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局限

标签:
史蒂芬·肖尔摄影国外中央美术学院纪实 |
分类: 摄影 |
近日,美国著名摄影师史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的讲座遭遇冷落,由此,肖尔中止讲座,起身离席,表现出了超出不少人预料的反应。
一时间,网络和媒体迅速做出各种反应,不能不说,在中国摄影史留下了十分尴尬的印记。
史蒂芬·肖尔的摄影作品在过去五十年来被广泛发表和展出,他已出版了30多本摄影书籍。无可否认,肖尔在世界摄影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但是,在文学艺术强调正能量、主旋律、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就是这么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头上的光环,却在中央美术学院黯然失色。一时间,让肖尔在中国摄影界又一次冲上了热搜,看似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却发生了这种始料未及的事情。
无论是学子玩手机的态度还是提问题的意图,单从演讲者说,没有什么尊重是“必须”的,或者说是“应得”的。作为资深的学院教授和摄影系的主任的肖尔,更应该懂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应该完全“被规定”。
出现如此现象,更多的透露出肖尔的创造力在那个年代的意义难以定义当下。摄影与美术,摄影与艺术,老一代与新生代,外国与中国,彼此关系是随着年代的推进会发生变化的。
2023年,肖尔在浙江丽水摄影节的展览现场受到了众多摄影人的追捧,国内专业摄影师和肖尔的粉丝进行的小范围的讲座或交流,火爆在情理之中。因此,便促成了年迈的肖尔又一次的“北京之行”。肖尔不是“商人”,不是“思想领袖”,更不是娱乐明星,至于日常的礼貌或尊重应该由肖尔去争取。当然,对演讲者的一定的尊重,应该作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的修养。
作为中国顶尖院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跨媒体的艺术成为了整个艺术领域的主流,因此,思想开放,观念前卫,决定着当代的审美和艺术的走向。
“肖尔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摄影师无论名气大小、国内国外,一味执念于摄影本体研究,是很难在美术界如同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产生超乎寻常的共鸣或影响力。
近年来,国内不少摄影师在竭力推崇国外摄影师,让肖尔在中国摄影界成为了佼佼者。但是,无论是操作者处于包装自己也好,还是一种商业行为也好,抑或是摄影艺术交流也好,都要头脑清醒,知己知彼,顺应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万万不可妄自菲薄。
把西方摄影师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是件好事,如果固执的一味的拿外国摄影师作为中国摄影的标杆、追随的偶像,未免不合时宜,甚至有“水土不服”之嫌。架起中外摄影艺术的桥梁,既要让人看得懂、学得活,用得上,更要跨媒介、敢探索、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