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桥语文低段教研组第二次磨课《坐井观天》

(2015-06-19 11:49:49)
标签:

育儿

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际、沿、信”。正确书写生字“沿”。理解词语“无边无际”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实验操作,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4、,初步了解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

 

一、            看图猜故事,揭示课题

1、我们玩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坐井观天

3、解题:你知道观是什么意思?那么坐井观天呢?

二、初读感知,

   1、如果给这幅图配上插图,我们该画些什么吗?

       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口井,青蛙该贴在哪里呢?(井底)

      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我该把它贴在哪里?(生:井沿上)请个同学上来贴一贴。

 2、理解:井沿。拓展学习:桌沿、床沿、河沿。

 

 3、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和青蛙发生了争吵。你们听听,他们在争吵什么?(听录音) 反馈。

 4、青蛙和小鸟到底是怎么争吵的?请自由读课文,用      划出青蛙的话,用 波浪线划出小鸟的话,

 

5、随机学习“际”和“信”

三、研读对话,

  过渡:青蛙和小鸟到底人为天有多大?

1、学生回馈:

青蛙的看法:天井口大

小鸟的看法:天无边无际 

2、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生找到书中的句子(出示:第4和第5小节)

3、研读小鸟的话,

小鸟的看法:天无边无际

A、小鸟的理由是什么?出示: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抓“一百多里”和“口渴了”读出距离远和小鸟又累又渴。

 

B、 出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无边无际

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哪些也是无边无际的?

也可以这样说,无边无际的()  ()的()

指导读。

4、研读青蛙的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生说理由,你能读出来吗?

我们也学着青蛙的样子,透过卷起来的书,看看天花板。

你看到了什么?(生反馈)

你怎么只看到这么一点点的地方呢?(生说)

原来,青蛙和我们一样,目光被高高的井壁挡住,变得目光狭小(板书:目光短浅),只看到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才会说得那么坚决肯定。

谁愿意再来读读小青蛙的话?读出他的坚决肯定。

听着这只小青蛙坚决肯定的语气,我们觉得这真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自以为是)

理解大话,大话就是吹牛,夸大事实。 生活中你听过哪些大话?

出示第7小节:

     谁来劝劝他?你劝得那么有耐心, 你劝得那么诚恳。

四、分角色表演

    1. 戴上头饰表演。先同桌同学分角色来朗读对话,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那就更棒了。请生表演。

    2.老师还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首小诗呢!

     自由读,请生读,拍手读。

    3.在大家真诚、耐心的劝说下,青蛙跳出了井口你瞧 ,他来到了(图片)

我来采访一只小青蛙,你还愿意回到井里去当井底之蛙吗?

 

4.小结:是呀,我们都不想当一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我们要到外面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开阔眼界,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五、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沿 际 信 抬

范写。学生书写, 反馈。

 

 新桥语文低段教研组第二次磨课《坐井观天》

新桥语文低段教研组第二次磨课《坐井观天》

新桥语文低段教研组第二次磨课《坐井观天》

新桥语文低段教研组第二次磨课《坐井观天》

新桥语文低段教研组第二次磨课《坐井观天》

教学磨课:

第二次磨课的重点放在朗读上面,更准确地说是第四至七自然段的朗读,即小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对话。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小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展开。

抛出问题后设置了自读课文和问答环节,预估到孩子们可能难以理解小青蛙的心情,设计了用纸筒看天花板的环节,设身处地体验小青蛙的感受,然后再用幻灯片显示小青蛙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用逐渐扩大的井口和逐渐扩大天强化孩子们对青蛙坐井观天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感受。逐层铺垫之后,孩子们的感受有了,这时设置情境,引读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但感觉老师说的比较多,如何把课上课简洁大气,体现低段教学的趣味性,这节课的语言训练点会不会太浅显是我们接下去要探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