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三五观点报告
(2020-06-21 16:20:37)| 分类: B6活动形式多样(专题培训) |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观点报告
找规律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 -116页的内容。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以及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规律、设计规律。
在今年的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潘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课,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一年级活泼好动的孩子,但在潘老师精巧设计的课堂上,他们被课堂的精彩深深吸引,专心思考,积极投入。潘老师的课教学目标落实非常到位,教学环节紧凑,衔楼自然,过程流畅,可谓环环相扣。结构清晰,教学活动设计精彩、多样,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语言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亲切和蔼。可以说潘老师的课设计精巧,凸星了数学的本质。下面谈谈凡点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数学与生活的完美对接
数学对于儿童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而言则是形象的、熟悉的。潘老师的课就是尽可能地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对接点,并把它们粘合得天衣无缝。本节课中,潘老师从选择装饰学校的花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选择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规律排列的存在和规律排列的美,又 通过观察明明的家,发现生活中规律排列的事物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找规律》一课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潘老师不仅课前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而且课尾又回归生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他们的身边环境,教室中规律排列的物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创造看我们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在潘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会有一种鲜明的感受:数学离我们并不远,教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著名教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爱现者、研完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讨程。整节课中,潘老师通过操作中理解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收获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探究而来的,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潘老师引导学生经历像数学家一样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在精彩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教学中,潘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多种学生喜爱的精彩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把握数学的问题的本质。如:看图找规律、变一支找规律、摆一摆、小小裁判、用手掌击打节奏、生活魔术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把握了教学问题的本质。多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创造规律,学生乐学、爱学。
在观摩中,对于这节课我也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1、-年级的小学生因表达能力还不强,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是回答不够完整,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教学中如果潘老师能及时帮助发言的同学,引导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会听得更明白,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得到保护。
2、课堂提问的问题不够明确。如:在新知探究环节,出示规律排列的小旗后,潘老师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问题太大,学生不看边际的回答始终没有老师所希望的答案。如果将问题改成:“这些小旗是 怎样排列的?”问题明确,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另外,对于学生的探索学习,教师委多给点时间,要多一点耐心。数学知识抽象、概括、严谨,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相对简单,他们发现问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真施地等待孩子们的发现。等待是尊重,等待是艺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力可以挖掘,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数学。
以上意见和建议,相对于执教者精彩的课堂教学来讲,瑕不掩瑜,何况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提升的艺术。
年月日观点报告
中塘小学 周奇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中有关时间单位的学习,关于“年、月、日”的概念,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的基础知识,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学习 “年、月、日”这三个较长的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24时计时法等相关知识,并学会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一些现实性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猜想、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注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年、月、日的实际意义,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出现较多,比较熟悉,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年、月、日是较长的时间单位,要让学生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在课堂内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更需要现实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究、操作等活动中提出猜想,发现其中的知识,体会事件与时间的关系,从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二)关注学生的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在实物操作中理解这些常见的量
时间是非常抽象的量,学生掌握时间的量相对比较困难。教材借助了多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时间的量。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工具,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识,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辨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也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和平年闰年时,让学生分组对年历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活动,合作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
三、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之中,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然而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年、月、日的知识,没有说明年、月、日产生的过程以及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由来,学生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也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问为什么。教材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年历,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建议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特别的日期,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激活生活经验,总体感知年、月、日,激发学习兴趣。
认真观察一份年历,了解年、月、日的含义及其关系。如:这是一份哪一年的年历,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差不多,大约都是30天,再数出每个月的具体天数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归纳出大月、小月。
介绍利用拳头和歌诀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找次品》在教学中优化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观点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多种策略,而如何选择最优的策略就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猜测、验证等方法找到最合理、最省时、最优的方法,进而感受到“优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
现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单元“找次品”内容的教学,就是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详细阐述一下如何在“找次品”教学中渗透优化思想。
第一课时:
一、3瓶中找次品,初次渗透优化思想。
课始让学生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少了两粒的一瓶,既降低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老师提问学生:怎么找到少了两粒的一瓶呢?这时学生一般都会说出:用手掂一掂、数一数、称一称等方法,此时老师适时提问:这三种方法哪种最好,为什么?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思考更有目标,进而得出称一称的方法比较好,因为又卫生又准确。让学生初次感受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要学会比较,找出最好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演示怎样称,学生会分成三份。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6瓶中找次品,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后续最优化方法做好铺垫。
学生比较轻松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后,教师将课本例1的内容:从5瓶中找出一瓶次品改为从6瓶中找一瓶次品。这时老师可以提示学生你计划怎么称,分成几组?学生小组活动,大部分学生会分成3组(2个、2个、2个),或2组(3个、3个),也有学生分成4组(1个、1个、2个、2个)或分成6组(1个、1个、1个、1个、1个、1个),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5个中找次品,学生一般认为分成两组和分成3组的方法都比较好。这时,怎么让学生体会优化的策略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三、从9个中找出一个次品,探索最优方法
从9个中找出一个次品,因为总数多了,因而称的方法也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称的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分法是:9个(3、3、3) ,9(4、4、1),9(2、2、2、1),9(1、1、1、1、1、1、1、1、1)。这时学生普便会认为1个1个一组称比较麻烦。经过师生共同分析,板书,学生会发现平均分成3组会比较简单。这时,老师适时质疑: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是偶然还是必然呢?大家有什么方法证明这个方法呢?大部分学生会说:再找一个数试着称一次。这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3的倍来分一分,称一称,分别在12个、15个、18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这时可将全班分成3-4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2-3个小组,指定一组平均分成3份,其他组不分成3份去称,进一步感受验证,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这时教师要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呢?这个问题学生一般回答不出,教师可适时讲解,运用才学过的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至此,将“找次品”最优策略:待测物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的原因用数学的方法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
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体会两点,让“优化”的思想进一步提升。
一、
先复习待测物品数目是3的倍时,找次品的方法。紧接着出示物品数目不是3的倍数的数,让学生思考,我们要分成怎样的3份呢?教学方法同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称一称,说一说。待测物品数目比较小时,学生体会不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这种分法最优化,此时我们可以出一些数目比较大的数,比如:187,这时以老师讲解为主,老师将187分成(62、62、63),用画图示的方法表示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称第一次时,如果天平是平衡的,那么次品在63个当中,称一次就就排除了124个物品;当天平不平衡时,次品在62个中找,称一次就排除了125个物品,这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当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 要使多的一份和少的一份相差1的原因所在, 至此出就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总结为: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二、探究待测物品数目与测试次数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分析,找出内在的规律。
教材将探究待测物品与测试数目的关系,用“你知道吗”阅读的形式出现,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此表发现规律,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不要再增加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和老师一起总结规律: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3n-1+1至3n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n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指导学生能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在组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我们今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多动脑,多思考,想一想解决同样的问题时,有没有规律,你会不会尝试总结规律?你总结的规律正确吗?你会运用你总结的规律解决问题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以上就是在找次品中如何渗透优化思想方法的一些具体做法。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共同为之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