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临中学“流动图书馆”活动方案

(2012-04-23 15:34:02)
标签:

图书

进行

班级

教育

分类: A3项目实施B8教师阅读

永临中学“流动图书馆”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大阅读”活动,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在全校实施流动图书馆,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大量阅读为切入点,以流动图书馆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所需的图书为重点,通过流动图书,解决学生看书难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技能。同时也结合读书活动,陶冶师生的性情,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通过读书学会做人,让教师、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流动目标

1. 让学校成为一个流动图书馆。

2.图书流动活动的主题是“我读书,我快乐”。流动活动的最终指向,使全校学生从大量的读物中摄猎各方面的知识,得到健全成长。

3.以读书活动为契机,引领和推动我镇读书活动的开展,形成读书氛围,促进校园文化,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书香校园特色,不断提升我镇的办学品位。

4.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记录。同时,各校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三、流动方式

1. 实行月循环制,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循环,各班语文教师具体负责班际图书的循环。

2. 动员学校师生,每人捐出两本以上的图书,充实我们的图书角。班级要做好图书的登记工作(详见附件),便于进行阅读。

第一阶段:

1.制定图书流动活动方案。
2.
由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图书流动活动。

3.以班级为单位,主动捐献到各自班级,统一登记,并请各位捐书者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和推荐理由。
    4.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流动活动”。

5.采取多种渠道,做好图书室建设和借阅安排。  

第二阶段: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图书流动活动。鼓励学生自取自读。

2.进行全校性的图书活动,形成开放性的图书流动模式。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评选学校“读书之星”、“读书小博士”,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择优予以表彰奖励。

四、活动要求

1.发挥优势,大力宣传图书流动活动的意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流动”活动,在“我读书,我快乐”的要求下,班主任要严把图书质量关,按读书推荐书目(每班每生人均2册以上)“流动”到班级图书角,杜绝不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刊进入学校及班级图书角。

2.在图书流动活动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读书工程”宣传栏、广播、标语、读书小报、手抄报展等形式,鼓励学生将“好书推荐”、“读书心得”、“好词妙句佳文摘抄”等内容张贴在宣传栏上,宣传栏读书内容每月更换一次,营造浓浓的读书气氛,展示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3.图书流动活动中,学校要在每周的阅读时间安排一次“好书推荐会”,以班级为单位,每次介绍35本好书,并做好记录。要认真开展“读书考级”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4.班级内每月评选读书小明星活动:①班级出刊一期专题“读书工程”的板报,学校组织评比,内容为:a.荐书评书;b.读书快讯;c.读书心得;d.作家(作品)简介。②教师应对每个人读后进行评价,评价写在“流动图书阅读专用纸”中,此项为班级考核内容。

5.每个周期流动后要撰写读后感,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 学期末学校开展“我读过的一本好书”征文比赛,3——6年级每班交23篇参评,评选出学校“读书小博士”。 各学校要认真开好蓓蕾读书表彰会。

6.学校不定期检查学校图书流动、读书笔记和校园文化生活等情况,评选 “书香学校”并进行总结表彰。 

六、 注意事项

1.按照各班的学生数流动到各班级,登记,存好档,以防丢失。

2.每位读者一定要在半月内将得到的图书读完,并做好读书笔记,填好“流动图书阅读专用纸”。然后在班内进行流动。流动时两人进行交换,读完后两人再交换回来,再与另一位读者交换,循环往复。一学期内交换不少于5次。

3.每位读者都要象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图书,以方便下一位读者阅读。如果不小心局部损坏,请自觉修补。如果不慎丢失,请自觉购置新书予以替补。

4.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亦可通过其他形式交流读书体会。

5.对流动的图书应在学生手上,对流动的情况镇教委将组织专人进行检查,按时通报。

6.图书流动的周期为一学期,学期结束交回图书室,便于下次循环往复流动。

 

永临中学语文组

20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