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药治本”谈起
临床上常有患者说“中药治本,西药治标”,不知何时,这种“中西标本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何为“标本”?我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想法,也让大家更好的认识中医中药。
“标”,《新华字典》的第一个解释为“树木的末稍,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本”,《新华字典》的第一个解释为“草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源”。不难看出,人们常说的“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可以理解为“中医治病是治疗引发疾病的根源,西医西药是治疗己出现的症状和/或体征”。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若理解其内涵,就知其“神妙”何在了。如青年女性患“卵巢囊肿”,采用西医手术治疗,大多是将患者的重要生殖器官卵巢一并切除,表象上看“根治了”,没有卵巢了,还有什么卵巢囊肿呢。实际上就是“治标”,有一项根本的功能再也治不回来了,就是生育功能,一刀“根治”了患者的生肓功能。若采用中医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肝理气,消徵破结等方法,运用中药煎服和/或外敷等治疗,不但囊肿会消退,且“本”即卵巢(包括生肓功能)也会保住,或许还保住患者一生的幸福,甚至一家人的幸福。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医的标本含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也不能机械的运用“标本”,须遵循中医理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比如鼻衄,人们常说的流鼻血,引起鼻血的疾病很多,如鼻炎,外伤,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等。假如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鼻血,其“标”为流鼻血,其“本”为脾气虚弱,运化失调等(相当于西医的血液中的血小板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在治疗时,若鼻血流得厉害,不管是什么病引起的,“急则治其标”,要将鼻血暂时止住,如棉花团压迫止血,或激光烧灼止血等,再治疗引起鼻血的根本原因。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所有中药饮片均为处方药,须经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诊查后凭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不能盲目自行购买和使用,否则也只起“治标不治本”的效果。发生疾病的原因很多,单味中药治疗功效也很广,注意事项及禁忌症也多,须经医师综合病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标本皆治”之效。
中医学的“标本”还包括预防医学,如医务人员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也是“治标”,注射疫苗,增加普通人群的防病意识等才是“治本”.医务人员不能光医治患者个体之“病本”,还应放眼未来,看到全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病本”---即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尽可能减少疾病发生后的并发症,医药费用支出等。
中医学的精华是辩证论治,首先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整体,然后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任何疾病的发生离不开这个整体......以此类推,无数的整体和个体相互依偎。在诊疗疾病时,只针对疾病所表现的症状或体征治疗,就是“治标”,针对人体或宇宙间所引发疾病的原因治疗,就是“治本”。尤如有一个笑话,一个俑医包治好“驼背”,他只负责百分之百治好驼背,即“治标”,不管患者死活,就是不“治本”,没有“本”,治“标”有用吗?所以要“标本皆治”。
不难看出,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需要“标本皆治”,治标不治本,治本不治标,皆不可取,必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医疗政策方面始终没有脱离中医和西医,从“中西合壁”到现在的“中西并重”,都是在想办法解决我国医学的“标”和“本”,在推广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医现代化”,“中药化学化”等的优点.
古人云:“上工治未病”,就是高明的医生对待疾病时,以预防为主,包括未病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时防并发症或传变和病瘥后预防复发等.我们每人都有必要了解学习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尽可能避免患病,当患病时应正确对待疾病,正确选择医生,正确按医嘱治疗或按药品说明服药,才是真正的“治本”。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多数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都用在最后的抢救上,也就是等疾病发展到极为严重危急生命时,才抛出大量金钱去救治,这一点充分印证了对疾病的认识应重点放在治疗未病。
选自《我与中医药征文作品选》18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