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曾胡治兵语录导读》门类旨归
刘 强
将材第一
此乃本书第一章,主要讨论选将之旨、带兵之道,是一篇论述军事人才学的重要文献。
俗话说:三军易得,良将难求。《孙子兵法·始计》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又,同书《作战》云:“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谋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知,中国古代军事家早已认识到将材对于战争乃至国家的重要性。
曾国藩、胡林翼皆为儒将,饱读经籍兵书,其军事思想与孙子一脉相承。曾国藩认为好的将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简言之,也就是要有“忠义血性”,始可言带兵。胡林翼则认为“天下强兵在将”,好的将帅必须要“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这些都是对古代军事人才学的重要发展。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曾、胡二公都不约而同地把选拔将材作为治兵的重中之重。蔡锷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编订此书时,把“将材”作为本书的第一章。
用人第二
此章是对上一章“将材”问题的进一步引伸,着重谈求才、用人、得人之道。在“招兵”与“择将”之间,更多强调的还是“择将”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先求将而后选兵”。而在谈“用人”时,又涉及到“培养”“陶冶”的育人之道,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得人”之道。曾、胡二公都把将材的内在品质作为判断的重要标准,表达了对那种“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的将材的渴望。此外,此章对于人才成因、性格特质的分析,比如“官气”“乡气”之区分,以及“衡才不拘一格”的见解,都是非常精到深刻的。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善于用人的统帅好比善于相马的伯乐。不过,伯乐也许只是发现人才的高手,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非要有政治家的胸怀不可。曾国藩不仅善于治兵,而且知人善任,其所奖拔擢用,无不精当过人。故胡林翼说:“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门人李瀚章说:“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薛福成也说:“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连太平军名将石达开也对曾国藩佩服有加,称其“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民国相学家陈公笃在其相学著作《公笃相法》中称道说:“国藩素拘谨,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独知人善用,是其特长。”这些评价,洵非虚语!
自古“人才难得”,知人、察人、识人、用人,遂构成一个具体而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发挥着治国安邦、经世致用的重大作用。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在是一门复杂而又专深的大学问。本章所论,或可供今天的用人单位、企业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部门所借鉴和参考。
尚志第三
尚志,乃崇尚志节、高尚其志的意思。孔子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正是君子当“立志”之意。孔子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子罕》)又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可见立志对于人的重要性。孟子也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下》)并以“养气”“集义”作为“立志”之工夫。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无不关乎“立志”。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一般人尚须立志尚志,将帅士兵更当如此。若无“志气”,何来“勇气”?
《孙子兵法》也提到“治气”“治心”与“治力”的分别。如《军争篇》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里的“治气”“治心”,正是崇尚“志气”、砥砺“士气”之意,显然有着比“治力”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曾、胡二公论兵,亦标举德行志节,以志趣高下作为人才高下的依据。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曾国藩不是兵家,而是儒家,其心目中的良将常有君子、士人的影子,首先便要有“志气”。故他说:“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无独有偶,胡林翼谈治兵之道,也重“志气”,标举“气概”“真气”和“正气”,认为“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这些无疑都是治兵的至理名言。
蔡锷遭逢时变,有感于“人心之陷溺”“志节之不振”的现状,遂将曾、胡二公相关言论辑录整理,特立“尚志”一章,以求砥砺士气,精忠报国。其所领导的护国讨袁运动,正是这种高尚志节的最佳体现。
诚实第四
自古以来,论军事者无不主张“诡诈”之道。一部《孙子兵法》,充满了“计”“谋”“虚”“实”“形”“势”“变”“间”“算”等字眼,如《始计篇》就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虚实篇》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必取者,攻其所不守已;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军争篇》干脆说“兵以诈立”,诸如此类,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主流价值观。
本章曾、胡二公却一反常态,标举“诚实”二字,把儒家修身之道与治兵方略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孔孟儒家一向强调为己之学,而为己之学首先就要做到“毋自欺”,也就是“诚实”。《中庸》反复提到“诚”的重要性。如第二十一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可以说,“诚”是参赞天地、沟通神人、成己成物、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最为重要的修养工夫,甚至成为儒家最具内在超越性的一种宗教性情感和道德境界。
针对当时军队中养成的歪风邪气,曾国藩指出只有“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胡林翼也认为:“惟诚之至,可救欺诈之穷。”这里的“诚实”二字更多的是用于对内的治兵,而非对外作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军队中培养正气,提倡“诚实”无欺,正是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的必由之路。蔡锷说:“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正此意也。其实也是把为将和做人等量齐观。此外,“诚实”又与“正直”相通,故在本章,也谈到了“人之生也直”的正直之道。
曾国藩一生克己甚严,每自反躬自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此正是“诚”的修养工夫。在曾国藩心目中,“诚”不唯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他尝说:“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咸丰七年(1857),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好一个“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人世间人我推诚、彼此相与之道尽在其中矣!
据薛福成《庸盦笔记》卷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记载:
傅相入居幕中。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 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一日,以头痛辞,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遂无他言而散。”傅相为之悚然。盖文正素谂傅相才气不羁,故欲折之使就范也。
李鸿章经此一事,乃渐渐养成早起的习惯,受益甚多。其对曾国藩一生钦服,言必称“老师”,谓之“大人先生”。“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可谓曾氏一生为学做人的秘笈,微言大义,颇值得今人参考。
勇毅第五
本章论“勇毅”之效。勇毅,即勇敢和坚毅。俗话说:两军相斗勇者胜。行军打仗,冲锋陷阵,无勇气则无胜算。所谓“勇”,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不怕死”;用胡林翼的话说,就是“放胆放手”。
但是,仅有一时之勇、匹夫之勇还不够,故儒家虽以智、仁、勇为“三达德”,所谓“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但也认为:其一,“勇”必合乎“义”。如《论语·为政》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同书《阳货》中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答之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好勇”,孔子讥之曰:“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知儒家不尚勇而尚义。其二,“勇”必辅之“谋”。如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答:“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临事而惧”看似无勇,却可能是“好谋”的表现,给了谋略以更大空间。故有勇无谋为孔子所不取。其三,“勇”必成乎“毅”。光有勇敢和谋略还不够,还必须有恒心、耐心和强大的意志品质和毅力。孔子所说“刚毅木讷近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子夏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此意。
曾、胡二公皆为儒将,故在重视培养将士勇敢的同时,尤其注重刚毅、坚忍品格和吃苦精神的锻造。曾国藩认为,治兵打仗,“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既要敢冒险,又要有毅力,小心谨慎,“竭力支持”。他还把“强毅”和“刚愎”做了区分,说:“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有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则刚愎而已矣。”这一分辨既有现实针对性,也有理论说服力。
相比之下,胡林翼似乎更有紧迫感,一再强调“练兵”。他说:“除日日练兵,人人讲武,则无补救之方;练一日得一日之力,练一人得一人之力。”又说:“不苦撑,不咬牙,终无安枕之日。”所说的也是一个“毅”字。蔡锷对此别有会心,他特为拈出孟子的“小勇”与“大勇”之辨,认为本章“勇毅”所指,皆为“大勇”;而“勇”“毅”二者之间,“毅”尤高于“勇”,所以,“军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须于‘毅’之一字痛下工夫”。应该说,“勇”与“毅”的相辅相成既符合辩证法,又具实践意义。
此外,曾国藩有许多磨练意志的语录,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等等,皆可作为理解本章的注脚。
严明第六
“严明”是指赏罚严肃而公正。治理军队除了要有精兵强将,还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军纪军规,功赏罪罚,一丝不苟。不仅如此,还要立法者能够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令行禁止,事半功倍。《论语》中多次谈到端正己身的重要性,如《子路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宪问篇》有人问管仲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说管仲是个仁者,齐国的大夫伯氏犯了法,管仲依法剥夺了他的三百户人家的封地骈邑,使伯氏穷困潦倒,只能吃粗粮度日,但伯氏对管仲却终身都没有任何怨言。何以如此?正因为管仲行己端正、赏罚严明之故。又,《荀子·议兵篇》云:“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亦可作“严明”一词注脚。
“严明”与第八章标举的“仁爱”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曾国藩所谓“严明”,也就是严明军纪,具体说就是“明功罪赏罚”,“法立令行、整齐严肃”,对违法乱纪者,绝不姑息纵容,煦煦为仁。胡林翼也主张,“行军之际,务须纪律严明,队伍整齐,方为节制之师”。曾、胡还举了古代军事家“专杀立威”的例子为自己张目,这些融会儒、法、兵诸家思想的治兵原则,是曾、胡二公军事生涯的实践总结,极富启发意义。蔡锷“法立然后知恩,威立然后知感”的总结,可谓得其三昧。
当然,军中行赏处罚,亦当张弛有度,故《孙子兵法·行军》篇称:“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过度的赏罚自然称不上“严明”。又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与众相得也。”是说赏罚也应遵循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善始善终,否则朝令夕改,兵士必然不服。曾国藩说:“立法不难,行法为难。”正此意也。
公明第七
此章紧承“严明”一章,提出“公明”的治兵原则。“公明”,即公正光明之意。强调仅有严刑峻法还不够,功赏罪罚还要公正、公平,处事力求高明、精明,举荐人才则应秉持公心。
怎么做到“公明”呢?曾国藩拈出“知人”“晓事”二端,指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暖,则为小人。”胡林翼则标举“明是非”、“讲节义”,以为“是非不明,节义不讲,此天下所以乱也”。可见,“公”有辨别是非、赏罚公正之意,“明”则有光明磊落、明白无欺之意。如果说,“尚志”、“诚实”、“勇毅”强调内在的修炼,“严明”和“公明”则偏重外在的操作,同样是治兵大计,不可须臾偏废。
蔡锷在曾、胡二公所论的基础上,概括以“公明”二字,亦可谓别具只眼。他将“公明”之道与“用人”结合,说:“不知人,则不能用人;不晓事,何能办事?君子、小人之别,以能否利人济物为断。”并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古训为标准,进一步指出:“曾公之荐左中堂,而劾李次青,不以恩怨而废举动,名臣胸襟,自足千古。”蔡松坡之于曾文正,可谓知之深矣!
仁爱第八
本章讲“仁爱”,同样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运用。孔子思想的核心,莫过一个“仁”字,而传统文化中人我相与之道,莫过一个“爱”字。《论语·学而篇》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首次将“仁爱”并举;同书《颜渊篇》樊迟问仁,子答之曰“爱人”,则是以“爱”释“仁”。到了孟子,更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将仁爱与礼敬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揭示无遗。孟子还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就把“仁爱”与“亲爱”做了区分,告诉我们,亲爱其亲,仁爱其民,并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于是才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之道,以及“一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
“仁爱”又与“忠恕”相连。忠者,尽己之心以待人;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由“忠及“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由“恕”及“爱”。故《礼记·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荀子擅长论兵,可谓儒家中之军事家。《荀子·议兵篇》提到古之圣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是说“仁义”对于带兵打仗效用广大,无远弗届。又说:“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扜头目而覆胸腹也。”这种“三军一家亲”的思想成为历代军事家的治兵之道。
不仅儒家重仁爱,兵家亦然。《孙子兵法·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是强调治兵如治家,将帅若不能体恤关爱士兵,就无法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但紧接着又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是防止过分的仁爱有可能滋生助长的骄、娇二气。曾国藩有名言曰:“小仁者,大仁之贼。”说的正是此意。
曾国藩一生学问,要在能反求诸己,强恕而行。故治兵虽对外之事,他偏将其自反,成为“为己之学”的一部分。正因为能将儒家“仁爱”与“忠恕”之道合理运用于军事,故而才能提出“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的主张。这就将治兵与治学、带兵与待人结合在一起。曾国藩还说:“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观其所作《爱民歌》(见本书附录),可知其所言不虚。无独有偶。胡林翼也将对士兵的仁爱推及百姓,认为“必须谆嘱将弁,约束兵丁,爱惜百姓”,把“济人济物”、“损己利人”作为“正道”。这些无疑都是行之有效的治兵之法。在此基础上,蔡锷更总结出“军人以军营为第二家庭”、“兵者民之所出”、安民爱民方能兴国强兵的治军思想。
勤劳第九
此章论勤劳与治军之关系。治军如治国,治国须勤政,治军亦然。《论语·子路》记载:“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又,子张问政,子曰:“为之不倦,行之以忠。”这里的“无倦”“不倦”,皆“勤政”之意也。孔子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就可与上章“仁爱”结合在一起,说明真正爱护一个人,应该让他勤勉努力,而不是让他好逸恶劳!《荀子·议兵》篇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无圹”即“无旷”,犹言不懈怠,所以,荀子所说的“敬”,正“敬事”“勤劳”之意也。
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法宝不是别的,而是勤苦训练。勤与懒、与逸相对,懒、逸之弊惟须勤字克服。曾国藩一生克勤克俭,有许多经验之谈。他尝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说的不外乎一个“勤”字。
如果说,“勇毅”培养的是军队的内在勇敢和刚毅精神,那么“勤劳”则是锻造士兵的外在体能和作战能力。故曾国藩反复指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不仅如此,还要“惩忿窒欲”,力戒“骄”“惰”二病。胡林翼则以为,“军旅之事,非以身先之劳之,事必无补”。并把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作为治军的法典。这些说法看似老生常谈,但对于治兵打仗而言,却是百世不惑、千古不易的真理。
本章末尾,蔡锷特加按语曰:“习劳忍苦,为治军之第一要义。而驭兵之道,亦以使之劳苦为不二法门。”良有以也!
和辑第十
本章论“和辑”之道。“和辑”一词,见于《管子·五辅》:“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意为在上位者举措得宜,则百姓便会和睦团结,百姓和睦团结,则功名可以确立。又,《淮南子·本经训》:“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也是说和睦团结的重要性。
在军队中,仅有勇毅、勤劳还不够,还须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方能克敌制胜。怎么才能做到和辑呢?这就需要“治心”。儒家的为己之学,实则便是治心之学。孔子的君子养成之道,内仁外礼,仁本礼用,主张“修己以敬”“克己复礼”,又强调“和为贵”“爱众亲仁”“尊贤容众”“事贤友仁”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人我相与之道,都是处理军中纷扰的重要原则。
曾国藩服膺君子为己之学,特拈出“敬”“恕”二字以治军,提出“敬以持躬,恕以待人”,与今天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理。胡林翼说得更为全面,即对于将领,应该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对于士卒,则须谨遵将令,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奉一将之令,兵多必败;能奉一将之令,兵少必强”。和辑之道,全在平时修养平常心,战时不忘责任心,正如蔡锷所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乃可以言破敌”。蒋介石亦批云:“本章各条,皆为治国治兵之秘诀,吾党同志如不能体察力行,则平时所谓团结精神与实行主义者,皆为欺妄之词,何以对党,何以做人?”
兵机第十一
这一章才是真正讨论迎敌作战的兵法。“兵机”,是指用兵的机谋,或军事机要。古代兵法,不仅强调战术的训练和应用,而且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成败常有人力不可控的因素在起作用,此即所谓 “势”。《孙子兵法·虚实》篇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兵势》篇亦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战争不仅要把握“势”,还当充分了解“形”,以便选择作战时机,制定应变制敌之术。同书《地形》篇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又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这些都是古代军事思想中与“兵机”相关的宝贵遗产。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重心不重术。这一思想与先秦儒道两家对战争的看法大有关系。《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在古代,祭祀与战争同等重要。故《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问陈(战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又《述而》篇载:“子之所慎:齐(斋戒)、战、疾。”说明在“祀”“戎”所代表的礼乐和战争之间,孔子更重视礼乐而非战争。这种“反战”“慎战”的思想贯彻了孔子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不懂得军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弟子冉有统率鲁国军队,同齐国作战,大败齐军。季康子问他:“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您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说:“学之于孔子。”说明孔子虽不主张战争,但对于战阵之事,却十分精通,甚至对学生有所传授。比如,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又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两句话,是孔子军事思想的精华所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不战则已,战必有教,教必有术。本章曾国藩提到“不教之卒”“窳败之械”去打仗的危害,认为兵“不可不精选,不可不久练”,与此一脉相承。
道家也不主张战争。如《老子》第三十一章云:“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在老子看来,“兵者不祥之器”,在战争中获胜的一方,不仅不应该欢庆,反而应该悲哀,因为“杀人之众”。受此影响,曾国藩认为,“兵者阴事”,不宜过分张扬,甚至“不宜有欢欣之象”。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非通常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对天道、天命以及胜败结果不易把握的深刻敬畏。因为一旦开战,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胡林翼也认为胜败难料:“恃强者是败机,敬戒者是胜机。”提出“兵事决于临机” “须谋定后战,相机而行”的主张,这和《孙子兵法》重“兵无常势”、“因敌变化而取胜”的思想是一致的。同时,胡林翼还强调侦察敌情、地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整套“以整攻散,以锐蹈瑕,以后劲而防抄袭”,以及“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整御散”的“必胜之道”。这一套战略战术对后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守第十二
此章论攻战与防守之道。《孙子兵法·谋攻篇》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又以“知己知彼”为致胜法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同书《军形篇》论及胜败与战守之关系,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些军事思想至少在“冷兵器时代”,可谓颠扑不破,影响深远。
曾国藩则以“主客”论“战守”,深入辨析“先发制人”与“先发不能制人”的异同优劣,可谓别出心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守三法:一是深沟高垒,二是哨探严明,三是痛除客气。胡林翼论述得更加缜密,既有“围城”之法,又有“守城”之法,主张合理安排兵力,“稳扎猛打,合力分枝”;“军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济;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防边之要,不可处处设防。若处处设防,兵力必分。不能战,亦不能守”。
蔡锷将曾、胡二公的战守策略加以分析后,指出:“曾、胡论兵,极重主、客之见。”但此论亦有偏颇,即“只知守则为主之利,不知守反为主之害”。蔡锷认为,敌方“并非节制之师、精练之卒”,“攻击力复甚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拘泥于地形、地物,攻击精神未由奋兴”。所以,战术上究竟需要攻势还是防御,必须贯彻“因时制宜”之法,不可执一而论。蔡锷此论,深合《荀子·议兵篇》所谓“战如守,行如战”之道。不仅如此,蔡锷还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战争做了战术上的分析,主张对于我们这样的弱国而言,一旦强邻入侵,只能采取“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之”的“波亚战术”(游击战),考虑到多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不能不说蔡锷有着作为高超军事指挥家的“先见之明”。
治心第十三
本章为蒋介石所辑曾国藩语录,与蔡锷所辑十二章合并,正好凑足《孙子兵法》十三章之数。以“治心”冠名,恰与“治兵”遥相呼应,以彰显蒋氏“治心即为治兵之本”,治兵先须治心之宗旨。不过,此章更多谈论修身养气之义理,充满天地、阴阳、动静、慎独、诚意等概念,可以充分了解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养生处世之心法,而与“治兵”二字无必然之联系。而说到“治心”,曾国藩日记、家书、杂著中多有论述,今择要照录如下,以与本章相互参照: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年已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日日自苦,而不至佚而生淫。——庚子(1840)十月
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不打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始足以欺世盗名。——壬寅(1842)正月
言物行恒,诚身之道也,万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无恒,故家内琐事,今日立条例,明日仍散漫,下人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能成。戒之!——壬寅正月
每日游思,多半是要人说好。为人好名,可耻!而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此名心之症结于隐微者深也。——壬寅正月
日来自治愈疏矣,绝无瑟僩之意,何贵有此日课之册!看来只是好名。好作诗,名心也。——壬寅
所以须日课册者,以时时省过,立即克去耳。今五日一记,则所谓省察者安在?所谓自新者安在?吾谁欺乎?真甘为小人,而绝无羞恶之心者矣。——癸卯(1843)正月
予今闷损至此,盖身被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年始,重起炉灶,痛与血战一番。而半月以来,暴弃一至于此,何以为人,何以为子!——癸卯正月
心生忿懥,盖无养之故也。——戊午(1858)六月
古人言,昼课妻子夜课梦寐。吾于睡中梦中总乏一种好意味,盖犹未免为乡人也。——庚申(1860)十一月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嗜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于寸衷,而取验于颜面。——辛酉(1861)七月
近日心绪之恶,襟怀之隘,可鄙可耻甚矣!变化气质之难也!——壬戌(1862)十月
近日常见得人多不是,郁郁不平,毋乃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乎?——癸亥(1863)正月
闻家中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丁卯(1867)十一月。
余日衰老而学无一成,应作之文甚多,总未能发奋为之。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老迈如此,每日办官事尚不能毕,安能更著述邪?——己巳(1869)四月
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竟前无湔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己巳五月
念生平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己巳八月
梦在场中考试,枯涩不能下笔,不能完卷,焦急之至,惊醒。余以读书科第,官跻极品,而于学术一无所成,亦不能完卷之象也,愧叹无已。——庚午(1870)正月
自省目病之源在肝,肝病之源则由于忮心、名心不能克尽之故,在室中反复自讼,不能治事。——辛未(1871)四月(以上摘自《求阙斋日记类钞》)
观此可知,曾国藩真是一生克己治心的表率,实现了其所谓“身心一日不能闲也”的自励之言。其所以能治兵,与其治心之功夫不无关系。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曾国藩其人,真可谓上马可破贼,下马能治心。今之官员,不仅要读王阳明,更要读读曾国藩!
(摘自“有竹居古典今读”系列丛书第四部《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刘强译注导读,岳麓书社2019年1月版)
目
自序:世上再无曾国藩
前言
凡例
梁启超序
蔡锷序
蒋中正《曾胡治兵语录》增补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附录:曾国藩治兵语录辑补
一、书信之属
二、日记之属
三、杂著之属
四、奏疏之属
五、诗文之属
保守平安歌
爱民歌
解散歌
水师得胜歌
陆军得胜歌
晓谕新募乡勇
劝诫营官四条
治军条规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