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哈尔滨”系列之六

标签:
长春滑雪场冰雪旅游东北 |
分类: 摄影 |
家人/摄 褚炜/文
这些年,我多次在外地见到老师带几十个小学生千里迢迢走进付费的研学课堂,慢慢我觉得像一股风,这股风还是有来头的。我给宝宝订了《中国儿童报》,在我的女儿小的时候,也订了这个报纸,但是,现在的《中国儿童报》和那时的报纸有很大区别,就是感到现在的报纸没有看头,也不太适合孩子的胃口,而且,过去4开大小,现在是8开大小。宝宝们,这次出游,我告诉宝宝,要写几篇作文,因为,太有感受了,好的作文就是有感而发嘛!
谈到研学,今年的《中国儿童刊》头两个月是合刊,1月初报纸就到手了,我不知道报社编辑编完了合刊后,干嘛去?合刊卷首语头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小伙伴,你参加过研学旅行吗?我糊涂了,为什么这么明确“参加”呢?研学就得跟着老师带的队伍吗?宝宝跟着爸爸妈妈去旅行,算不算研学呢?
旅行,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锻炼各种能力,这个毋庸置疑。这个寒假,《中国儿童报》以(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本为依据,选取其中涉及的28个省级行政区,图文并茂,每一个版面,都是介绍各地旅游景点,报纸俨然成了旅游地图,宝宝一眼都愿意看。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校途径。我不知道这种刻意推进是不是资本的力量在作祟?
我觉得,孩子在旅行中,无论去风光景点,去博物馆,还是去另外付费的研学课堂,还是能够促进孩子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融合,能够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在用耳朵听、眼睛看、身体感受、内心反映等等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的能力,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孩子接触社会和实践的其中一种形式,而且还都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
研学旅行,无论是机构老师带出去,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是一件好事,但要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不可以偏概全,顾此失彼,要照顾到许多家庭还比较困难的孩子。如果用官方的或者意见的形式去大力推动这种研学活动,更大的受益应该是研学机构,更多的作用是拉动国内旅游消费,但从大多数百姓家庭来说,会增加精神和经济负担。本可以从身边、就近开展适合孩子的研学活动,却被相关舆论鼓动孩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这样,有失衡失颇之嫌。
上小学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不再像幼儿园的孩子。同学可以去东北体味“冰雪童话”,可以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可以千里迢迢、游山玩水,去非遗课堂学技能,我为什么不可以去?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期待,孩子就会自我贬低,甚至自卑,就会变成一个心结。小的时候,还能顺从父母,到了青春期,就会莫名奇妙反抗父母。
所以,教育的一个动向,一个倾向,一个苗头,都事关家庭,事关孩子,事关未来,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要谨言慎行、顾全大局,想问题、办事情,要接地气,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百姓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树立对百姓有感情、对社会有担当的意识。
褚炜,本名褚福义,系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摄影图片和文章刊载于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且有论文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出版的论文专集,摄影作品入展国内外摄影大赛并有获奖及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