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吟唱方法及其教学初探

(2011-12-01 13:44:38)
标签:

杂谈

诗词吟唱方法及其教学初探
作者:王晴晖 来源 本馆独家 日期:06-07-12 11:20:13 点击率:83
 

  我反对用一固定的曲调(即乐谱)来吟唱某一类诗词,因为每篇作品内容不同,感情有别。这在前面已经有说过了。况且诗词的语言是有其自然韵律的,吟唱时曲调要随语言的自然韵律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诗词是不能用同一的乐谱来套唱的。最多只能让主旋律相同罢了。但是要记住,“同”中是有“异”的。如用闽南方言吟唱“朝辞白帝彩云间”,旋律应该是“3533635”,而吟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旋律应该是“5535365”。因为曲调只有这样因文而异,吐字才会清楚,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当然,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时则须要作特殊的处理,这又自当别论了。也许有人要问,古代“依声填词”,不是同一词牌的词都有一固定的乐谱吗?一点也不错。但是,古代的词人在填词时是要注意到让语言的自然韵律与原乐谱的声调相吻合的。到了乐谱失传后,词人作词就只是根据词谱的平仄格式而已,因而不同作者写的同一词牌的词,语言的自然音调是不可能相同的,用同一曲调来吟唱就不尽适宜了。还有,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事实:同一首诗,同一个人,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吟唱起来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更何况是不同人吟唱同一首诗或不同的诗同一个人来吟唱呢?因为此诗与彼诗内容不同,此人与彼人涵养各异,此时与彼时领会不一,此地与彼地情绪有别。

  此外,“读”、“诵”、“吟”、“唱”的概念是不同的。这几个概念应该是愈列于后者,音乐的成分愈多。“读”有默读、轻读、朗读之分;“诵”,相当于表情朗读;“吟”,增加了音乐成分;而“唱”,便纯乎是歌唱了。当然,它们之间是允许交叉杂揉的。如果用书法作比喻,“吟诵”犹如“行楷”,“吟唱”犹如“行草”。

  至于吟唱曲调的谱写,自古有之,只是后来乐谱失传了,这是十分可惜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我发现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诗词歌曲大多是明清两代的人,为明清的也为他们以前的诗人谱写的。我们当然也完全可以为当代诗词和古代诗词谱曲。如果我们谱得好,照样可以流传给后代的。因此,吟唱这工作要做好,吟唱的水平要得到提高,除了诗人、语文教师必须做出努力外,还须要有诗词涵养的有才华的当代作曲家的协作和支持。

  吟唱的教学时间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课堂上安排吟唱必然会多占一部分教学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好精讲这一关。诗词中有些难以言明的妙处,倒不如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唱中自己去咀嚼,去体味。对那些有特别兴趣的学生,也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第二课堂中多作指点辅导。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得好,培养了一批骨干,是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吟唱好的。

  倘若大家都重视在学生中倡导吟唱并做好吟唱的教学工作,就不必担忧旧艺之失传了。倘若大家都重视讲究吟唱方法,那么这一古色古香的花朵必将愈开愈艳,永吐芬芳。

  以上拙见,恳请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