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饱和”一.消费饱和的定义和简单性质

标签:
股票财经经济制度时评 |
分类: 消费饱和 |
摘要: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这理论认为民众消费越多就越幸福,因此他们追求不断增加的消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看到这一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尤其在较富有的阶层中,人们不再追求更多消费,我们称此为消费饱和。本文定义消费饱和并研究其性质和影响。
目录
一.消费饱和的定义和简单性质
二.消费饱和对于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三.消费饱和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最佳个人消费模式
五.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
六.生活幸福和劳动幸福
七.当前消费和未来科技
八.消费饱和与劳动意愿
九.资本回报率和资本外流
一.消费饱和的定义和简单性质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个人消费占产出的比例会逐步下降,会逐渐趋向饱和。
首先,个人生理条件限定了消费量。例如某人每天吃三顿饭。即使他的收入翻番,他也不会增加到每天吃六顿饭。在最初收入增加时,他会增加食品开支去购买更多食品或更高档的食品。当食品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后,他的食品开支就会保持在一个固定水平,不再增加(这里我们忽略物价引起的开支变化)。这时我们称他处于食品消费饱和状态。一个人平时穿一件西装去上班,即使收入翻番,他也还是穿一件西装,不会穿两件西装去上班。在最初收入增加时,他会购买更多服装或更高档的服装,到一定程度后,他的服装开支会保持在一个固定水平,不再增加。这时我们称他处于服装消费饱和状态。对于一个家庭的总消费也是如此,在最初收入增加时,这个家庭会增加消费。当消费高到一定程度后,这个家庭的消费会保持在一个固定水平,不再增加。这时我们称这个家庭处于消费饱和状态。
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概念来说,当一个家庭的消费达到较高水平时,边际效用变得极低,这个家庭失去增加消费的兴趣。例如是否换一个更好的房子?可能对于某些家庭,不值得为新房子增加的享受而经历买房、卖房、装修、搬家等等众多的麻烦事。
为理解“当前消费饱和”的概念,我们看几个例子。
例一。张三省吃俭用存钱,生活虽然简朴,但看到存折上不断增长的数字就心情愉悦。张三达到了“消费饱和”。
例二。月光族,每个月都把工资花得净光。他们没有达到“消费饱和”。
例三。沃伦·巴菲特仍住在1958年买的3万美元旧居。他说:“我要是有六套或者八套房子,生活得会更糟糕,”,“我的生活不会因为我花更多的钱就变得更快乐。更多的财富和收入有一个极限,一旦超越这个极限,更多的消费将与幸福负相关。”[4]
例四.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问邑赋》中说过“大厦千顷,眠七尺之躯,珍馐百味,不过一饱”。过分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
http://s14/bmiddle/002JdWl2gy6SDsJq5CRbd&690
对于不同的人,“消费饱和”的消费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消费很低,但已达到消费饱和。有些人消费很高,但仍未达到消费饱和。“对消费某件产品的享受感觉”既有客观感受,也有主观判断。实际上,消费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人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是生理需求。而有些人和别人攀比:办公室同事买了豪华包,自己也要买;邻居有辆好车,自己也要有。这是心理需求。有些消费需求则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例如装修住房。还有些消费如登山、跳伞、潜水,不是一般人愿意享受的。
一般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具体判断某个具体的人是否处于当前消费饱和状态。我们关心的是这种状态确实存在而且可以通过统计数字了解社会消费饱和的程度,以便依此制定经济发展的策略。为此,我们更严格地从数量上定义“消费饱和”:如果一个家庭的金融净资产超过年可支配收入,则称这个家庭达到消费饱和。为什么选择年收入,而不是6个月或2年的收入?只是因为容易获得统计数字和计算简单。
美国的例子:按美国2007年的统计,家庭净资产最高的1/4家庭的金融净资产超过年可支配收入。即美国大约有1/4的家庭达到消费饱和。由表可见,达到消费饱和的多是富人。
2007年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统计[1]
单位:千美元
净资产户数百分点 | 金融资产中位数 | 金融债务中位数 | 金融净资产中位数
0 – 25 | 1.4 | 11.9 | -10.5
25 – 50 | 13.2 | 64.2 | -51.0
50 – 75 | 59.6 | 97.5 | -37.9
75 – 90 | 215.0 | 127.0 | 88.0
90 – 100 | 773.0 | 203.0 | 570.0
注:家庭净资产(按2007年美元)
第25百分点: $14,100
第50百分点: $120,300
第75百分点: $372,000
第90百分点: $908,200
美国2007年第75百分点的税前收入约为88,550美元,税后收入约为75,300美元。
中国的例子: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权威统计。最好的统计是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曾于2012年进行抽样调查了8438个家庭,发布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2]。其中提到中国收入位于最高的25%的家庭中有83.2%有储蓄,平均储蓄率为56.4%。另一方面,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所以中国的消费饱和家庭的比例应当在21%-45%之间。全国家庭的总资产中,金融资产只占5.2%,非金融资产占94.8%。[3]样本家庭中没有负债的占到61.78%。中国的储蓄率高,不爱借钱,所以中国消费饱和家庭的比例很可能高于美国。
从以上的定义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饱和和储蓄率是正相关的。富裕的人较多达到消费饱和。所以尽管达到消费饱和的人只占总人口的少数,但富裕人群是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他们的储蓄行为对社会储蓄有主要影响。
[1] 《家庭金融资产和负债》 美国统计局 2007年
[2]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 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
[3] 《中国家庭金融行为分析 》 2014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
[4] 《巴菲特仍住50年前3万美元旧房称不做“房叔”》2014年05月05日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