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午峪入山口约8、9里,在山路转西时,可见宋所建龙王小庙一所。此处既为拐儿崖,子午河经此转北。原在道侧石崖上有《兴隆碑》摩崖石刻一处,为晚唐或宋遗存。上世纪中期山体崩塌坠落河中,所幸文字未被压覆,上刻正楷大字,水冲风化,剥蚀严重,经认真查看,前6行半为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玄坛歌赠元逸人》诗,内有“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的诗句。其后为以《金可记传》为题的有关记事。现将石刻内容摘录如下:
1. 杜甫赞元逸人玄坛歌
2. 故人昔隐东蒙峰,
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
3. 谷,
独向阴岩结茅室. 屋前太古玄都坛, 靑石漠漠长
4.
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 王母昼下云旗飜. 知君此计
5. 诚长往,
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 致身福
6.
地何萧爽。金可记传金可记者, 新罗 人。
7.
宣宗朝以文章宾于国, 遂擢进士第。性沉 黙, 有意于
8.
□□□□□因隐终南山子午谷。好花果, 于所□□
9.
□□□□□□□及炼形服气。凡数年, 归本国。未几
10.
□□□□□□□隐修养愈有功。大中十一年十二□□
11.
□□□□□言奉玉皇诏, 为英文台侍郞。明年二月二
12.
□□□□□上升。宣宗异之, 诏, 不起。又索玉皇诏, 辞以
13.
□□□□□□□遣中使监护。可记独居□□□□□
14.
□□□□□□□□中使窃窥之, 见仙官□□□□□
15.
□□□□□□□肃。及期, 果有五云□□□□□□□
16.
满空。须臾升天而去
2001年秋,为保护这一石刻,当时的长安县文管会将文字进行剥裁,存于长安博物馆内以便长久保护。今年再去时欣然发现已有好心人在附近崖壁上重新复刻了这一摩崖石刻。
http://s11/middle/954ab5c8xb351f442ff6a&690
就是这一摩崖,给子午峪带来了两件新事情,
其一是韩国人找到了自己的道教祖庭,刚刚在石刻中提到的金可记本为新罗(今韩国)人,唐开成年间,留学长安,学习不错,还考取了功名,但其不求仕进,隐居子午谷中修道,后回国传教,成为传播韩国道教的第一人。回国数年后再次返回子午峪中,并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谷内。石刻被发现后,消息很快传回韩国,韩国人认祖归宗将此处立为韩国道教祖庭。并投资建了这金仙观,从观内的一些韩式建筑风格和随处可见的韩国文字,估计没少投钱。我觉着从这点看韩国人要比日本人强,最起码讲理。但是这样一来,就再也不能说道教是他们韩国人创造的了。
其二就是提供了寻找玄都坛的线索。“关于玄都坛在《类编长安志》和《宁陕厅志》中都有记载,为汉武帝时期所建。另外在杜甫诗中称其为“太古”,说明在唐之前该坛已存在很久。可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沣峪口西万公里的通车,子午道的荒废,加之“十年文革”宗教活动的被制止,玄都坛就找不到了。2002年4月,陕西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教授邀约陕西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任兴之到子午谷进行实地踏勘,从当地村民处了解到,在摩崖石刻西侧的小山峰上原有道观一座,名为玄都台,于上世纪60年代拆毁,大殿门楣上有“玄都台”三字。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樊教授一行登上峰顶。发现峰顶确有人为建筑,以石条垒砌为圆形的平台。平台顶因房屋拆毁,墙土和砖块将顶部覆盖,并长满杂草和灌木。此后,樊光春教授又数次登顶调查,发现了峰顶北侧和西侧的平台上,散布有大量砖瓦等建筑遗物。随后,在当地七里坪和南豆角两村村民的协助下,将峰顶的积土进行清理,用清理出的砖块原地平铺,以保护原址。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数枚古钱币和少量祭祀用品。2006年10月以后,樊光春教授邀请秦建明教授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杨文宗教授数次前往玄都坛,对其外观进行观察测量,并鉴定此前发现的玄都坛遗物,最后初定,此处即为杜甫诗中所说的玄都坛。”以上文字意录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杨辽先生于2008年12月13日发表于三秦论坛——禅茶佛道板块的帖子《终南山玄都坛调查记》。关于玄都坛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后面慢慢再表。而此时金仙观已于当年农历7月26日完成首期工程,正式开放。
http://s13/middle/954ab5c8xb352f2d3534c&690
想上玄都坛必经金仙观,站在前刻有“金仙观”的巨石边,已经可以遥遥的看到玄都坛了。很像一座灯塔,不知道早年间行走在子午道中的人们有没有流传一句“遥见玄都坛,转弯进长安”。
http://s9/middle/954ab5c8xb35305608698&690
金仙观山门。这次去的时候看到有收费标准了,一人10元,不知是我人品好呢,还是没有正式开始,反正整个道观里静悄悄的,没有遇到一位道长,自然也就省了这进门费了。
http://s8/middle/954ab5c8xb3531136e9a7&690
道观不大,依山而建,很快就登到了最高的主殿,在右手就是韩国道教协会会长崔炳柱先生题写的韩国道教祖庭碑,碑旁这个月亮门就是去玄都坛的唯一道路。
http://s8/middle/954ab5c8xb3531e9aa597&690
上玄都坛的路除了开始的几步还算好走之外,其余皆难行,如鞋不行,建议下次再来。其中有一段就是在山岩上开的简易栈道,半米来宽,没有护栏,恐高者自己掂量。攀登时在那段栈道旁的山石上发现一人工开挖的孔洞,直径10厘米多,怕洞中水里藏着那条护坛的青龙,没有敢探探有多深。也不知这石孔当年的用途,我乱猜是插旗的。
http://s2/middle/954ab5c8xb35345122d91&690
20分钟后,气喘吁吁、一身透汗,登上了玄都坛北侧平台,抬头看玄都坛就在20来米的高处挂着。坛底部用石料垒砌而成。下半部为较为均称的石条,其质地与山体石质相同,每块大致长2-3米、宽50厘米、高80厘米,叠为4层,通高1.3米。上半部高1米,为不规则的石块垒砌,每块长约25厘米,宽、厚各20厘米,质地与下半部明显不同。在这里歇歇脚、平平气,准备一鼓作气冲顶。
http://s16/middle/954ab5c8xb35354e436bf&690
这段山里相对好行,基本上是绕坛行进,还有几步下坡路,让我不由想起泰山上的“快活三”。两三分钟后就可看到两块巨大山石间的一线天了,宽不过盈尺,我160多斤,把这缝隙塞的满满。
http://s8/middle/954ab5c8xb35352b846f7&690
抬头已经看到上坛的天梯了,这天梯皆为钢铁,估计当年修建时费力不少,才使我们这些后来人得以登坛,在此衷心感谢前人的辛苦劳作。挤过这一线天就到了玄都坛西侧的平台了,为一个通体巨石,有10平方吧。石下就是万丈悬崖,光顾自己的安全了,竟忘了拍照,惭愧惭愧。
http://s7/middle/954ab5c8xb35373186576&690
玄都坛入口,设9级踏步,每步26厘米,其中第一至第五步与下半部垒石同高。
http://s15/middle/954ab5c8xb3537c409d8e&690
通过天梯和入口台阶,刚刚露头看到玄都坛的第一眼。坛顶外沿近似圆形,西侧有门,就是我站着拍照之地,宽2米,高3.3米,东北侧原有门,高宽与西门同,现被碎石堵塞,石材质地似与上半部垒石相同。坛顶面积约60多平米。
http://s2/middle/954ab5c8xb35382754d81&690
再来一个回眸
http://s8/middle/954ab5c8xb3538606ff47&690
关于玄都坛,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一版的元人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151页记载。【玄都坛】新说曰:在终南山,汉武帝筑。三秦记:长安城南有谷通梁汉者,号子午谷,入谷五里有玄都坛。天宝年,元逸人,隐道士也,有神仙术,杜甫作诗以赠云: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向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诚常往,芝草琅杆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历史文献证明,杜甫诗中的玄都坛确实存在,可就是现在发现的地方吗?《兴隆碑》为后人所刻,有没有将两件相差百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生拉硬套之嫌呢?在杨辽先生的帖子里也提到现今的玄都坛上原本是有建筑遗迹的,那么就应属观而不属坛,在汉唐时期,坛上是没有建筑的。另外三秦记载:入谷五里有玄都坛,现在所认定的玄都坛已入谷10余里。子午谷为大谷,全长300多公里,也许杜甫所提的玄都坛还隐藏在这谷中某处。说实话古人建坛也不是很讲究,“堆土为坛。平地为场”嘛,也许当初就是路边一不大之土堆,早已消失了。而现在的玄都坛应是宋以后所建道观,历代流传,直至上世纪60年代荒废。
http://s3/middle/954ab5c8xb353a026bd52&690
坛顶所铺古砖。粗粗一看制式不一,可惜我还没有看砖知年代的功力,断不清那块属那朝那代,可也判断出此处应该流传有序,历代都有修葺,才落得今日这各式各样的一地砖头。
http://s10/middle/954ab5c8xb353b1913619&690
站在坛边,看子午古道如蟒样向南盘转而去。好似看到从南来了一队人马,尘土飞扬,有数万之众,领头的就是那刘邦,垂头丧气的赶去汉中当他的汉王,如果他知道6年之后他就是大汉的天子了,他还会这样郁郁寡欢吗?看来刘邦是白愁了。不久从北又扬起一股烟尘,一驥红骑,急急的奔来,应该是给杨玉环送荔枝哥们,如果他知玉环已于昨夜在马嵬驿香消玉殒,还会赶的那么急吗?看来这哥们白忙了。烟尘渐渐平了,一群进香的香客从山口姗姗行来,远远的看不清楚,中间好似有你,双目虔诚、两鬓微汗、面如溪边桃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