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戏剧的优势和发展方略

(2018-05-07 15:05:24)
标签:

优势

发展

分类: 史论津梁
http://s4/mw690/002Jtxm2zy7khalIUIHa3&690

温州戏剧的优势和发展方略


沈不沉

     温州是南戏的故乡,中国戏曲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各种文化形态经过融合、分流、杂交、增生之后,会逐渐积淀成一种优势,戏剧也不例外。建国以后,特别是在“三中全会”以后,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文化政策,使得这种优势能够顺从人的意愿,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政策的作用就是紧紧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巩固,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和发展。于是,原有的优势就会变得更加鲜明和突出,成为这一地域的一种文化特色。

    包括整个浙南地区在内的温州市,从“戏剧”这一文化领域来看,目前已经形成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这就是: 历史优势;剧种优势; 观众优势; 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分述如下。

历史优势

    某个特定地域的文化历史,就是这一地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领域中,所有的创造和成果都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

    当代的研究成果认为,温州南戏至迟产生于宋光宗朝(1193),距今已有800 余年,温州人所作的《赵贞女》、《王魁》两种被认是“戏文之首”;现存的明《永乐大典》本《张协状元》,也是南宋时期的温州人所作。首先在温州诞生的“九山书会”是我国最早从事戏剧创作和表演的民间艺术团体;60年代中在上海嘉定出土的《刘知远白兔记》也是“永嘉书会才人”所作。最早把真人真事搬上舞台,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地方官吏把江心寺恶僧祖杰“毙之于狱”,更是元代温州人的一大创举。

    元初瑞安人高则诚所作的《琵琶记》,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颗明珠,它的诞生,把中国戏曲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后世中国戏剧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琵琶记》被称为“南曲之祖”决非溢美之辞。

    温州戏剧的历史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温州人率先创造以宾白和唱曲相结合、以表演故事为主体的“南戏”,这一独特的戏剧形式,把中国民族文化的表现形态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温州人首先利用“书会”式的社会文化团体从事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戏曲活动家;

    三、早期的南戏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使中国戏曲在其童年时代就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人民性。

    四、温州南戏的出现,特别是高则诚《琵琶记》的出现,为后世中国戏曲从内容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末民初,瑞安人洪病文所作的各种戏曲作品达36种之多,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作思想,同时,他还是我国寓言剧和科学幻想剧的先驱者。

剧种优势

    清代以后,经过长期的筛选和流变,温州的地方戏曲形成了高腔、昆剧、瓯剧、和剧四个剧种,就声腔而言,则有正反乱弹、徽调、滩黄、时调等。外来剧种则有京剧和越剧。作为单一剧种的高腔,因其因循守旧而过早消亡外,其它剧种基本都还存在。如瓯剧、和剧都是多声腔剧种。高腔作为声腔中的一个品种,也还存在于上述的两个剧种之中。分述于下:

    高腔:曲牌体声腔,演唱中不用伴奏。约形成于明万历以后,晚清时有“老祥云”班,往来于浙闽边界一带演出。至民国14年,犹有“大玉麟”班在活动。此后则因京剧的普及而自然消亡。目前还有一些高腔剧目如《雷公报》、《循环报》、《报恩亭》、《紫阳观》以及一些小型剧目如《宜秋山》、《火焰山》、《访白袍》等保存在瓯剧中。

    昆剧:温州的昆剧称为“永昆”,据专家考证,它是温州南戏的直接继承者,也有人认为它是明代海盐腔的遗响。晚清和民国时期是它发展的黄金时代,班社最多时有20多个。有大小剧目共200多个。50年代中,永嘉昆剧团演出的《荆钗记·见娘》曾获导演、表演、演出等多项大奖。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是西秦腔传入温州后与当地声腔相结合的变种,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传统剧目84本,其它大小剧目总共400 余个。一直延续到现在,是温州地方戏曲传播最广的剧种。温州市瓯剧团现有演职人员60余人,其中国家一、二级演员16 人。 在历届的省戏剧节中均获大奖,1992年在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演出中,该团参演的折子戏《酒楼杀场》获得三项大奖。曾两度出访欧洲各国,颇受欢迎。

    和剧:又名和调,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的平阳县,起初只演一些时调小戏,后吸收了乱弹和徽调,也积累成84本大戏,并有60余个折子戏。1954年华东首届戏曲会演中,由平阳人民地方戏剧团演出的滩黄小戏《断桥》获导演和演出奖,扮演白素贞的演员陈美娟获表演一等奖。陈美娟曾去金华传艺,此剧由浙江婺剧团加工提高后,曾有“天下第一桥”之美称。1980年重新成立温州和剧团,后与温州瓯剧团合并。

    京剧:清宣统元年,温州成立了第一个京剧科班“尚武台”,此后京剧得到广泛的普及。抗战前后,到过温州的名角不少。50年代温州尚有三个正式国营京剧团。温州京剧团虽已于1985年撤消,但目前的民间职业和半职业京剧班社还很多。

    越剧:在越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温州的观众起到了重要的哺乳和催化作用,早期知名演员如姚水娟、赵瑞花等都到过温州,就连“越剧”这个被历史所确认的名称,也还是温州人取的。现温州、瑞安、平阳、乐清共有四个越剧团,阵容较强,在历届省市举办的戏剧节中都曾获得大奖。是全省保留越剧最多的地区。

    话剧:民国二年,上海专演文明戏的“民鸣社”曾来温州演出,民国四年,温州成立了“新教育剧社”专演文明戏。抗日战争中,温州是前沿阵地,救亡戏剧得到蓬勃发展,市区各中学都曾先后演出过《孔雀胆》、《雷雨》、《清明前后》、《万世师表》、《钟楼怪人》、《升官图》等。1980年,温州市文工团话剧队也曾演出多部话剧。目前由话剧直接延伸而成的“小品”颇受欢迎,苍南县文化馆成为全省小品得奖最多的县。

    木偶剧:温州木偶剧源远流长,明成化年间即有关于木偶戏演出的记载。80年代中曾在泰顺县发现清康熙年间制作的木偶头像。50年代中,平阳木偶剧团即已闻名全国,80年代初创作和演出的《时针飞转》在全国木偶剧会演中获优秀演出奖。1992年创作和演出的《水漫金山》又一次获得全国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木偶剧是当前中小学和幼儿班的小观众们所最喜爱的剧种。

观众优势

    观众是戏剧演出活动中的“消费者”,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剧。观众的存在是戏剧存在的必要前提,观众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戏剧兴衰的命运。

    在城市,温州和全国一样,由于文化消费的品种增多,戏剧观众每年都在不断递减,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与戏剧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温州也还有它特殊的一面,因为温州的戏剧观众毕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对某种文化形态的需求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尽管在数量上消退较快,但不会消退到零,他们不会轻易地彻底抛弃自己所熟悉的民族文化传统。只要引导得当,已经流失的观众也还能够回来。

    只要深入地了解现存的各种戏曲业余组织的活动情况,对温州戏曲的前途决不可能得出悲观的结论。温州市区现有“业余京剧研究社”、“联谊京剧票房”、“鹿城业余京剧社”、“长青京剧社”、“温州越剧爱好者协会”等业余组织20余家,每周都举行活动,有时还组织演出。温州人民广播电台还举办过《梨园之声》戏曲专题直播节目,反响强烈。温州的京剧爱好者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奖赛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类似的情况在瑞安、平阳等地也同样存在。苍南县金乡镇的“戏曲协会”甚至在该镇举办的艺术节期间,邀请浙江京剧团去演出。这些业余组织的存在,正说明温州戏剧的社会基础还很强大,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给专业剧团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戏剧的基本观众就在他们之中。

    农村的观众情况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市农村包括集镇在内,共有演出点500 多处,其中固定演出点99处。在众多的演出点中除不到20% 由国家经营外,绝大多数都在80年代以后由农民自行集资兴建,农民对戏剧演出的热心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温州除了现有的八个专业剧团以外,尚有民间职业或半职业剧团65个,从艺人员2500余人,其中京剧18; 越剧20; 瓯剧10; 和剧2 ; 木偶12; 杂技魔术3 个。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前后为演出旺季,自80年代以来,每年的演出场数都在6 千场以上。

    以上的统计数字表明,温州的戏剧观众98% 在农村,虽然城市的戏剧出现消退的迹象,但在农村还具有非常强劲的生命力。

市场优势

    瓯俗敬神事鬼之风由来已久,城乡各地宗词庙观星罗棋布。每逢神诞、佛事、祈禳、丰庆等活动,必邀戏班前来演戏娱神,所需费用从庙产中支出,称为“额子戏”。一年之中此起彼落循环不息,形成了一条戏曲班社的巡回演出路线。这种以“娱神”为目的的宗教民俗活动不仅客观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成了民间职业戏曲班社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从有关史料中得知,至少从明中叶直到建国以前,温州民间戏曲班社大抵遵循这一规律。倘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其中似乎也受到某种市场规律的制约。

    在温州,由于个体经济所占比重较大,远在国家正式宣布“市场经济”以前,至少在商业领域已经自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在戏剧的演出方式上,由于农村存在如此广阔的演出市场,更何况前辈们早就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所以,温州戏剧的演出市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不断的实践,显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呈现出一片活跃、生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温州农村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但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各种宗教民俗活动走的依然是一条已经走了几百年的老路。现有的八个专业戏曲剧团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以农村为依托的民间职业或半职业剧团才有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到1995年底,手续齐全的民间戏曲剧团已有65个,是专业剧团的八倍。国家对它们采取“支持、扶植、培育、引导”的八字方针,并颁布了《温州市民间职业剧团管理条例》,依法进行管理。

    演出市场的供求信息依靠“戏贾”为中介,所谓“戏贾”实际上就是专门以介绍演出团体和演出场地为职业的经纪人,他们不仅懂戏,而且对各个剧团的演出阵容了如指掌。目前,不论是专业剧团或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大都要依靠“戏贾”来牵线引路,“戏贾”从中收取 5% 的中介费。据统计,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在册并发给《农村演出联络员证》的“戏贾”已有150 多人。此外,由于市场的需要,农村中还出现了一种专以装卸露天舞台为职业的专业户,他们拥有一套舞台设备,专门为演出服务,按照双方签署的合同,在演出前一天,用专车把搭台设备运到目的地,只须几个小时即可把舞台搭好。

    强劲的戏曲演出市场不仅为本地的戏曲团体提供了经常性的演出机会,而且还名播全国。有些地区的剧团已处于完全停顿状态,为了所献身的艺术事业,也为了生活,许多人闻风来到温州,温州的解放剧院便因此成为各剧团外聘人员的中转站。从80年代中期以后,来温州谋生的职业戏曲演员已达500 多人次,其中也不乏国家一、二级员。如湖南省常德市京剧团二级演员邵云超,在温州一待就是六年,江西省京剧团一级演员熊××,几乎每年春节都要来温州搭班。

人才优势

    温州人有一句民间谚语: “瑞安出才子,平阳出戏子”。把戏子和才子并列在一起,足见温州人对演员的重视,而一个“出”字,并不单单意味着数量众多,更有意义的也许还是质量。从晚清以迄民国,温州所出的优秀演员如叶良金(蒲门生)、杨盛桃(阿桃儿)、邱一峰(小生水)、高玉卿(大娒旦)等的精湛演技,至今还在老一辈观众中传颂。

    1954年,由平阳地方戏剧团青年演员陈美娟演出的《断桥》,获华东首届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温州地方戏曲从此走出家门,闻名全国。1957年,由温州瓯剧团演员陈茶花主演的《高机和吴三春》,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从此以后,温州在编剧、导演、演员、舞美、作曲等各个艺术门类中获省级以上大奖的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在8 个专业剧团约500 余从业人员中,已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6; 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108 ; 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会员235 人。其中高级职称12; 副高级职称50人。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还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编剧队伍,如尤文贵、郁宗鉴、张思聪、张烈、郑朝阳、施小琴等,都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自80年代以来,温州共创作、改编、整理出剧目100 多部,其中的绝大多数参加了历届戏剧节演出,张思聪还两次被选为温州市拔尖人才。此外,导演张明、杨轲; 舞美设计朱吉庆;作曲李子敏、郑小兵、周瑞民等也都曾在各自的专业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在戏剧理论研究方面,温州更是人才辈出,已逝世的中山大学教授董每戡、王季思是我国戏曲史研究方面的绝对权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孙崇涛,是中国南戏的研究专家;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则是“戏剧学”研究的先驱者。80年代后期培养起来的中国第一位戏剧学科女博士黄爱华,正以崭新的姿态从事新学科的开拓与研究。由温州市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南戏探讨集》,10年中共出版七辑约60万字,引起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上面所说的五大优势,实际上归纳起来只有两大优势,即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中的四个方面,都是外部条件,或者说是有利因素,而人才是否能够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已有的优势,却是主观条件,是决策者成败的关键问题。我们的发展方略,就应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人才中的积极因素,在跨世纪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