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若《作文杂谈》读后感
(2020-12-24 08:00: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A3项目实施(B5—B9)教师阅读 |
语文教学中的“大地”与“星空”
一、“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学的是习惯。”
书中所说的“习惯”,本义是指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结合实际教学来看,强调“习惯”就是启示教师必须通过用心培养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与实践,在亲身感受与操作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张中行认为有的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与积极性,但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团团转。这种做法学生很累,却收获不多。而一个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就会懂得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为学生引路,就会懂得适当地因材施教,就会懂得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处处指手画脚,而是和学生一起设置一套规范,并成为坚定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依靠学生自己去读去写的方法,可能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张中行对这个问题有个实在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多”和“确”不能两全,那就宁可抓紧“多”,把“确”放松一些。的确,只有先有“多”,才能有丰富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保有自由和兴趣。有了坚实的大地,就有了生长一切的可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的确,“情意”不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讲授就能获得的,“恰当的表达”的能力更应当依靠学生课内课外的大量实践来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能通过教师力将课内的传授与课外的指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试着做一做。
首先,应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不是随便读,不是无效地“囫囵吞枣”,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坐而论道”不是好的方法,一定要带领学生实践,给他们举例子,做示范。
比如我们可以以艰深的名著的某些章节为例,在大家读完后,有意识地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学会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比如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课外阅读,所以不能搞得太细,不能当做课内文章来仔细推敲,不能倒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指导中应把握一个“粗中有细”的原则。
其次,应注重教学中的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依靠死抠课本的方式,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一种奢望。但任学生随兴趣读书,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激趣,课外引导,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定向指导,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
将课内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能打动学生的文章,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不是要“拔”学生,去理解超出他们生活的抽象的感情,而是要让他们理解生活,真正学会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表达生活的真实。
再次,应注重读写结合,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的从课本走到像星空一样广阔的生活中去,就能调动起其自身的情感,并且让其学会用最恰当的方法表达“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