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2016-12-06 15:07:28)
分类: A3(B5—B7)项目实施

   2016年1129日星期二下午第一节,王利丹老师在4)班进行公开课教学,课题是年级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全校中段语文老师积极主动参与听课评课,研讨充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研效果。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wbr> <wbr>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并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正确文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由词引题,研读主题

1由词引入(出示词语:“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

“驾”找个朋友?古时候都用马来驾车,所以“驾”用马字底。

齐读,读了这几个词语后你会想到什么?

2揭示课题: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只能借助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

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想。可是如今,辽阔的地球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村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板题齐读:呼风唤雨的世纪)

3质疑导学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哪个?谁?靠什么?)

(还有读不懂的词语吗?)

世纪:一个世纪就是一百年,20世纪就是(1900-1999年)。我们现在是21世纪。

呼风唤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本,翻到143页,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读好一次后站起来继续读。

2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齐读。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

4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5学文一、二段

A据生回答板书:科学技术。

B过渡:现代科学技术使20世纪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出示齐读: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齐读

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A发现: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和规律。

  发明: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B选词填空:

   11902年,美国人开利(         )了空调。

      2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       )青霉素。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            )飞机。

  4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        )了维生素。

  c小结: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板书:用词准确) 用词准确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点。

     C提炼研读主题:(看到这两个数字你什么问题?)为什么20世纪一百年的科技发现和发明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D假若一百年是一个方块,上百万年就是上万个方块。

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的这一百年和之前的上百万年。

展开话题,体会表达方式

1自由读课文3-4小节,划出描写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生活和20世纪一百年科技成就句子。

2学生自学

3研读“上百万年”

1)指名读。

2师引读:在人类漫长的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3)像这样只能依赖自然的社会就叫---------农耕社会(教学生字:耕)

    (4)我们现在坐飞机到北京只要2个半小时,今年温州动车开通了,坐动车到北京约13个小时,坐汽车大概20个小时,在农耕社会,只能坐马车、船只到北京则要好几个月。(孩子你为什么发出惊叹?)说说此时你想法吗?(太远,累都累死了)农耕社会交通就是这样不方便,生活就是这样落后。

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们感觉到了农耕社会生活的艰难和贫乏)齐读。

  5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板书:幻想)(教学生字:幻想)他们

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 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

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板书:现实)你画了哪些句子

    4研读“一百年”

1)了解“科技成就”:

谁找到了描写20世纪的这一百年的有关句子,出示

      A“举例子”入手,了解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

  1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有哪些,课文都举了哪些例子?(板书:举例子)

  2)据生回答,课件依次变色。

B、人类还有哪些幻想实现了?举例说明人类其它科技成就。

C、同学们说的不错,不过语言的表述上却没有课文那样有味道。(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你们看,上月球,用登上月球;下深海,用潜入深海;看天体,

用洞察天体,表达尤其恰当。

D让我们像作者甬祥爷爷那样表达,学生模仿说:(发射卫星、乘坐磁悬浮列车、欣赏数字音乐、迷上网络、

观看电视、探测地下石油、操控机器人)

E20世纪科技的发现、发明创造竞相涌现

    1901年,X射线

1906年,洗衣机

1911年,磁悬浮列车

1912年,维生素

1925年,电视

1938年,圆珠笔

1957年,人造卫星发射

1958年,激光

1964年,杂交水稻

1969年,因特网

1973,   手机

1978,   试管婴儿

1982年,个人电脑

1982年,电脑光盘

1997年,克隆技术  ……

  过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来形容。

 F、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诗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主要讲北疆的八月,大雪将天地铺盖。一夜之间,大地变成了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十分美丽作者借用这句诗要说明什么呢?(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多,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20世纪的变化快,你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0世纪,在整个人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此时你的心情是-———惊讶的(不可思议的、兴奋的、激动的、自豪的)你来惊讶的(不可思议的、兴奋的、激动的、自豪的)读一读,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20世纪,人类登上-------

G、男、女分角色读3-4小节。

把咱们刚才画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男生(上百万年的历史)-----------------

女生(20世纪)---------------------

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过渡:祖先的幻想,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呀!对比———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也学着用一用去感受科技的魅力。

2)感受“科技魅力”借鉴形式,段式迁移运用

瞧,咱们刚才就用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感受到了出示齐读: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3看,对人类的骄傲与自豪,对科学的赞美与感激全都写在你们的脸上,让我们再次满怀激情地告诉世人——生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现在你们理解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吗?20世纪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想得到就能做的到、科技日新月异、创造奇迹)的世纪。

拓展延伸,引发探究兴趣

   1总结:人类古代的幻想“千里眼”“顺风耳”等都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幻想必将变  成明天的现实,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畅想未来。

2、学习名言: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3作业设计:推荐阅读《路甬祥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现代科学技术                 举例子

        幻想         现实          作比较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wbr> <wbr>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wbr> <wbr>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wbr> <wbr>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wbr> <wbr>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龙桥中段教研活动八:2016年11月29日 <wbr> <wbr>王利丹老师《呼风唤雨的世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