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迷路?(二)
文/小梅
据报道,我国2009年—201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是30682亿元,
2014年财政的预算安排的卫生支出10071亿元。翻倍的财政投入,为何老百姓还是感觉“看不起病”呢?看看下面这些故事,或许能悟出其中一些道理。
自从跨入21世纪元年那年起,某村几位农民,不知不觉因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国家取消农业税、有了种粮补贴时,祖祖代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病自负盈亏、自主求医的农民朋友,随之追求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尽情地享受生活,结果“富贵病”在农村这块纯洁的土壤里滋生。癌症患者在农村与城市同样发病率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这“三高”在农村很时髦。农民朋友们一下子跌入“穷难生存,富也难生存”的困境,“有钱难买一生安”逐渐成为那些追求享受的农民朋友的口头禅。
农民朋友甲,曾经是村里的代课老师,即所谓的民办老师。年近60岁的他在十多年前才终于获得转正为正式教师,随之养老、医疗有了保障。“我不再愁看不起病了。”这是他获得医疗保险卡时最兴奋的一句话。然而,苍天似乎在与他开玩笑,自从有了医疗保险后,一向健康的他总是在县级医院和卫生院中打转,只有这两个地方才能获得医保报销。几乎每一次住院都得住上10天以上,每一次出院都得提上一大袋中西药品回家“当饭吃”。获得医保卡后的第四年,他因肝炎和肾炎最后一次住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我第十五次住院,为啥在‘大医院’看病会使我的身体跨到这样呢?记得没医保之前,我从来不会到‘大医院’治病、住院......哎,医保或许保不住我了?”这是他留给医疗行业最后的疑惑,一生好“追求所以然”的他带着“没有所以然”疑惑步入了天堂大道。
农民朋友乙,曾经是村里的干部。8年前,53岁的他终于得到政策照顾,以老村干部的身份获得医疗保险。从此,他每年有了门诊费用和住院报销。在镇上,只有卫生院和一家定点药店能报销他门诊费用,他只好选择“小病在药店,大病在卫生院”的报销模式。他在药店得到“贵宾款待”,总买到最贵的“好药”,伤风感冒也得在药店“报销”几十元到一两百元;在卫生院遭到“无情的冷落”,“你对我们的医术不满意,你就进县医院吧。”这是卫生院医生跟他说过多少次的话,结果在卫生院的“消费”更是惊人,一次伤风感冒也要住院一个星期,费用在一两千元之间。8年后的今天,他感叹道,“药店也好,卫生院也罢,似乎总是药费一年比一年高。”
农民朋友丙,孩子们很争气,当了老板,不缺钱。她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成家在外务工,据说发了财。10多年前,孩子们就对母亲的健康特别关注,时常带她到国内有名的医院检查身体。久而久之,孩子们认识了很多“养生高手”,今年喝绿豆汤、明年吃虫草酱,母亲的身体的确一天天“发体”,结果被检查“心脏肥厚”等。孩子们开始辗转各大医院寻求“最好的诊疗和最好的药品”,最终老人在飞机上、汽车里、医院中度过了最后5年的时光。“回想起多年前,我的长辈们为何没那么多病?如今,医疗条件那么好、药品那么多,为何反而治不好病?”这是老人临终前的疑惑。
农民朋友丁,继续靠种庄稼过日子。他是村里最诚实的老人之一。十年前,68岁的他第一次有了医保---新农合。平生热爱劳动的他基本上没生过大病,不知道医保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次,他感冒了,孩子们硬要他到卫生院治疗,以便能报销。老人到卫生院享受了平生第一次住院,经过10天的住院治疗后,老人出院向孩子们说,“以后除非达到要死人的境界,别让我到卫生院住院了,享受不起那医保玩意。”如今,已经年过78岁的他仍然还是那么硬朗,一年四季不容易吃药。
农民朋友戊,是村里的“买卖人”。今年50岁的他是村里有名的“会打算盘”的人,以做各种小生意为生。10年前,40岁的他参加了新农合,每年一家六口的门诊费用由他“精打细算”到卫生室、卫生院报销。几乎每年年底,他都会到卫生室或卫生院将自己全家的新农合自筹门诊费用报销完,家里几乎成了小药房。“哎呀,新农合自筹门诊费用,不报销吧,有点可惜,大家都去报;报销吧,买了一大堆药品放着,大多数放到过期扔了。”他自己也感觉无奈。对于新农合住院,他坦言,“在卫生院住院,小问题也得住院;在县医院、市医院住院,又远又不方便。”
农民朋友己,是村里的乡村医生。他是一位在村卫生室干了30多年的乡村医生,从“半农半医”一直干到现在。他的卫生室是村里定点能报销新农合门诊自筹费用,他也是参与新农合的农民之一。长期运用简单方法跟村民诊疗的他,曾经因为70多岁的老父亲生病到县医院住院,体会了新农合的报销模式。在他看来,干了几十年的乡村医生,自己一年的收入不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父亲并发感染时到县医院住院一次。“新农合导致乡村医生苦了、累了,村民也苦了、累了,最终还是病不起啊!”
......
多年来,医改围绕着国民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改革,农民有了新农合、工人有了工伤保险、职工有了城镇职工医保、公务员有了国家医保,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医保,按理说能看得起病了,为啥还是不行呢?通过上述村民参与的医保来看,你或许明白了医改迷路在哪儿,并非“有钱就可以任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