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庵遗址

标签:
对徐霞客两次《游天台 |
http://s9/mw690/002J88wKzy7kexRIsLS58&690
弥陀庵遗址
对徐霞客两次《游天台山日记》有关弥陀庵遗址的拙劣批注:
一、《游天台山日记》批注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1.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三十里”指筋竹岒庵到弥陀庵的路程,凡"又"字开头,都是从前一处地址开始算起。“余”约等于2~4里)
2.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从筋竹庵到弥陀庵这一路上有上岭、落岭,深山幽静、寂寥,有泉水轰动、春风徐徐的声音,路上没有客人行走。并非弥陀庵遗址有“泉轰风动”这一现象。)
3.庵在万山坳中,(弥陀庵在“万山坳中”,这个“中”也不是中间的“中”,只有作“里”或“这一带”解。为了方便行人,此庵一定在道路一旁。)
4.路荒且长,适当其半,(这一段路当年行走的客人几乎没有,野山路很长。“其":代词,指筋竹岭庵、天峰寺,弥陀庵则在筋竹岭庵与天峰寺的中间,大约就在泗洲堂附近。)
5.可饭可宿。(有一定规模的房屋,附近或许有村落,边上不远处一定有充足的水源,还应该有庄稼地维持生机)
6.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饭前和昨夜一直都在下雨,是早饭还是中饭没说明,因为到达天峰寺之前作者没提到过吃中饭的地方)
7.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到小溪坑底前先走一条有积水的山路和一条上岭,有上岭必有落岭,也就是说从弥陀庵出发到溪坑有十余里路,先走平路再落岭然后上岭再落岭到坑底,再沿坑边小路走到天峰寺。积水路段:1.仰天湖上游缺口至张家山岗石洞,2.石洞至泗州堂,3.泗州堂庙至如坑村后古道,这三处路段有积水;攀岭路段:1.鸡冠尖,2.如坑岗岭,3.八辽岭。)
8.二十里,暮抵天封寺。(从溪坑底到天峰寺二十里,并非弥陀庵到天峰寺的路程,根据上文所述,弥陀庵到天封寺应该也有三十余里,因为作者没写“又"和“共"字,所以也就是说“二十里”并非在弥陀庵开始计算里程,而是在“溪石渐幽”处至天峰寺的路程。正如《天台山日记后》中所写“下一岭……得村家”,这里说又十余里至天封也是村家开始计算的。)
http://s2/mw690/002J88wKzy7FQWSasc9b1&690
二、《游天台山日记后》批注
“十五日 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yuè煮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
9.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路程与环境同第一次《日记》中描述相同,不作另外批注。)
10.昔弥陀庵亦废。(遗址还在原地,但无人烟。)
11.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此村离弥陀庵20里,因弥陀庵到天封寺三十余里,此村就在八辽村上面风箱岭道边,村在半山腰中,绝非坑底,有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若不仔细观察就算路过这里也不一定能发现,这期间徐霞客很想找一处"可饭可宿"的地方,所以观察的比较仔细。徐霞客一直寻找到天峰寺,这一路上都没有“可饭可宿"之处。)
12瀹茗煮饮石上。(家里无条件留宿客人,只有煮点开水喝喝,甚至这里也没有其他村家,可能只此一户。)
13.又十余里,(此“村家”至“天峰寺”的路程约12一14里。)
14.逾岭而入天封寺。(到天峰寺前起码要夸越过一座山。这条岭可能就是八辽至桐油树的古道,现在保存完好。)
注:筋竹庵〈大路下村口三角坛〉至天峰寺,现在里程约19公里〈38里〉,徐霞客当年所描述的里程约70里。
徐霞客行走线路大概是:
筋竹庵一稍场—江家屋基一冠峰中学一泗州堂(弥陀庵)一风箱岒一八辽一桐油树一天峰。
(供参考) 2018.5.4(劳动青年节)2020.8.23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