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星轴恋
星轴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古诗鉴赏 部分(边塞诗+田园诗+解答提醒)

(2013-03-03 20:13:50)
标签:

365

边塞诗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 
(1)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2)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3)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三、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 
四、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第三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五、内容与思想: 
1、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B.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C.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D.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2、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可以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可以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 
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 
一、概念: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三、特征 
1.画面: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2.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四、常见的写景技巧 1. 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2. 描写景物的技巧:比喻、拟人、借代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正面侧面描写、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3.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4.运用炼字技巧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②粗笔勾勒(白描) 
6.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诗意+意境+情感+手法或表达效果)1.知作者。2.析物象3.看表达 

--------------------------------------------------------------------------------------------------------------------------------------------------------------------------------------------------------------------------------------------------------------------------------------------------------------------------------------------------------------------------------------------------------------------------------------------------------------------------------------------------------------------------------------------------------------------------------------------------------------------------------------------------------------------------------------------------------------------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诗人风格补充】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 
  2..咏物诗 
 3.写景诗 ①田园诗②山水诗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4.边塞诗 
 5.赠别诗和悼亡诗 
  7. 咏怀诗 
 8.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 
 11. 讽喻诗 
 12. 闺情诗 
13.爱情诗 
14.哲理诗 
 15.干谒诗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借助的物象】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 
1.动词: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 
2.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3.名词: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 
4.数词:不止可以写出事物数量,还可以有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5.副词: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也可以由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6.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7.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六)分析写作方法 
  一、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二、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3.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一、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二、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三、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① 侧面烘托。 
  ①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⑵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4风格类: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清新典雅、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常见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一、形象(意象)类 
1.题目类型: “╳╳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格式: 表层含义(形象+形象特征)+ 深层含义(形象意义) 
答题步骤: (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二、意境类 
2. 题目类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主旨类 
3.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通过什么(描写什么) + 抒发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 
答题步骤: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表达技巧类 
4. 题目类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语言类 
5.诗眼炼字类 
题目类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你认为这首诗(第╳联╳句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题格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关键字词类 
题目类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题格式: 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首句、中间句、句末) 
答题步骤: (1)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7.语言风格特色类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格式: 语言风格+举例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开放题型类 
对这类题型的解答,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论述的合理与不合理之说。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论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好的,这除了在平时的备考训练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解题策略才能够面地面对这种题型游刃有余。在答题时,不应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说明,也应照顾到原诗,把原诗中的个别有用的诗词引用到你的分析中,这样使分析更显得有理有据,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辨证能力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了。 
题型分析 
1.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2.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 
古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 今年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只涉及古代诗歌,形式是主观题,内容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正确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思想内容显得十分关键。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读,涵泳意会,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古代诗歌一般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感怀诗等。 写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风景。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写景抒情诗多通过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对三月烟花、碧空尽处孤帆等客体形象的描写,让人从中感受到依依不舍的愁绪和思念,塑造成出一个伫立江边,极目远送,久久不肯离去的主体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 咏物言志诗主要通过细致描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如:“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诗描写了一丛丛菊花绕着房屋开放,满院秋菊,叫人觉得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里了。对赏花入迷、留连往返的诗人的描写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质的赞美和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品格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唐宋时期较为盛行的优秀诗歌,多通过描写边塞奇异风光、艰苦战争、壮烈牺牲等客体形象,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感叹,或对连年征战、背景离乡的怨恨。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头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这首诗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一幅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通过“雪后海风寒”这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行军的环境气氛,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间接写出了行军的艰苦,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悲壮的境界当中。尤其是通过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描写,含蓄写出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诗中抒发的既是“征人三十万”的感情,更是诗人自己的感情。 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这类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如:“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诗人通过山中问答这一小事的叙述,描绘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山居生活,其自然、宁静、闲适令人沉醉。而后面的议论流露出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表现了他酷爱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主客体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 怀古咏史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遗迹等描写,借以表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阅读此类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史迹、典故等,即了解客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把握主体形象。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古之幽情,一定有触发感慨的媒介,这个媒介一般是现实生活中的因素与史实相吻合而产生的思想感情的碰撞。诗人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写出某一道理,或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谕目的,更多地是借助历史中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凉意袭人的潮声中写,朦胧的月色下,尤显出故园的荒凉败落。山水明月犹在,而繁华富贵俱无。作者通过客体形象石头城古迹的描写生动地烘托出一个感伤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主体形象。鉴赏的关键是要了解石头城即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这一史实,了解六朝悲恨相续的史实中所包含的历史教训,进而悟出作者的感慨。 另外,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还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如了解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和屡遭挫折的仕途有助于理解杜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再如,边塞征战诗,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诗的感情基调就不同,诗中的主体形象也不相同。盛唐时的豪迈、勇敢,中唐时的悲壮、惋伤,宋代报国无门的愤懑、离家别亲的凄凉和惆怅等,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A.理解关键词 
①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他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②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③名词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再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数词 
数词不止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⑤副词 
副词常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是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 
B.鉴赏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古诗鉴赏注意点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方法 1、形象:(1)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2)和小说、戏剧塑造的形象有别,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多地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的形象。叙事诗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利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来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现实生活,但诗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诗歌形象刻意求“神”的特点。抒情诗则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古典诗歌中还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的意境,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也是刻意求“神”的。(3)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白描勾勒,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烘云托月,也可以淡墨点染;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塑造形象。 2、语言:(1)要注意从语言点出发,仔细推敲文句:①掌握活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和“惊”。②注意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③添补“节缩”,如“艰难苦恨繁双鬓”。④还原语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要注意从炼字炼意出发,抓“诗眼”和“词眼”,如“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中的“衔”、“喷洒”,“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中的“弄”。(3)要注意不同作家不同语言风格的把握:陶渊明的清淡自然,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等等。 3、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尽其妙: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诗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对偶等。(4)运用典故: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诗歌用典分语典和事典两种情况: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件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诗歌以典入诗,往往能收到语约意丰、化熟为新的效果。要注意联系典故的原始意义去揣摩典故的“语境义”。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倾向、作者主旨、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并评说。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大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了解作品蕴涵的政治倾向(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②区分作品情感触发的类别(或由社会触发的,或由人生触发的,或由自然触发的等)。③探索作品思想内涵的层面(或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或结合作家的身份、身世、思想了解作品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或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家的思想主张、思想信仰、人格信念,或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等)。 (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①注意从诗歌形象、意境所营造的总体氛围中寻找诗歌蕴蓄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②注意把握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③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④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的已有的认知内容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⑤注意结合诗人的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景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与感情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与"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几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 "空" 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第五种情况,"哀"景不"哀"。就是说,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败萧条,好像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实际上却相反,诗人对此非常欣赏和得意。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像陶渊明、王维等喜欢归隐田园的这类诗人,在他们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例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乍一看,有人可能会为这一老者的孤独和无所作为而伤感,而实际上却绝非如此。前两句写人,塑造了一个意态安闲的老者的形象;后两句写景,营造出一个恬静闲适的意境。我们万不可不顾诗人个体之异,孤立片面地去理解诗中的意象。 


古诗鉴赏歌诀 
(一)古诗鉴赏不畏难, 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 思想内容加语言。素质修养固根本, 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 语言突破发先端。平仄对仗适格律, 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 术语种类要记全。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诗中意象无限广, 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 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 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 杜鹃啼血寄凄凉。蝉鸣高洁虫悲误, 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 骚人寓意话衷肠。分门别类条理化, 意境初解识诗章。抒情方式要记清, 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 融情入景风雨惊。托物言志诗魂寄, 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 乐景哀情反相成。烘云托月手法老, 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 铺陈排比并比兴。跨过表达技巧隘, 评价顺水有乘风。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 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 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 多言不忍少旷达。怀才不遇思明主, 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 借古讽今漫叹嗟。边塞风火燃诗意, 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 莫让定式缚自家。古诗浩淼如烟海, 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二)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内容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 
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 
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 
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 
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 
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 
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 
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 
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 
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 
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答题技巧 
胸有成竹话题型,内容手法和意境。 
情感修辞词理解,意象思路与风格。 
通读纵览理文意,朦胧获取初信息。 
题目点意明情状,统率作品起导航。 
主体意象是关键,心情蓄积有积淀。 
主旨意蕴在诗眼,情脉基调显隐含。 
景情事理实与虚,披文求迹寻思路。 
已知信息巧利用,时间注释及前序。 
身分身世与思想,柳暗花明又一庄。 
含英咀华品语言,含蓄曲折捕隐含。 
情理一脉有跳跃,起承转合莫放过。 
景情融合出意境,形象把握出感情。 
主旨思想把握准,遣词炼字诗有神。 
立场观点与态度,思想倾向有表露。 
古典常识勤积累,知识常规君莫违。 
干戈烽火指战争,月亮婵娟与蟾宫。 
金乌东曦指太阳,乌兔漏箭喻时光。 
兰舟樯棹代指船,书信鱼雁简札笺。 
物象传情珠有泪,物是人非人空醉。 
柳笛雨月北雁飞,鹧鸪杜鹃人憔悴。 
以水喻愁不罕见,托物言志不片面。 
景语情语不分家,拨云见物有余暇。 
常见主题有门道,顺理成章露一招。 
自然风光基调新,乐景乐情把握准。 
别诗分清主与客,时间场景莫放过。 
边塞戍卒多哀怨,暮鼓羌笛诉肠断。 
干戈涂炭闹兵荒,历史背景记心上。 
报国请缨路无门,怀才不遇伤忠心。 
怀古凭吊人和事,昔胜今衰流涕泗。 
他乡月明思亲人,景情相生不可分。 
咏物寄兴尽余情,托心于物道心声。 
词中共性有风格,花间豪放与婉约。 
边塞山水与田园,独树一帜有特点。 
同一作家法固定,枝外生节有个性。 
词法句法要明察,修辞借用有变化。 
专用术语勤积累,有备而来谁怕谁。 
开放鉴赏君莫怕,自圆其说思路阔。 
敏锐挖掘信息点,机警捕捉切入点。 
多答点数抓关键,撒网捕鱼有分赚。 
重点条目排在前,次要信息接尾连。 
思路清晰要点准,精心梳理心平稳。 
重点内容讲具体,物我合一咀嚼细。 
熟读成诵多积累,水之就下莫用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