,应该也是景帝哪位妃子的墓冢。

4:礼仪建筑

    阳陵发现的建筑遗址较多,应该是这些年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也顺水推舟的在示意图上一一标注出来了,需重点说明的就是现地面上唯一可见的一处——罗经石。http://s14/middle/954ab5c8xbc86d3c19f9d&690    现在的罗经石被玻璃罩所保护,也只能拍成这样了。在帝陵东南420米、后陵西南740米处有一处建筑遗址,遗址外貌呈缓坡状,东西长120米,南北长80米。遗址中部有一块石板,平面为方形,边长1.7米,厚0.4米。石板上部加工成直径1.35米的圆盘,圆盘中心有“十”字形凹槽,槽宽3厘米、深2厘米。经测定,该“十”字均为正方向,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罗经石。关于罗经石的作用,现在有两种说法,一为测量用基石,二为祭祀所有。
5:陵园内陪葬坑

http://s12/middle/954ab5c8xbc86e72b98fb&690    阳陵帝陵园外有南北两处陪葬坑,南陪葬坑如图所示在其相应位置均标有指示牌。南北两处陪葬坑只是方向不同,数量、甚至坑的长度均相似,出土的也均是兵马等反映军事之俑,应该是表达了汉时“南北二军”护卫陵园之意。

6:徒刑墓地

    早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就在位于阳陵西北1500米的上狼沟村发掘了29座刑徒墓,共出土35副人骨架。经探测,这个墓地范围约8万平方米,估计埋葬刑徒在万人以上。墓地的墓葬排列没有一定次序,葬式也不一样。墓坑平面多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身首异处颈上有钳,有的被腰斩。死者的墓坑中没有棺椁和随葬品。从他们身上所带的刑具,不难看出,这是些髡钳城旦墓。所谓“髡”就是剔发,“钳”为颈项上带的刑具。“髡钳城旦”是刑徒中的一类,这些刑徒大多是在营建阳陵的繁重劳役中被摧残致死,或因某种原因被斩首、腰斩。现今墓地为农田,从地表已看不出此处为2000年前埋骨之地。

二:陪葬墓园

    阳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阳陵陵园东司马门以东1550米,东西排列在东司马门道南北两面。陪葬墓区的范围,大约东西长1100米,南北长500米,位于今高陵县马家湾乡崔家原村东南和米家崖村西南。上世纪80年代地表上还存有陪葬墓封土20余座,至今仅存4座,分布在西安—铜川高速公路东西各两座,从阳陵返回西安时在机场专用线上遥遥的看到了西边两座,只是没有停车拍照,留做以后有机会吧。

三:阳陵邑

    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当时的徙民主要来自关东,其中的大家有田氏、革氏、爰氏、单父氏、秘氏、郦氏、奚氏、周氏、张氏和翟氏等。此外,景帝和武帝时期有些达官显贵、豪杰巨富也徙居阳陵邑。

  《古诗源》卷三蔡邕在《樊惠渠歌序》中写道:樊惠渠在“阳陵县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谷不殖,而泾水长流。”樊惠渠虽早已废弃,但从记载的相对位置来看,阳陵邑应在泾河西南的河谷谷地。高陵泾河工业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对所用土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汉时道路、作坊遗址,证明了阳陵邑应该位于今高陵县马家湾乡一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