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坚持中西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这些对基层老百姓和医务人员来说,是多大的喜讯啊!
可基层有着“山高皇帝远”的社会背景,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提高,人员生活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特别在基层,“医病致病,致病又医病”的恶性循环依然存在。
笔者认为,要解决基层医疗问题,最关键应是合理布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数量,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养。目前,近百万的乡村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大多连执业助理医资格都没有,他们担着近八亿人民的基本医疗,人类同疾病的斗争,并不是“解决疾病”,而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让学历相对较低、技术水平落后、道德素养不够的村医去“治未病”,就连“已病”有时都束手无策,还说具有哲学、生物、生理等学科的人类生命科学,岂不是“纸上谈兵”。
实际上,基层若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医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和全科医师担当首诊“任务”,或许直接解决大医院拥挤现象,实际上大部分疾病没必要进大医或专科医院,同时也可解决日趋疾病经费投入负担,这样才是真的“少生病,早治病”。
刊载于《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0年第46期24版“管理在线”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