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易语谈中医】2、请正确认识中医药
(2014-04-13 18:13:13)| 分类: 中医宣传 |
看到这样的报道,再次让人们揪心中医药的毒性和毒性中医药的运用等。近年来,有关中医药的毒性和毒性中医药问题时有发生,一度让中医药安全性遭受质疑。比如,广东某制药厂运用雄黄熏山银花,然后作为维C银翘片的原料;含槟榔成分的复方制剂遭受“致癌”嫌疑;国家保护秘方云南白药被披露“隐瞒有毒成分”......中医药、中成药时不时遭受其化学成分“致癌”、“有毒”被市场“禁止”、“质疑”,导致中医药行业似乎走不出“毒性迷雾”。
使用上千年的老牌中医名方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片、四磨饮子、云南白药等,为何在近年来“集体被批”其有毒呢?这跟科学技术不断先进、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等不无关系。最关键的是我们会因这些药品含有“毒性”成分就禁止生产使用吗?为何使用上千年的产品现在才出现“安全性不高”呢?
理性认识中医药,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毒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病正在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的民众一下子把生命和健康交给了医生和药品。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无毒副作用”口号鼓吹中医药,导致民众滥用中医药,引发中医药“毒性”增多在所难免。
中医所称毒性药品与现代医学有些出入,在《素问》中就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记载。意思就是说,任何药品治疗疾病都要根据患者疗效反应适可而止,哪怕是没有毒性药品也要“十去其九”,达到90%的症状消退就应该停药。
所以,张子和就认为,“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毒。”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一切食物、药物,运用不巧当都会有“毒”,比如大米饭过量服用同样会胀死人,难道不也是一种要命的“毒品”吗?
中医具有“以毒攻毒”理论,其治病方法遵循“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原则。从这些理论特点来看,一切病邪皆为“毒”,一切治病手段皆为“毒”,必然“以毒攻毒”理论贯穿整个医学治病过程。这种所谓的“毒”或许是过量,或许是滥用、乱用,或许是不懂误用,或许是违背中医配伍原则,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当然也有绝对意义上的有毒药品,比如,巴豆子、川乌、草乌、雄黄等。
所以,只有正确认识中医,才能理性看待中医药的毒性。我们不能局限于其“有毒”就恐惧运用它,也不能认为其不能短期引起毒性反应就盲目乱用它。只有按照中医理论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规范运用,才能发挥中医药的最佳疗效,同时减少其毒性反应的发生。
频繁曝光中医药“毒性”给中医药带来机遇和挑战
在我看来,这种“频繁”曝光中医药“毒性”反应事件,对中医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药行业应该把这样的“坏事”转化为“好事”。
首先,曝光中医药“毒性”事件能引起民众关注中医药,对中医药的发展很有帮助。
中医药的发展存在“秘密性”,一些中医师或名间中医,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秘方”,擅自将中药饮片制造成为所谓的“秘方”,让病人不明不白地服用中医药。这种情况导致中医药难像模像样地走出“个体化”。
特别是当政策规定“不能滥用含毒中医药”时,一些喜欢用“秘密”从医的中医人员总爱充当“我不怕什么”的“斗胆英雄”,神化中医药。有了这种中医药“毒性”曝光,更容易激发百姓“监督”运用中医药,对中医药发展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其次,中医药“毒性”浮出水面能让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
雄黄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砷、朱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川草乌的化学成分是乌头碱等,有多少农村中医掌握了呢?甚至有的农村中医、名间中医还不知道中药化学成分是什么意思。
虽然,中医药运用不能效仿现代医学模式去运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至少可以避免不当运用引发“累积性毒性反应”。同时,也为中医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研究不透的学科,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仅仅是治好疾病,而是要为病人未来的健康着想。从而,医生在治病的同时,须根据病人个体化而权衡该不该运用毒性中医药。这样,不得不要求所有中医药从业人员主动学习现代医学。
再次,中医药“毒性”曝光能帮助控制中成药日益泛滥运用现象。
当前,中成药被推上“无毒副作用”的药品舞台,滥用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有报道称,“70%以上中成药是西医医师开出”,严重扰乱了中成药的正常使用。
实际上,不管是中成药,还是中药饮片,只有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按照中医理论运用,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严格说,只有这样使用的中医药才叫中医药,否则就是中药现代学了。若是不控制中成药的滥用,就会再次发生更多的中医药“毒性事件”,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病人,而是整个中医药行业。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医药“毒性事件”频繁曝光是规范中医药发展的“前奏”。只有让民众监督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未来才会更加符合人类生命科学所需医学模式,频繁的中医药“毒性事件”或许是对中医药发展的鞭策和挑战,中医药未来并不是有毒和无毒,而是中医师和民众都能遵循中医药理论运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