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 杨楚群 文/图
7月5日,古蔺县白泥乡漫山遍野都是青黄色的李子。该乡白泥村的村民正忙着将李子采摘下来装入藤框中。“今年村里的李子获得罕见的大丰收,光我家就有两万多斤的产量,但卖价却不好。”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李子,一位姓周的村民脸上却难见笑容。
笔者经过打探后了解到,白泥乡4个村45个组中,有32个组约2000亩地种满了李子。今年李子大获丰收,预计产量可达175万公斤。可是,山高路远,大量的李子如愁嫁的姑娘“待嫁闺中”,这让白泥乡百姓心里实在是堵得慌。
现状:李子大丰收,收购价偏低
“我乡的李子还有半个月才完全成熟,现在正是李子加工的好时节。”白泥乡党政办负责人告诉笔者,白泥乡种的李子叫江干李,俗称苦李子,个小皮薄,饱满圆润,口味酸甜,非常适合制成果脯,原本是有“婆家”的。
上世纪90年代,古蔺县有家李子加工企业,专门采购白泥乡的李子用于制成低糖果脯、果干等,销往古蔺县城,深受顾客欢迎。那时,该乡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上李子,也带来了一定收入。可是1995年李子加工企业关门后,白泥乡的李子陷入了无人问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分析原因,一是路远,外地经销商进不来;二是李子储存时间短,易变质腐烂,三是李子漫山遍野,农户采摘耗时耗力。”该负责人说。1995年后,白泥乡每年产出的李子均以鲜果入市,价格便宜,销量甚少,一到李子销售旺季,大量的李子烂在树上。很多村民想把李树砍了,当地干部连忙劝阻:“咱乡的李子可都是正宗的好李子,不能砍,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找到销路的。”
白泥乡党委、政府积极联系外地经销商。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泥路打通后,先后有来自重庆、贵州、福建、广西的客商来考察,均表示白泥乡的李子很有市场。可是由于李子量大、路远,价格便宜,货车只能单边空车跑一趟来装李子,除去运输、包装费用,能赚的实在不多,李子的销路就这么“卡住”了。
将李子集中起来,统一销售如何呢?白泥乡顺和村成立了李子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从村民手中采购李子,再联系本地经销商,供往古蔺县城等较近市场。但是由于今年气候适宜李子生长,大量李子丰收,李子收购价格普遍较低,平均每公斤约为1.2元,大大影响了农民采摘积极性。“爬上爬下的,一个人一天大概只能摘80公斤李子,挑到山下卖出去,拿到手八九十块,不如出去打工收入高。”村民说。
对策:制订三方案,急盼客商来
“一千多户村民种李子,每户产量上万斤的比比皆是。如果按每公斤1元的市价,全乡175万公斤李子至少能卖175万元。但按目前的情况,只能卖出50来万公斤,收入也只有大约50多万元。”白泥乡党政办负责人说。对此情况,乡党委政府十分着急。
经过仔细研究,乡上觉得三种方案可以“拯救”这些李子:一是建设李子加工厂,避开鲜果市场销售高峰,降低鲜果销售损失;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外地客商来考察采购;三是引进李子保鲜技术,将鲜果保质期延长到2—3个月,“慢慢卖”。
“现在李子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也只有10来天的时间了。”该负责人说。如果在这段时期内,李子销售仍然找不到渠道,那么白泥乡往年大量李子烂在田间地头的历史将会重演,甚至损失更加惨重。“希望能够获得关注。如果有市场,我们会很快投入专人采摘李子,全力拓宽销售渠道,为群众解决李子售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