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在这繁忙的学期,我依然抽出时间看完这本很有意义的教育书籍,不为什么,只觉得很有感触,引发了我很大的思考,对我的教育也有不同的影响。“我不是想办学校,我做不了他们所要求的,
我只想做我想做的,安静地写我的书和研究、推广一种教育。”这是本书主人公卢安克通篇反复在说的一句话。
也许让我感触这么深,还是因为我跟多数人一样是以一个中国人的价值标准看卢安克。在书中卢安克也很奇怪别人把他说的离奇,他认为他只是在做最实际的工作,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已。作为一个德国人,为了能在广西最偏僻的农村志愿教书,在经历一次次被否定后还坚持不变,我不知道在中国,在当下的被人认同的价值趋向下,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
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而卢安克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教育的质疑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他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扫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看到的也是最本质的一层。当他最终在广西比较偏僻的朔阳中学得到志愿教师的机会时,他就尽可能地实施和研究他所重视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被中国的孩子接受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许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只注重分数、升学、生存这一目标时,人们所要求的只是看到显性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到,比如孩子所记忆的知识的数量而不是智力等等。我们不大重视孩子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大重视孩子是否得能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卢安克非常奇怪地发问:中国教育只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寻求结果的过程?
这就是“好教育”与“不好的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我们传统教育中为什么存在如此之多问题的根源所
在。在一些比较理想的教育和中国现行教育的比较中,因为价值取向的根本差别,使得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的过程中,其方法也就大相经庭了,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更为不同。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因为教育的目的非常急功近利,所以考试就是唯一的标尺,而考试总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所有人的发展都统一看齐。学生为了适合于最后的统一标准,便只能放弃打破这种标准的所有企望。除非你想当一个被老师、家长、和已被驯化了的学生指责的怪胎,除非你想当一个被排除和遗弃的人。所以中国的孩子很少能打破他,即使打破了,那种被鄙视,被指责的氛围让这些勇敢者也很难顺从自己的天性而发展自己。
他一直在强调教育就是能保持跟孩子的天性合作,我这时才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去最贫困最偏僻最质朴的农村教书和推广教育,因为那儿有最自然安静的环境和天性未遭破坏的孩子,他可以以最自然、最本质的方式挖掘孩子的天性,实施一种顺从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在书中卢安克说,他的中国朋友都劝他,你这样做不可能成功,你应该先去赚钱,然后再去办学校,然后才能大规模的推广教育,才能帮助更多的人,然后你才能成功。这种话在一定意义上就已经否定了卢安克的成功。但他说他所寻求的并不是办学校,他只想坚持自己的理想,找到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安静地实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安静地写书,踏实地、一步步做他想做的,这就是他心目中的成功。所以我想:“什么是成功”?当一个人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天性做事,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它是不是就是成功呢?
当他,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农村,克服了语言障碍,而且还要克服语言中方言的障碍一直在坚持,那么投入地工作时,而与之相反的是,和他一起的农村教师中,有的人认为因为地方的落后,这些学生不值得他们教而且也教不出什么音乐……因为当精神被物质奴役时,功利的欲望破坏了教育的天性和教育者的良知。我也在想,在中国的教育中,有多少教育者是深爱教育的?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理想的?是把教育作为一份伟大的事业来做、而不是单纯只为生计而去选择?如果教育者不热爱教育,被教育着最后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中,有那么多与李跃儿教育相似和想通的地方:从人性最根本的真、善、美出发,注重什么是孩子,为什么孩之间也不同,为什么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也不同,看重孩子的所有发展的思维过程,并坚信最后的结果,尤其是李跃儿老师对于情感的关注,等等……我想只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好的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最根本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教育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它都在反映着相同的本质。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在西方,那么多父母并没有读什么教育理论,并没有学什么心理学,却在对待孩子时同样采取那么合适的、人性的方法,而且那么的自然。就像卢安克的父母和哥哥给他的那种爱,关怀和真正的尊重。而你看完这一切后也会产生相同的爱和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