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有感

(2014-07-20 23:20:23)
标签:

教育

                浅谈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有感

                            瓯北二中          张克静

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留给学生什么呢?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有幸读了赵希斌老师的《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许多困惑因而豁然开朗。赵老师指出“三流教学教知识,二流教学教方法,一流教学教素养”、“教师不仅仅是经师,更应该是人师”。同时他又指出了“人的能力中最核心、最具能动性的就是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必须依赖思维,学习的过程也就提高思维素质的过程”。

现实中,学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凡事习惯了依赖家长,到了学校,习惯已成自然,喜欢依赖老师。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如何呢?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总喜欢来问老师,我们老师也鼓励学生主动经常来问问题,以为这样就代表学生在思考了,可你有没有发现,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有的在书本上就能找到,而有些学生甚至连题意都还没看懂就急忙来找老师帮忙,可以说毫无独立思维能力。此时的老师也总是仔细耐心地进行讲解,深怕学生还不明白,还反复分析,学生仅仅出于接受老师的“鱼”或“渔“的过程。《小马过河》的故事中,马妈妈即没给小马“鱼”,告诉它河水不深也不浅,刚好没过膝盖;也没给小马“渔”,“你只要下水试试不就行了吗?”而是说:“你自己动脑想想。”结果小马通过努力自己得到了“渔”。我们何不向马妈妈学习,做个不作为的老师,做个“糊涂”的老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得到“鱼”或“渔”呢?

一、做“糊涂”老师,“一问三不知”,等学生思维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学习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很差,思维能力也较弱,不会自己去思考,希望从老师及同学那里快速得到答案,思维上已有强烈的依赖性。他们的问题通常都很简单,如:“这个化学方程式不会写”,“密度计算公式忘了”等等概念性的问题,老师如果简单告诉答案,他们很快会把答案写下来,然后去做下一题,而不会认真去琢磨一番,那他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此时,我们学学马妈妈,拒绝告诉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生也可以从书本中找到需要的答案。并且在翻书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去思考这一知识点在哪里,有关的知识点也得到回顾,使知识连贯,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在课堂中就有学生经常随意性地问:“老师,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老师,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都没有告诉他们答案,学生只好自己去翻书,后来发现那几个最会问的同学把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给记住了。我问他怎么这么厉害,他说,“我经常翻书找,经过几次,不知不觉就把它记住了。”有些学生说,“整天要翻书很麻烦,我花了一点时间就把它记住了,其实也挺好记的。”我想这就是一种在思维上逐渐走上独立的过程。

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书本上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很少有学生来问,有些学生还经常通过网络查找课本上找不到的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因此针对思维能力明显较弱的学生,我们要降低难度,给他充分的时间,等他们找回思维的感觉。

二、做“糊涂”老师,“将错就错”,引学生思维

我们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点,而到了学生手中却总是出错,在老师反复强调分析后,错误依然出现。此时学生就是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学生经常会写成“重力方向向下”,屡教不改。此时,能否让老师扮演“当局者”,而学生作为“旁观者”,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一次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求画出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图示,当本人拿起粉笔和三角板时,下面就传来了这样的声音“重力方向向下”,于是我就在图形上画出了向下的重力图示,(如图1)。有些学生就叫起来,“错了,错了。”我很无奈地说,“不是重力方向向下吗?它已经向下了呀?”此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应该是竖直向下,然后请一位学生画好正确的图(如图2)。

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有感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有感 

 

 

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有感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有感 

 

 

经过这次老师的出错,我班学生几乎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了。他们会在头脑中经过一次快速的思考“竖直向下”与“向下”是不一样的。其实学生明白“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在表达时没有经过思考,根据印象随口说出“重力方向向下”,需要别人的提醒才会想到。如果学生在写答案时都能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思考,那易错题也就明显减少了。

经过老师的出错,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维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只要老师巧妙设计,经过多次的经历,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将会逐渐形成。

三、做“糊涂”老师,“虚心求教”,点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遇到一个大问题时,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给自己提小问题,用小问题去“点燃”自己的思维。

一部分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遇到难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思考,无法“点”起自己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每次都把难题咀嚼细了喂给学生,那他们永远不会独立思考。我们只需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九年级科学试题: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丽称取30克干燥的碎鸡蛋壳放入烧杯中,并向其中加入了8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鸡蛋壳中除碳酸钙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1.2克。请计算:(1)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2)当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老师会先问,题目什么意思?再问,题目中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什么?题目中已告诉我们哪些数据?我们能利用哪些数据求出未知数?第一个问题很重要,一部分学生往往看到题目很长或是自己弱项,就觉得自己根本不能完成,还没仔细读懂题目就来请教老师,希望老师能象剥鸡蛋一样一层层分析给他听,轻轻松松获得解题过程。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点燃他们思维的第一根导火线,迫使他们重新审题,仔细分析,此时有些学生在我还没问完问题时就说,“老师,我明白了。”然后开心地离开。接下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当回答完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思路已是很清晰。

经过长期的接触,很多学生已经明白了,去老师那里问题目之前,必须把题目读懂,把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楚,先给自己提提问题,找到真正阻碍自己思维的疑点。慢慢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不再笼统,不再拿着一本书来问问题,而是请教阻碍思维的关键问题。如一位学生在做电路的题目时,他仅仅跑来问我,“老师,你说在分析电路图时,要把电压表当成断路还是短路?为什么会这样,你能解释一下吗?”当他明白这点后,就轻松解决了这一题。

四、做“糊涂”老师,“束手无策”,激学生思维

一位老师讲过这样的一段话:当你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或教学事件束手无策时,你不要表现得惊慌失措,而是把令你头疼的问题或教学事件“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与讨论,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想,我们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又何防,此时更加能激起学生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探索碱的性质》这一堂学生活动课中,一位学生发现,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溶液时,竟然出现白色沉淀。

“老师,你看,怎么会出现白色沉淀?”

“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把过程描述了一番,当时我确实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嘴里也一直念叨着:“怎么会有白色沉淀?又没有不溶性的离子存在?”

正当我束手无措,想用一句话敷衍学生时,一个学生突然叫起来,“老师,我们检验一下,看是什么物质?”

我心理一阵窃喜,有人解围了,“怎么检验呢?”此时我继续糊涂地问。

周围的同学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再滴加盐酸,看沉淀是否溶解,是否有气泡生成,从而判断是否是碳酸盐。”

“不对,如果是碳酸盐,不应该在滴加盐酸后才产生沉淀。”

最后他们将这溶液分成三份,在第一份中继续滴加盐酸,结果并没有溶解。后来有学生提出,可能是氯化银。

“那也不对,如果是氯化银沉淀,它即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又有位学生突然说:“是不是这只试管壁上有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污染物?”

“那我们另取一只试管重新做一次实验。”

于是用相同的三种试剂又做了几次实验,结果都没出现沉淀。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一定是原来那只试管本身有污染物。

这件事本应该到此为止,可第二天,我班班长给了我一个材料:酚酞为白色或微带黄色的细小晶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因此通常把酚酞配制成酒精溶液使用。当酚酞试剂滴入水或中性、酸性的水溶液时,会出现白色浑浊物,这是由于酒精易溶于水,使试剂中难溶于水的酚酞析出的缘故。

“老师,我认为,这位同学滴酚酞时,不小心,把酚酞滴在了试管内壁,酚酞试液中酒精不断蒸发,此时盐酸溶液滴入过量,所以产生白色沉淀。”并要求我陪他去实验室再做一次实验。

这位学生是我班科学成绩最好的,没想到,他对课堂上的这个事件还念念不忘,还悄悄回去查了资料,显然,他对之前的结论还有疑点,没有就此罢休。再说,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这就激起了他更大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独立思维能力强的表现吗?

课堂上我们总是为学生答疑解惑,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只能作为接受者,这样的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当老师遇到困难束手无策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出来,作为思维的主动方,而老师只在旁边附和着,跟着学生的思维起落。真正做到思维独立体。

 所有学科知识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还原”这个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现”知识、“创造”,不但使学生体验思维的魅力,同时也将教学的过程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赵老师指出高效教师能将学生“引入”学习的美好境地,激发学生的动力,增长学生的智慧,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