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第一次集体备课

渠口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记录表(1)
时间 |
2020.3.18 |
地点 |
线上 |
备课教师 |
南静 |
参加人员 |
数学组全体教师 |
记录整理 |
南静 |
||
课题 |
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 |
||||
核心问题 |
1、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 如何用除法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
||||
集 体 讨 论 过 程 |
初稿描述 备课教师南静老师备好《分数与除法》一课初稿。提前两天,发送到数学组群,所有数学组成员教师观看初稿。 (初稿附件1) |
||||
集体讨论 对《分数与除法》一课的修改意见整理记录 刘雪丹老师: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尤其是对分数是作为分率还是数,经常存在混淆。可以在分析本质、感悟区别那块分数和除法两者联系和区别的地方,增加内容“当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结果时是一种数(可以加单位),当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分数是一种分率。” 陈菊英老师:例题教学中 邹晓苗老师:在初稿里,对学情的分析比较笼统。对学生学情的描述需要更加具体。根据刘老师的看法,可以在练习题第3题的第3小题里增加一问“每一段是这段铁丝的几分之几?”。同一道题,两种问法和答案,让学生对分数作为数还是分率的区别有个理解。 金林老师:在用字母表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分母不为零要体现。也就是字母表示时,要强调一下b≠0。 南静老师:再次看初稿,发现虽然布丁契合生日的情境,但是布丁像果冻,比较难像书上情境的月饼一样可以重叠切。学生可能因此在活动中思考分法时,较难想到预设B的分法。 |
|||||
初稿修改 1、 学情分析:
2、
3、 板块中,分数和除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内容修改。 4、 练习题的适当修改 |
|||||
|
|||||
听、评课记录 |
|
||||
教学反思 |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教师课件演示等环节让学生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达到 了预期的效果。 因为是网课期间就讲了这节课,所以我在课后对内容进行了补充,对学生进行了辅导。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学生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一定会很容易,唯一的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让学生借助实物圆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再加上教师用课件形象、直观的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就会理解了。但当我讲完这节课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太简单了,我把学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学生了,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虽然有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但仍有个别 学生在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还有疑惑。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个别学困生只要求他们理解掌握前两种方法就可以了。
|
五下《分数与除法》定稿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内容中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通过两个实例从而揭示了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又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4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初稿未体现两种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合作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齐齐的生日,她邀请了3位好朋友小佳、小艺、小冰来家里一起过生日。爸爸妈妈给她们4个人准备了一堆零食、3块8寸披萨、6个蛋挞和一个生日蛋糕,这些吃的该如何分呢?
板块二:温故求新
1、旧知引入: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1)齐齐将蛋挞平均分给3个好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蛋挞?
(2) 如果分蛋挞时,算上齐齐,分给4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整数除以整数,商是整数、小数的题目,为下面两道例题提供依据,并搭起解题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2、例1教学
(1)出示题目:蛋挞分完了,那生日蛋糕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人分到多少个?怎么算?
【预设】
1÷3=0.3333……
揭题:能除得尽吗?当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到底怎样用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就能很快的说出得数了。
追问:还有其他的算式吗?
1÷3=
(2)思路分析:回答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路
(思路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回想分数的意义,从分数的意义回答)
【预设】1÷3,就是把1个蛋糕看成一个整体,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就是一个蛋糕的
块。
(3)用ppt图解结果
完善板书:1÷3=(个)
(4)追问: 如果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5个、6个人时,每人又可以得到多少个蛋糕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解过程后,学生就可以理解: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是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再通过追问, 学生即会认识到 1÷N= ,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教学例2
(1)出示题目:齐齐发现只有3块大圆形披萨,但算上自己有4个人,该怎么把3块披萨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4= )
(3)四人小组讨论:3÷4的结果用分数可以表示为多少?
(4)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分一分”活动
用圆片代表披萨,分一分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披萨?
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指名小组代表上台汇报结果,并展示分法边叙述操作过程。
提问:3÷4表示什么呢?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预设】:
A:把1个披萨平均分成4份,3个披萨就有12份,每个人得其中的3份,块就是1个披萨的
。
B:把3个披萨重叠在一起,把这个重叠在一起的披萨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重叠披萨的,也就是3块披萨的
,是
块。
C:先把2个披萨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4个块披萨,再把1个披萨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4个
块,把一个
块和一个
块拼在一起,就是
块。
的两种含义(从分数的意义和除法意义来说)
【预设】
相同点:都可以拼成1块的,也就是
块。
不同点:A是1块的,B是3块的
。
引导:殊途同归,表示不同的意思,却都是。
从分数的意来说,就是把一块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从除法的意义来说,把3块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这三种方法大家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预设】相比较而言,方法B比较简单,方便。
小结:
块既可以表示1块披萨的
。(板书:3÷4=
(块))
(设计意图:3块披萨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披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圆片披萨”充分操作,体验A、B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披萨的就是
块。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整数相除,商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进一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1÷3=(个)
(块)
(2)小组讨论:把你的发现告诉组内的同学。
(3)小组汇报,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板书:被除数÷除数=。
(4)
讨论分母不为0。 提问: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预设】除数不能为0,分数的分母也不能为0。
(5)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提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预设】 (b≠0)(强调b不为0)
(6)分析本质、感悟区别。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刚才我们找到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但是还不够,我们要知道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一起填一填表格吧。
|
分数 |
除法 |
联系和区别 |
分子 |
被除数 |
分数线 |
÷ |
|
分母 |
除数 |
|
分数 |
商 |
|
1、可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是一种数。(可加单位) 2、可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可加单位) |
除法是一种运算 |
提问:除法和分数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以怎样分为基础呢?(平均分)
注意:(教师提醒)分数能够看做整数相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讨论、概括等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真正地引导道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中,彻底地弄清了分数与除法的内在关系,使之形成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板块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填空。
P51练习十二第3题
24÷25=
表示把(
=3÷( )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练习,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
|
|
2、 涂色:将分数用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
|
|
|
|
|
|
|
|
3、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期间老师巡视。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答案。)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2)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3)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4、考考你
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 ),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 ),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 ),( )不能为零。( ) ÷ ( )= ( )( )。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理清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1÷3=(个)
3÷4=(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