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南戏及其研究
沈不沉
温州是中国南戏的发源地,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宋、元两代是温州南戏最为活跃的黄金的时代。历史留下的资料足以证明,温州早在南宋中叶就出现了艺术综合性较高、戏剧形式比较完整的《王魁》、《赵贞女蔡二郎》等南戏剧本。
温州南戏起源的时间,史料有明确的记载。
明叶子奇《草木子》:“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
明祝充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1~1125)之后,南渡之初,谓之温州杂剧”;
明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l190~ l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1265~1273),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http://s13/mw690/002Jtxm2zy7lqY9p2So7c&690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作出如下论断:“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现存《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其开场曲中说到是南宋中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集体创作和演出的。“九山书会”是温州早期的编剧和表演艺术团体,所谓“九山”,是晋·郭璞在温州依山筑城的九座山。据近人考证,《王魁》、《赵贞女》等剧在《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等历代曲录典籍中仍可找到部分佚曲。《永乐大典》存目中另一本戏文《刘文龙菱花镜》,故事也发生在温州,其中的洗马桥、永宁殿、宋钟亭等都是温州实有的地名和古迹,温州曲艺“龙船”所唱的《洗马桥头祭羹饭》便是当年南戏的遗晌。1975年
广东潮州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与《刘文龙菱花镜》是同一故事。据学者考证,号称元代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其中至少有两种为温州人所作。元·至元二十九年(1192),温州人还编演了根据当时发生在温州的真实事件——江心寺恶僧祖杰残杀俞氏一家七口的恶性案件——《祖杰》戏文,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宋遗民周密《癸辛杂识》和刘埙《水云村稿·义犬传》中都有详细记载。http://s2/small/002Jtxm2zy7lqYNTr3z21&690
南戏也称南曲戏文,或曰“永嘉杂剧”,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戏在温州肇始之后,很快就传播到当时的京都临安(今杭州市),元代的苏州一带曾是南戏演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北杂剧作家马致远等都曾参与南戏剧本的写作。元代的京城大都(今北京市)隆福寺还刊印了《金鼠银猫李宝闲花记》。明·叶盛《菉竹堂书目》中所载的《东嘉韫玉传奇》也是这一时期温州人所创作的南戏剧本。
元末瑞安人高则诚所作的《琵琶记》,更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颗明珠,它的诞生,把中国戏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后世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琵琶记》被尊为“南曲之祖”,诚非溢美之辞。1975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刊本《白兔记》,在副末开场中有如下一段话:“亏了永嘉书会才人,在这灯窗之下,磨得墨浓,斩得笔饱,才编出此上等孝义故事”,说明南戏的演出团体除九山书会外,还有永嘉书会。
早期的温州南戏以何种声腔演唱,学者尚有争论,一般认为南曲有海盐、昆山、弋阳、余姚四大声腔,近人叶德均力主五大声腔说,即前面再加一个温州腔。明人祝允明在《重刻中原音韵序》中说:“不幸又有温浙戏文之调”,虽然他对这种声腔极不满意,说它“殆禽噪耳”,但此说恰好证明温州腔的存在。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说:“至南曲,则为温州人所擅”;近人吴梅在《曲学通论》中也说:“迨温州、海盐、昆山诸调继起,南音糜糜,几至充栋”。可见早期温州南戏所唱的声腔实为温州腔。
http://s7/mw690/002Jtxm2zy7lqYdCMGW46&690
从宋光宗朝到高则诚《琵琶记》的诞生,大约有170年时间,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期,温州南戏北上临安直到大都(今北京市);南下闽广,传遍了大半个中国。考察这170 年间温州人为中国戏剧所作出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温州人率先创造以宾白与唱曲相结合、以表演故事为主体的最早戏剧形式——南戏;二是温州人首先利用“书会”式的社会文化团体从事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三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四是温州南戏的出现,特别是高则诚《琵琶记》的出现,为后世中国戏剧从内容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州历代的戏剧活动都十分兴盛,明成化间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温州有许多自愿参加戏班演出的“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万历间人姜准更记述了温州一带的戏剧演出活动情况:“每岁元夕后戏剧盛行,虽延过酷署,勿为少辍”。有清一代,温州城乡的戏曲学馆几乎遍地开花,尤以平阳一带为多,故有有“瑞安出才子,平阳出戏子”的民谚。温州又是海盐腔的流行地区,据声腔专家认为,流行在温州一带的永嘉昆剧中还保留有海盐腔的遗晌。
温州南戏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把它作为一门学术进行研究,则始于海宁王国维,1912年出版的《宋元戏曲考》首先提到南戏。民国五年,温州海关关督冒广生在其所著的《戏言》中,把温州南戏和南宋叶适等人所倡导的“永嘉学派”并称为“二霸”。30年代初,《燕京学报》发表了钱南扬的《宋元南戏考》,为南戏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后,南戏便成了中国戏曲史的一个专门学科而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从30年代至50年代,我国学者如郑振铎、冯沅君、赵景深、王季思、董每戡、徐朔方等都相继出版了专著。
温州学者研究南戏始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资料的不断发现,遂使研究工作不断趋向深入。80年代以来是南戏研究史上收获最大的时期,先后出版的专著有舒良娅的《高则诚的故事》;侯百朋的《高则诚与琵琶记》《琵琶记资料汇编》;唐湜的《民族戏曲散论》;胡雪冈的《温州南戏考述》《温州南戏论稿、《高则诚集》(合作);叶长海的《王骥德曲律研究》《中国戏剧学史稿》《当代戏剧启示录》《中国艺术虚实论》、《曲学与戏剧学》《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等;孙崇涛、徐宏图的《青楼集注》《风月锦囊考释》《戏曲优伶史》(合作)《金印记校勘》《青楼集笺注》(合作)《南戏论丛》等;徐宏图的《浙江戏曲史话》《东阳孔村目连戏》《绍兴孟姜戏》、《浙江醒感戏》、《磐安炼火仪式》、《绍兴〈救母记〉》、《杭州抱朴道院道教音研究》、《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浙江树德堂道教科仪本汇编》《浙江目连戏资料汇编》等;郑孟津的《词源解笺》《昆曲音乐与填词甲乙稿》《宋词音乐研究》等;沈不沉的《洪炳文集》《蝴蝶梦传奇》《杜隐园观剧记》《永嘉昆剧》《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上下册)、《永嘉昆剧史话》《昆坛瓯韵》《温州近百年戏剧史》等。
温州人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十分珍惜,1982年以来即组织南戏研究小组,编印《南戏探讨集》共7辑60余万字。1887年曾举办“南戏学术研讨会”,学者冯其庸、王进珊、刘辉、徐扶明、林庆熙等30余人与会,会上成立中国第一个南戏学会,由王季思任名誉会长,徐朔方任会长。2000年,温州再次举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编南戏系列剧目展演”,获得空前成功,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观摩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洗马桥》、《张协状元》6个新编南戏。其中的《荆钗记》演遍大半个中国,《张协状元》还应邀赴香港、台湾等地演出。会上所收到的论文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7年10月29日,温州举办“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学者3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由永嘉昆剧团演出了《琵琶记》。
http://s1/mw690/002Jtxm2zy7lqYHhgxW20&690
(原载《中国文化报》2007年11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