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标签:
教育 |
4.3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教学目标:
1.经历“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
2.能运用“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和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探索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A=∠A′,∠B=∠B′
∴△ABC∽△A′B′C′
2、基本图形
(1)如图甲,若DE∥BC,则△ADE∽△ABC.
(2)如图乙,若AC∥DB,则△AOC∽△BOD.
3、常见图形
(1)如图1,若∠AED=∠B,则△ADE∽△ACB;
(2)如图2,若∠ACD=∠B,则△ACD∽△ABC;
(3)如图3,若∠BAC=90°,AD⊥BC,则△ABC∽△DBA∽△DAC.
重要方法: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识别三角形相似的常用思路:
(1)当条件中有平行线时,找两对对应角相等;
(2)当条件中有一对相等的角(对顶角或公共角)时,可考虑再找一对相等的角;
(3)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找顶角相等或找一对底角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图,在方格图中△ABC,DE∥BC,问:△ADE∽△ABC吗?说明理由.
2、如图2,A、B、C、D、E、F、G都在小方格的的顶点上,问:DE∥BC∥FG吗?
△ADE∽△ABC∽△AFG?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如图4-14,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且DE∥BC.则△ADE与△ABC相似吗?
议一议: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是否相等?
量一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对应成比例?
追问:若点D、E分别在AB、AC的反向延长线上,△ADE与△ABC是否还相似呢?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定理的几何语言表述:
∵DE∥BC
∴△ADE∽△ABC
2、结合预备定理探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一
判定定理一: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称: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由学生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在△ABC
求证:△ABC∽△A′B′C′
分析:要证两个三角形相似,
目前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三角形相似的定义,(显然条件不具备);另一个是上面学习的利用平行线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为了使用它,就必须创造具备定理的基本图形的条件。怎样创造呢?(即怎样把小的三角形移动到大的三角形上)
证明:在△A′B′C′的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B,
∵
∴
∴
又∵
∴
∴
∴
∴△ABC∽△A′B′C′
判定定理一的几何语言表述:在△ABC和△A′B′C′中
∵∠A=∠A′,∠B=∠B′
∴△ABC∽△A′B′C′
3、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例1、已知:ΔABC和ΔDEF中,
求证:ΔABC∽ΔDEF
证明:∵
∴
∴
例2、一次数学活动课上,为了测量河宽AB,张杰采用了如下方法:从A处沿与AB垂直的直线方向走40m到达C处,插一根标杆,然后沿同方向继续走15m到达D处,再右转90°到E,使B,C,E三点恰好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20m就可以求出河宽AB你算出结果(要求给出解题过程)
由学生口答过程,教师板书示范,并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RtΔ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
求证:
ΔACD∽
ΔABC∽
ΔCBD
证明:
∴
同理
∴
此结论可以称为“母子相似定理”,今后可以直接使用.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如图,在ΔABC中,AD、BE分别是BC、AC上的高,AD、BE相交于点F。
(1)求证:ΔAEF∽ΔADC;
(2)图中还有与ΔAEF相似的三角形吗?请一一写出
答:有ΔAEF∽ΔADC∽ΔBEC∽ΔBDF.
2、在ΔABC中
1、完成课本“课内练习”P1081、2
2.完成课本作业题P108~1091、2、3、4、5、6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试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想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
4.1比例线段(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值。
3.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式或进行比例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例2根据条件判断一个比例式是否成立,不仅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要运用等式的性质等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2.a、b、c、d四个实数成比例,可表示成a:b=c:d或b=d,其中b、c叫做内项,a、d叫做外项。
3.基本性质:b=d<=>ad=bc(a、b、c、d都不为零)
重要方法:
方法1:计算a:b和c:d的值是否相等;
方法2:计算ad和bc的值是否相等,(利用ad=bc推出b=d)
2.“c=d<=>b=d”的比例式之间的变换是抓住实质ad=bc。
3.记住一些常用的结论:
教学过程:
1、举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如:照片、放电影中的底片中的图与银幕的象、不同大小的国旗、两把不同大小都含有30°角的三角尺等。
2、美丽的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一些长方形的画框,宽与长之比也设计成0.618,许多美丽的形状都与0.618这个比值有关。你知道0.618这个比值的来历吗?
说明学习本章节的重要意义。
3.如何求两个数的比值?
二、自学新课,探究结论
阅读思考题
(1)什么是两个数的比?2与—3的比;—4与6
(2)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3)
回答(1)2:(—3)=—3;—4:6=—6=—3;—3=6,2,—3,—4,6四个数成比例。注意四个数字的书写顺序
(2)比是一个值;比例是一个等式。
(3)a:b=c:d
注意:这里的字母是泛指,概念只与位置有关,第四比例项必须描述清楚是谁的第四比例项。
①指出y=f的比例内项、比例外项及第四比例项。
②求3,4,5的第四比例项。
P96做一做1,2
(2答案:等式b=d的两边同乘以bd,可由b=d推出ad=bc。反过来等式ad=bc两边同除以bd,即可由ad=bc推出b=d)
比例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b=d<=>ad=bc(a、b、c、d都不为零)
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说明:由b=d=>ad=bc的形式是唯一的,而由ad=bc=>b=d的形式不唯一,有8个不同的比例式。可以补充,但不出现更比定理的名称。
三、模仿与应用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a:b的值。
(1)2a=3b;(2)
比例的基本性质直接运用,其中第2小题两次运用了性质,初学时易差错,要求学生重视对变形结果的检验,即变形后是否仍然满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例2:已知b=d,判断下列比例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b=d;(2)b=b+d
分析:(1)比较条件和结论的形式得到解题思路;
(2)采用设比值较为简单。
这两个小题反映了在比例式的变形中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是设比值。
课堂练习:P97课内练习、作业题、条件活动(学生板演)
补充练习:(1)已知:x:(x+1)=(1—x):3,求x。
(2)若x+y=2,求x。
(3)
(4)若x2-3xy+2y2=0,求x
(5)已知2=3=4求z+2y-3x,x
(6)已知x:y:z=4:5:7,求,
(7)a:b:c=1:3:5
(8)已知x:y=3:4,x:z=2:3,求x:y:Z的值。
(9)若,求,
(10)x=y=z=k,求k的值(两种情况)。
(11)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B=12,AE=6,EC=4,且DB=EC.求AD的长。
(12)已知1,,2三个数,请你再添上一个数,写出一个比例式。
(13)操场上有一群学生在玩游戏,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例是3:2,后来又有6名女同学参加进来,此时女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求原来各有多少男生和女生?
四、课堂小结
1.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判断四个数成比例的基本方法;
3.比例式变形的常用方法:(1)利用等式性质;(2)设比值。
五、作业:见作业本
六、教后感
http://s14/mw690/002J4G92gy6PF1ieAW1ed&690
http://s3/mw690/002J4G92gy6PF1iz9Tk32&690
http://s3/mw690/002J4G92gy6PF1jkFSq02&690
http://s2/mw690/002J4G92gy6PF1jC8GB11&690
http://s6/mw690/002J4G92gy6PF1jUwK1b5&690
http://s11/mw690/002J4G92gy6PF1kbxN0ea&690
http://s11/mw690/002J4G92gy6PF1kznwS1a&690
2.4二次函数的应用(1)
教学目标:
1、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2、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在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例1是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
教学辅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引例
给你长8m的铝合金条,设问:
①你能用它制成一矩形窗框吗?
②怎样设计,窗框的透光面积最大?
③如何验证?
二、观察分析,研究问题
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当矩形的一边变化时,另一边和面积也随之改变。深入探究如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米,则另一边长为(4-x)米,再设面积为ym2,则它们的函数关系式为
并当x
引导学生总结,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一些涉及到变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应用问题中,可以考虑利用二次函数最值方面的性质去解决。
步骤:
第一步设自变量;
第二步建立函数的解析式;
第三步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四步根据顶点坐标公式或配方法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三、例练应用,解决问题
在上面的矩形中加上一条与宽平行的线段,出示图形
设问:用长为8m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图形状的矩形窗框,
问窗框的宽和高各是多少米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板书解题过程。
变式(即课本例1):现在用长为8米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图所示的窗框(把矩形的窗框改为上部分是由4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那么如何设计使窗框的透光面
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米)
练习:课本作业题第4题
四、知识整理,形成系统
这节课学习了用什么知识解决哪类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
板书设计:
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对函数值的最值求法掌握很好。学生对表达格式表述不规范,有待于今后教学多强调。
2.1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目标:
2、掌握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探索新知。
师:盒子中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3个黑棋子和2个白棋子,从中摸出一棋子,是黑棋子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由几名学生动手摸一摸。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相同,结果总数为n(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为m),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二、新课教学。
1、热身练习:
如图,三色转盘,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相等,让转盘自由转
动一次,
师:结合定义作详细分析,为两个例题教学做准备。
例1
(2)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紫色(红、蓝两色混合配成)的概率;
(3)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绿色(黄、蓝两色混合配成)或紫色的概率;
例题解析:
(1)
(2)
3、巩固练习:任意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
(1)写出抛掷后所有可能的结果(用树状图表示)。
(2)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4、讲解例2:一个盒子里装有4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红球,1个白球。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并搅匀,再摸出一个球。
(1)写出两次摸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摸出一个红球,一个白球的概率;
(3)摸出2个红球的概率;
师:你能用列表法来解吗?
该有预习,能说出用列表法。)
5、练习巩固:
任意把骰子连续抛掷两次,
(1)写出抛掷后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朝上一面的点数一次为3,一次为4的概率
(3)朝上一面的点数相同的概率
(4)朝上一面的点数都为偶数的概率
(5)两次朝上一面的点数的和为5的概率
6、拓展趣味:
一枚硬币掷于地上,出现正面的概率是;
一枚硬币掷于地上两次,都是正面的概率可以理解为
一枚硬币掷于地上三次,三次都是正面的概率可以理解为
那么,一枚硬币掷于地上n次,
一枚硬币掷于地上两次,都是正面的概率为,
将两枚硬币同时掷于地上,同时出现正面的概率也为
掷两枚硬币和一枚硬币掷两次的正面都朝上的概率相同吗?
掷n枚硬币和一枚硬币掷n次的正面都朝上的概率相同吗?
7、提高拓展:
如图为道路示意图,则某人从A处随意走,走到B的概率为多少?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重难点:
(1)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
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相同,结果总数为n,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为m,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2)能用树状法和列表法分析,并求出简单事件A发生的概率。
四、布置作业
某号码锁有6个拨盘,每个拨盘上有从0到9共十个数字。当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某一个六位数字号码(开锁号码)时,锁才能打开.如果不知道开锁号码,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多少?
2.3概率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难点:
1、
2、
教学过程:
(一)人寿保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保险意识也随之而提高,知道为什么不同年龄的人人寿保险费是不一样吗?中国人寿保险是根据什么来确定人寿保险费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表格。
例2.生命表又称死亡表,是人寿保险费率计算的主要依据,如下图是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寿保险经验生命表,(1990-1993年)的部分摘录,根据表格估算下列概率(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某人今年61岁,他当年死亡的概率.
年龄x |
生存人数lx |
死亡人数dx |
0 1 |
1000000 997091 |
2909 2010 |
30 31 |
976611 975856 |
755 789 |
61 62 63 64 |
867685 856832 845026 832209 |
10853 11806 12817 13875 |
79 80 |
488988 456246 |
32742 33348 |
81 82 |
422898 389141 |
33757 33930 |
(2)某人今年31岁,他活到62岁的概率.
(3)一个80岁的人在当年死亡的概率是多少?
(4)如果有10000个80岁的人参加寿险投保,当年死亡的人均赔偿金为a元,那么估计保险公司需支付当年死亡的人的赔偿金额为多少元?
师提示:对lx、dx
解(1)
2)
(二)交通事故
寿命的增长、保险意识的提高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道路建设,交通发展,从而安全隐患随之增长。请看:
据统计,2004年浙江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7549人,其中属于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原因造成死亡人数为6457。
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何感受?
多么可怕的一组数据,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根据这组数据来分析两个小问题:
(1)估计交通事故死亡1人,属于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原因的概率是多少(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2)估计交通事故死亡2000人中,属于机动国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原因的有多少人?
生练,指名板演。
你看到你分析所得的报告,你想说什么?
据统计,2006年我们温州,仅交通事故就死了762人,其中三分之一多发生在农村道路上。希望同学们在路上多多注意安全。做到“一慢、二看、三行”。
(三)私家车发展
交通工具的发展,莫过于私家车的发展,私家车快速走入千家万户,已成为汽车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私家车的主人们是不是都有做到安全措施呢?
九年级三班同学作了关于私家车乘坐人数的统计,在100辆私家车中,统计结果如下表:
每辆私家车乘客数目 |
1 |
2 |
3 |
4 |
5 |
私家车数目 |
58 |
27 |
8 |
4 |
3 |
根据以上结果,估计抽查一辆私家车而它载有超过2名乘客的概率是多少?
(四)中场休息:欣赏三洋湿地风景
是哪儿?!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带动旅游业的成长,我们三洋这块温州的“绿肺”在若干年后势必会大放异彩。所以我们要共同来保护我们家乡的环境。
(五)垃圾分类
垃圾可以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与有害垃圾三类。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居委会倡议居民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一天,小林把垃圾分装在三个袋中,可他在投放时不小心把三个袋子都放错了位置。你能确定小林是怎样投放的吗?如果一个人任意投放,把三个袋子都放错位置的概率是多少?
(六)乘车问题
等若干年后,三洋湿地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此观光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假设以后每天某一时段开往三洋湿地有三辆专车(票价相同),有两人相约来我们三洋湿地游玩,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车的舒适程度,也不知道专车开过来的顺序,两人采用了不同的乘车方案:
甲:无论如何总是上开来的第一辆车,
乙:先观察后上车,当第一辆车开来时,他不上车,而是仔细观察车的舒适状况,如果第二辆车的舒适程度比第一辆好,他就上第二辆车;如果第二辆车不比第一辆好,他就上第三辆车。
如果把这三辆车的舒适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请同学们尝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三辆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共有哪几种不同的可能?
(2)你认为甲、乙采用的方案,哪一种方案使自己乘上等车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七)交流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
4.1比例线段(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值。
3.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式或进行比例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例2根据条件判断一个比例式是否成立,不仅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要运用等式的性质等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2.a、b、c、d四个实数成比例,可表示成a:b=c:d或b=d,其中b、c叫做内项,a、d叫做外项。
3.基本性质:b=d<=>ad=bc(a、b、c、d都不为零)
重要方法:
方法1:计算a:b和c:d的值是否相等;
方法2:计算ad和bc的值是否相等,(利用ad=bc推出b=d)
2.“c=d<=>b=d”的比例式之间的变换是抓住实质ad=bc。
3.记住一些常用的结论:
教学过程:
1、举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如:照片、放电影中的底片中的图与银幕的象、不同大小的国旗、两把不同大小都含有30°角的三角尺等。
2、美丽的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一些长方形的画框,宽与长之比也设计成0.618,许多美丽的形状都与0.618这个比值有关。你知道0.618这个比值的来历吗?
说明学习本章节的重要意义。
3.如何求两个数的比值?
二、自学新课,探究结论
阅读思考题
(1)什么是两个数的比?2与—3的比;—4与6
(2)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3)
回答(1)2:(—3)=—3;—4:6=—6=—3;—3=6,2,—3,—4,6四个数成比例。注意四个数字的书写顺序
(2)比是一个值;比例是一个等式。
(3)a:b=c:d
注意:这里的字母是泛指,概念只与位置有关,第四比例项必须描述清楚是谁的第四比例项。
①指出y=f的比例内项、比例外项及第四比例项。
②求3,4,5的第四比例项。
P96做一做1,2
(2答案:等式b=d的两边同乘以bd,可由b=d推出ad=bc。反过来等式ad=bc两边同除以bd,即可由ad=bc推出b=d)
比例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b=d<=>ad=bc(a、b、c、d都不为零)
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说明:由b=d=>ad=bc的形式是唯一的,而由ad=bc=>b=d的形式不唯一,有8个不同的比例式。可以补充,但不出现更比定理的名称。
三、模仿与应用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a:b的值。
(1)2a=3b;(2)
比例的基本性质直接运用,其中第2小题两次运用了性质,初学时易差错,要求学生重视对变形结果的检验,即变形后是否仍然满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例2:已知b=d,判断下列比例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b=d;(2)b=b+d
分析:(1)比较条件和结论的形式得到解题思路;
(2)采用设比值较为简单。
这两个小题反映了在比例式的变形中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是设比值。
课堂练习:P97课内练习、作业题、条件活动(学生板演)
补充练习:(1)已知:x:(x+1)=(1—x):3,求x。
(2)若x+y=2,求x。
(3)
(4)若x2-3xy+2y2=0,求x
(5)已知2=3=4求z+2y-3x,x
(6)已知x:y:z=4:5:7,求,
(7)a:b:c=1:3:5
(8)已知x:y=3:4,x:z=2:3,求x:y:Z的值。
(9)若,求,
(10)x=y=z=k,求k的值(两种情况)。
(11)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B=12,AE=6,EC=4,且DB=EC.求AD的长。
(12)已知1,,2三个数,请你再添上一个数,写出一个比例式。
(13)操场上有一群学生在玩游戏,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例是3:2,后来又有6名女同学参加进来,此时女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求原来各有多少男生和女生?
四、课堂小结
1.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判断四个数成比例的基本方法;
3.比例式变形的常用方法:(1)利用等式性质;(2)设比值。
五、作业:见作业本
六、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