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丹—读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2018-06-12 09:45:03)
标签:
读后感 |
分类: A3项目实施(B5—B9)教师阅读 |
管建刚老师说,在这个世界上会捡起一片树叶的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作家,一种人是儿童。老师不仅具备了作家的写作基础,还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只要你愿意成为一个好老师,就要做那一个悄悄地捡起树叶的人。——管老师说得太好了!其实儿童都爱故事,所以抓住故事这个牛鼻子,让孩子们听、说、写,孩子们自然会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踏进享受写作的背新天地!
“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恐怕已经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许多老师对如何上好写作课深感困惑,大多学生也经常为写作文而发愁。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拓宽学生作文的思路,改进学生作文的策略,让他们爱写、乐写、会写,就成了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当下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读了管建刚,我知道了作文讲评课为什么要这样上。每次的欣赏,让多数学生找到了写作的自信和兴趣。像“亲切感”“真实感”“节奏感”“新鲜感”“现代感”这类的褒扬,在管老师的作文课中多次出现,而从没出现在我们的作文评语中;每次的挑刺,也让学生顿悟:原来这样的写是有问题的。“心想病”“关联病”“说病”“然后病”“哑巴病”“少年痴呆病”“记得有一次病”“今天病”……这些奇怪的名字,居然一下就号准了学生作文的脉;每次一两个重点训练,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比我们每次都贪大求全的讲评要有效多了。
这样的作文讲评课,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能欣赏学生的作文的“好”。也就是说,要能具体说出那一个句子,究竟好在哪里。第二,要能切实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语病。这需要语文教师有两个素质:一是语文教师要经常写作,不经常写作的人找不到语言的感觉。二是要有丰富的“病例”,就像上面所说的“心想病”“关联病”“说病”“然后病”等,建立一个学生作文的语病系统。第三,要上好讲评课,教师肚子里必须有一个训练系统。有了训练系统,读学生的作文,一发现问题,马上从肚子里调出个训练的招来。
看管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是一种欣赏,时时有惊喜,处处有意外。这样的课堂,令我羡慕,更令我惭愧。其实很多的语病,细细想来,不仅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笔下,而且还被我们当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管建刚老师用了六年的时间,构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完整系统。这种成功,来自凝神静心且持之以恒。管老师的成功再次证明:任何研究,经历足够的时间,才能生出不凡的思想。
管建刚老师不提倡“作前指导”,认为经过指导出来的作文,会千篇一面,还会缺少自我发现和自我觅食的能力。这些问题我也遇到过,经过了指导的作文,基本全班都能达到要求,不会有很差的实在是读不通的作文出现,但确实是大同小异。若是不指导,除了几个优秀学生的,那作文真是没法看。以前听过桓台几位老师的“快乐大作文”,这种指导课我就觉得很有创意。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最后连成一篇章完整的作文。学生当堂完成的作文大部分很精彩。这样的指导课解决了学生没什么可写的问题。如果放弃指导,单纯靠作后的讲评,对优秀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我认为还是不妥的。虽然是“我手写我心”,但是很我学生还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去写,作后讲评“大话病”“关联病”之类的,好像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看问题还是应该辩证的,不同的学生,当应不同的对待。我欣赏管老师“班本化”的作文教学,我也打算在二年级尝试管老师的作文讲评。但是,我觉得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必要的指导是不能缺少的。每个人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可复制的,管老师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蹊径,“讲评第一”,指导就第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