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应为常态

标签:
言论摄影评论观点中国摄影报 |
分类: 摄影 |
褚福义
在当今的摄影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各种类型的摄影展览,各种类型的展览,种类繁多的比赛,五颜六色的画册,线上线下的讲座,深入浅出的工作坊,煽情叫好的评论……组成了一曲热热闹闹的摄影交响曲。然而,当你仔细品读这些摄影作品和评论时,会发现很多摄影作品的质量还有待快速提升,而阻碍摄影快速进步的恰恰是赞美多了、讴歌多了,甚至吹捧多了。
近年来,一些摄影人渐渐陷入了浮躁、功利的境地,虽然摄影功力不逮,但懂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也总有所谓专家或评论家为其叫好。摄影评论家理应手操利剑,为摄影事业“鸣锣开道”“呐喊助威”,说真话,不说虚话、假话;说实话,不说空话、大话。
中国摄影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依托,摄影一路走来,并不一帆风顺,是在挤压中成长的,是在批评中壮大的。可以说,没有摄影批评,就没有中国摄影的今天。
人们往往都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批评是一种负向行为,似乎有找茬、挑错,甚至激怒、刺痛、对抗的意味,会难以被艺术家所接受。“只要讨论的话题陷入图像批评,就很容易陷入人际陷阱。纵观各艺术门类,处于正常、健康氛围中的,都把批评视为正向的、积极的现象。评论家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多的是谈论、解读、剖析、评判艺术,将艺术视为这个世界有价值的现象,引导广大受众,为其提供观看和思考的新方法,感知和回应当代艺术,而不是单单批评所针对的作品创作者或艺术家。
评论家和艺术家,好比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部艺术史,归根结底也是一部艺术批评史。要想使中国摄影事业健康发展,摄影评论家就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要像园丁一样不断地为其修枝剪叶、除草驱虫,让摄影批评成为常态,而不是“涂脂抹粉”或“拔苗助长”。因此,摒弃私利、扬善除恶,坚守摄影批评这块阵地,勇于批评,善于批评,才会让摄影这个朝阳的事业更加朝气蓬勃、兴盛发达。
褚炜,本名褚福义,系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摄影图片和文章刊载于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且有论文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出版的论文专集,摄影作品入展国内外艺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摄影大赛,并有获奖及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