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葩说#辩论导读(7.4):你会接受开放式婚姻吗?(正方-接受;反方-不接受)

(2015-07-05 00:37:12)
标签:

杂谈


 1、讲解笑话为什么好笑,本身是不好笑的,但它有另一层面的意义,所以仍然可以很有意思。看样子大家也觉得还有点看头,所以我接着写。


  2、反方(不接受开放式婚姻-以下简称OM)先发言,所以我先来谈反方的策略。由于很少有人真的会一边看我的文章一边看视频,所以我们谈得宏观一点。


  3、反方的立论核心:操作性。

  反方的第一个论点,是操作性,这是非常好的辩论技巧。因为涉及到价值情感的事情都很难谈清楚,只有操作性最容易取得实质结论;而且很多事情细想起来还不错,一旦落实到细节,魔鬼就都出现了,就能清楚地发现干不成。最典型的例子,是战国策里颜率护鼎这个例子——东周赖账不把九鼎给齐国,就是从“路上危险”和“人力不足”这两个操作性的角度,来论证“不把鼎给你”的,齐国也不好发作。这就证明,操作性问题是可以绝杀的。

  肖骁在开篇陈词里,从两个点论证了OM在操作性上的困难:1、没法开始,2、没法结束。首先,不管你把OM说到天上去,提出这件事是非常诡异的——这不就等于是逼着自己的另一半给自己戴绿帽子吗?(当然更好的说法是,提出这种想法的人,会第一时间被理解为想出轨,很难维持现有的婚姻)谁能接受这种诡异的提案?其次,爱与性是很难分开的,一旦开放,万一跟别人有真爱了,你这个婚姻照顾废掉。在这里,已经隐含了后面马薇薇所说的观点,即”开放“与”婚姻“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之后,马薇薇继续打”不可操作“这个点,不过是以另一个角度,即”档期不合“。(这又是很值得学习的辩论技巧——通篇主打一个点,容易显得单调;打得点太多,又容易易得散乱,而且言多必失,所以最好是以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阐发同一个道理)她做了奇葩说历史上最有画面感的陈词,把自己所有队友都变成了人肉背景板,把”档期不合“这件事讲得极其形象。其中心思想是:OM是为了有更多的体验,可是大家都这么干的时候,其实是相互制约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守着自己的伴侣呢。(这里其实隐含着康德的道德哲学观念:凡是不能普遍化的原则,都是不道德的。OM之所以不道德,就是它所带来的利益,是以只有一小部分人这么干为前提的,大多数人都守着自己老婆,你才有自由去勾搭别人老婆;如果大家都这么干,你哪儿有这么爽?!)


  4、切割与捆绑:反方指出”开放“与”婚姻“的矛盾

 人类没有那么理性,我们反对一件事和支持一件事最大的理由,就是它与我们已经支持或者反对的事是否一致。所以,当你希望大家反对一个观点的时候,就要拼命把它和大多数人都反对的观点捆绑在一起。而反方的观点,非常容易和”不尊重少数人群的自由选择权“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观点绑定,正方果然也是这样做的,特别是正三陶然,认为就是有一些人有“多爱”的需求,而现在没有合适他们的婚姻形式,这就跟同志群体的情况是一样的。这种捆绑,对反方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相应的,你捆绑,我就切割。马薇薇那句”不同不是错,伤害别人才是错”,意思是说“少把OM跟同志绑定。的确,他们都是少数,这一点不假,但OM的问题在于伤害了别人,而同志不是,完全两回事。“你看,这就是切割。

  那么,为什么OM会伤害他人呢?都是成年人,都有自由权,为什么不能缔结这样的契约呢?反方的逻辑是:因为”开放“和”婚姻“的内核有冲突。爱很多人是浪漫,婚姻则是求稳定,“矛盾的东西不是不道德,而是不存在”(还是马薇薇说的,好吧她的金句的确比较多),而追求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会对双方造成伤害。这里的妙处是,反方本来是容易显得唱高调的,但现在却完全不用做道德评判(这给人观感不好),而只是微笑着充分向你呈现你的自由选择权:想浪漫?Open吧;想稳定?Marry吧!想害人害己?Open Marriage吧!


  5、反方的问题:爱是婚姻的基础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方的立论到这里已经无敌了——追求自由浪漫的人出去浪,追求稳定关系的人在家宅,皆大欢喜,何必搞一个非驴非马的OM?但正是在这里,反方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婚姻的基础是爱吗?如果是,那爱就一定是专一的吗?不专一而伴侣又能接受的话,为什么不能搞一个OM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那婚姻岂不是完全的利益关系?这是一个两难,怎么选都有问题。你敢说婚姻只是民事契约,不以爱为基础,观众不一定能接受,但是你承认爱是婚姻的基础,又会陷入以上所说的这些质疑。这个两难如何解决?请看下条。


  6、OM最大的问题,不是不道德,而是划不来


  严格说起来,”你会接受开放式婚姻吗?”根本就不是个辩题,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个人选择,有什么好辩的呢?事实上的OM大把存在(至少是其中一方默认另一方不忠),背后是喜是悲谁说得清呢?而真正值得辩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当你们动了OM这个念头的时候,一定是因为遇到了某些困难,而OM是否真能解决这些困难呢?或者说,它带来的麻烦,比它能解决的困难是多还是少?

  现在,我们用这个思路再来梳理一下反方的立场——两个人浓情蜜意山盟海誓的时候,是不会想到OM这回事的,有这个想法,一定是因为相处腻了、感情淡了、或者遇到心动的其他对象了,此时,有修复感情、出轨、离婚、OM这四个选项。其中,修复感情是最好的;出轨是最危险的,离婚是代价最高的,而OM,是最划不来的。因为OM中的双方出轨自由,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口头答应得好好的,任何时候心情不好,分分钟拿你出轨的证据告你净身出户。所以OM就相当于,承担着出轨的风险和可能离婚的代价,却得不到二者的好处。

  (好吧这其实是我的脑洞,不是场上辩手的思路,谢谢观看,现在把它忘掉吧)


7、正方的魔法:减少论证义务

  现在说一下正方(接受OM),正一位置上的邦妮做了三件事:1)界定论域——我们只谈自主选择的OM,不谈那种被逼的(老公想出去再试试老婆只好同意);2)论证性与爱是可以分离的(宝黛钗三人的关系);3)说明正方只想让大家”接受“有这样一种选择,而不是在倡导OM。这三件事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件事:缩减论证成本。

  做生意要尽量减少成本,辩论也是一样。正方把自己的立场限定为:“以爱(不是性)为基础的婚姻双方,在性这个问题上,出于双方自愿做出了一个OM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能够多一点宽容,而不要口诛笔伐呢?”——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还需要辩吗?当然是这样啦!你看,限定论证义务,就是有这个奇效。

  那么,面对把自己的论证义务限定得这么少的对方辩友,应该怎么办呢?是这样的,论证义务的减少会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论证的意义同时也减少了,你只需要指出这一点就可以了。一个常见的打法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们只是想说XXXX,这句话当然是对的,可是它有意义吗?不就是句废话吗?而我们今天谈论这个辩题,难道不是希望对在座各位有些帮助,有些指导意义吗?所以对方辩友今天不能只是论证,作为一种个人选择的OM是否可以被接受,而是有必要证明,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OM是一种与修复情感或者离婚同样正确的选择。“

  顺便说一句,事实上,马东后来在正三陶然说完之后的干预(说正方讲得太感性了,暗示这个辩题不能这么打下去),也正是因为感觉到了这一点——如果纯从个人情感上说,当然我们不忍苛责那些选择OM的人,但是这个问题不能只限于探讨是否能够包容,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8、延伸性的思考:婚姻是什么?

  我之所以喜欢辩论,是因为我喜欢哲学,而哲学又始于辩论。我认为,第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与一般教材上写不同),不是“万物的本原是什么”这么高大上的追问,而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人们经常在说XX,那XX到底是什么呢?”当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是以这个问题,戳穿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开启了哲学思考的大门。

  这个问题之所以很深刻,是因为一般的言谈,都是把概念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并对它发表种种意见。但是你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你对一个东西所做的一切评判,都是基于这个东西的概念,可是对于它的概念,我们真的很清楚吗?比如说这个辩题,谈到现在,你会发现,是否接受OM,关键要看你对婚姻的定义。之所以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是因为我们对婚姻的理解不同。——原来,说了这么久,在人们的理解中,不是只有一种婚姻的!

  什么样的人会不接受OM?是那些把婚姻看成是爱的契约的人。爱,就一定意味着依恋,在这种情况下,最多是对于对方另有新欢的包容,根本不可能存在“你跟别人怎么玩我根本不在乎”的OM。这倒不是因为爱与性不可分离,而是因为爱的非理智性,与保持“各玩各的”的距离所需要的极强理智,是有根本冲突的。(就像喝酒带来的迷醉与开车所需要的清醒不能兼容)进一步说,对这种人而言,就算婚姻是一种监狱式的妥协(蔡康永语),但是维持关系,本来就是要妥协,要放弃一部分自由的。而OM恰恰是既不愿接受婚姻的束缚,又要保留婚姻的形式,是很虚伪的。

  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人会接受OM?是那些把婚姻看成纯粹民事契约的人。结个婚而已,你当谈恋爱呐?婚姻法只能规定财产和子女监护权,又不能规定感情,所以两个人当然可以一边保持婚姻关系,一边在情感的世界里充分自由咯。这是一个非常自洽的逻辑,但前提是只把婚姻理解为婚姻法所规定的那种契约,nothing more。(婚姻法规定“相互忠实”,只要双方明确这是OM,是不违背这个规定的;更何况出轨又不是公诉案件,伴侣不管就等于没事)

  

  总之,OM,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应不应该,别人是没有权利指指点点的。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在这样做之前(严格说应该是在结婚之前),与你的伴侣一起确认,你们对婚姻的理解是一致的。如果你们双方的理解都正好是可以OM的那一类,而且之后又遇到了需要OM才能解决的问题,那当然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在做决定的时候,都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立场,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定义,以什么样的逻辑和事实推导出来的。辩论,不是帮你做决定;而是帮你梳理清楚你自己的思路,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将来承担代价,也是清清楚楚、无怨无悔的。

  

  辩论为什么很重要?以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