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成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成为替罪羊
《中国中医药报》曾刊登过“关于中成药不良反应尚未明确”的文章,颇多感慨。近些年来发生了多起中药的中毒事件,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国内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以及口嚼槟榔导致口腔癌等,一些打着科学主义大旗的人,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狂欢,“中药有毒”成为他们攻击中医的又一把利刃。到底中成药有没有不良反应?如果有,为什么中成药的说明书上不注明不良反应呢?(9月24日《中国中医药报》)
笔者阅读文章后,感觉是不是有人误读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药品不良反应指的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禁忌症是适应症的反义词,指药物不适宜应用于某些疾病、情况或特定的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中成药本身是中医药的一种类型,必须按照中医理论使用才能发挥较好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如文中所说,“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一栏为‘尚未明确’,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医遵循的是‘有毒观念,无毒用药’,做到用药无损人体健康是中医完全可能达到的目标,因此也就无‘不良反应’之说。二是主治‘西医的病’无法明确,其‘不良反应’也就不能明确。三是服药后的反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无法证实与药有关。加上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一味中成药可供中医师选用于无数种疾病,其不良反应或禁忌则难以确定......”
不按中医理论运用中成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是药品不良反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我国70%的中成药由西医大夫开出”。
“中成药被误认为有广泛适应症”、“西医其实不了解中成药”、“尽快制定专供西医适用的中成药应用指南”等等成为一些学者热议话题。中成药不良反应逐渐增加再次给中医药行业敲响警钟,不控制日趋泛滥的中成药滥用会损害中医药的形象。这种不按中医理论运用中成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实际上不是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为何总有人把它归咎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呢?
其实,凡是具有风险性的中成药,其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栏都有明确规定的。比如,腰息痛胶囊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栏有“偶尔发生厌食、恶心、皮疹”,禁忌栏分别有含扑热息痛的禁忌和中药的禁忌,注意事项栏也详细的介绍包括乌头碱注意事项等。而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标明为“尚不明确”的,说明该药品还没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相对较为安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过量、不规范运用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尤其是中成药脱离中医理论使用,难免会出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反了的不良反应,这就不属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了。
中成药不是“万能药”,过量使用弊大于利
近年来,“大处方”现象得到一定控制,尤其是多联抗生素“大处方”。国家实施“基本药物目录”,优先发展中医药,一些临床医生开始“热衷”中成药,中成药被推上滥用舞台。当前,国家对中成药的管理还留有“空子”。比如,中成药是中医专业的医生开还是所有医生都可以开?是按中医诊断病名使用还是按西医诊断病名使用?是必须辨证使用还是可以适病使用?是全部归为处方药还是部分非处方药?有些医院大量购进一些中成药,尤其是药味组成单纯,不良反应极低,说明书的内容易懂,不管是什么病,都要把中成药派上用场的,中成药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其实,中成药过量使用对人体弊大于利。尤其是临床医生不按照中医理论运用中成药,不但对患者身体产生潜在危害,还会导致民众对中成药和西药概念产生混淆,影响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混淆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甚至出现这种混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禁忌等,让“尚不明确”成为中成药“说明书不完善”的替罪羊。
所以,尽快遏制中成药滥用,别让中成药成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替罪羊。 脱离中医理论使用中成药,同样容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笔者认为,出台并完善相关制度,让中成药的功效回到其本质的“岗位”上,不要再充当某些临床医生的“摇钱树”。最好由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专业、中药学专业、中成药制药企业等多学科人员共同研究探讨中成药该怎样开出和运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减少其对病人的负面危害,让中成药回归正常的治疗位置。同时,鼓励所有临床医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规范按照中医理论指导病人运用中成药,别轻易拿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的“尚不明确”说事,还中成药正常的药品定位、位置。
本文刊登在2014年10月20日《医师在线》第40期上,刊出时略有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