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丫叉的拓想(一)----儿时丫叉场的印象

(2012-02-10 18:35:21)
标签:

杂谈

分类: 讴歌家乡

                 儿时丫叉场的印象

   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赶丫叉场,人多货多,有选择余地。

   丫叉是何场也,不知道。

   逐渐长大后,大人们偶尔带去赶丫叉场,品尝那赶场的味道。从家到丫叉场,大约30华里路程。

全是弯弯拐拐的泥泞山路,别说汽车,连马也很少看到。记忆中的第一次赶丫叉场,脚走痛了,哭着回场(家)。

    那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懂事时,丫叉场正是在心中有了“地图”。从老家要到丫叉场的一公里是从山脚爬到山顶的坡路。那条坡路在丫叉场的东侧。丫叉场的东南方向是一座当地人叫作“关文阁”的山,西面是丫叉场走出去的要道,稍微平些,北面也是高高的大山,南面是向下的不规则的坡和沟。所谓丫叉就是在几座山之间。

    那时的丫叉场给乡下的小朋友最好印象就是有汽车,人多,卖的东西多。

    有时来赶丫叉场时,心中总会这样想,“要是我家在丫叉街上多好啊”。

    不知是不是儿时的好奇,那些日子总想赶丫叉场。实际上,赶场是要付出艰辛的。天还没有亮就起床,随便搞一点东西吃了就上路,一般要走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特别是要到丫叉街的那爬坡路,几乎要脚麻才能爬完。在街上东逛逛西逛逛,瞬间就会到下午两三点钟,把要买的东西备好,放在夹背斗儿(指的是当地的“背笼”)头背起往家走,否则迟了天要黑,看不到路回家。

    大多数去时回时,背上的夹背斗儿都是重重的。去时,背农产品去卖;回时,买起东西背回来;必要时,带上手电筒,两头走黑路。

    背着重重的东西在路上时,常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是有一天,有公路,有汽车,多好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