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徒结对之教学反思五篇--陈元明 戴超凡

(2018-01-14 18:23:43)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対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质是利用了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合成相关的物质;但对于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原料和产物的相关知识接触较少。为此,本课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两块内容来达成我们的学习目标。下面就来说说我课后的一些反思:1、对于课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让本节课呈现的更加流畅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的任务教学方式,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导入部分创设科学史话,继而组织学生自习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让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3、教学设计上突出重难点,时间安排到位,一节课饱满却没有体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做叶绿素脱色的实验时,时间较长,但陈老师设计了相关的问题和知识延生的环节,还有之前准备的物品检验等环节,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时间浪费等问题。4、在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氧气生成的实验中,对于课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大大减少了教学时间,使现象较为明显。二、课后的反思1、在实验器材和物品上的选择要有所研究,使我们的现象可见度大和可观性强,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豌豆叶或油菜叶进行实验,因为它们叶绿素脱色时间上,效果明显。我们对于用水草进行光合作用时,外界光线弱,我们可以用灯环绕水草进行照射而不是单只进行一侧照射,这样我们的现象也会变得很明显。某些实验效果颜色变化不明显,我们可在其后放置白纸,色彩并有明显的对比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对于课本设计到的实验进行验证及网上的成熟实验进行研究,已寻找更适合我们的教学。2、要充分体现实验的可信度,陈老师在设计实验时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实验的可信度有待提高。例如植物24小时的遮光处理,只是嘴巴上的交待,学生并未观察到,为此我们可以将我们要做实验的植物放在教室讲台桌下处理。由于本课教学的量多,时间只有40分钟,一些物品都是提前制作的,但是这一制作过程并未有学生的参与,可信度较小,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和照片的拍摄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实验的真实性,通过一些设备来解决,比如实物投影,具有时效性。3、本课的教学在后半部分教学主要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没有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另外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已有相关的知识基础,为此我觉得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在课堂中设计相关方案以解决这些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欲望,让我们科学学科理念得以真正的体现。这一教学设计我们的目标达成高,但在时间方面教材,为此要设计好相关内容突出某一重点,进行分块教学,另一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探究汇报成果。总之,要深入研究课本,教参及成熟型课堂,充分利用新进的技术,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满、生动。

 戴超凡  2017.9.13

                                                               

《呼吸作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我设计这种课堂形式,期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利用根据课标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戴超凡  2017.10.2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反思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都采用最习惯、最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么多年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沿用至今,自然有它的优势。但是它却很“偏心”: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一切都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怎样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组教研活动讨论和探索的重点课题。对于物理这门课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要想搞活课堂气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比较困难。在此,我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反思。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在继承的同时加以“改善”。我觉得我们要“改善”它,首先要重审学生、老师和书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讲,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书本是知识、信息等的载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违背。所以,教学模式的“改善”甚至“改革”已刻不容缓。 

这三者关系理清之后,对于像我这样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来说,当务之急自然是向老教师多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授课优点。 

因此,我在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开课之前,先后听了我们组两位老师的课。他们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陈老师上课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准确、比喻生动;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所以极易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刘老师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整节课排版紧凑、环环相扣、内容充实。黄老师教学功底扎实,能够完全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全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用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学生逐层深入的学习知识。小潘老师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板书安排合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要向各位老师好好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积极听课,认真捕捉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取长补短,将老师们的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接下来是我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主要步骤。 上课之前,先发一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学案。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知识储备、预习填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预习填空一般情况下是给学生课前预习时做的。不过鉴于我们职业类学校学生主动性不太高的特点,故把这一环节放到课堂上来完成了。 

开始上课后,第一步先和学生一起把学案上的“知识储备”完成。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必备知识,也是对以前有关知识的复习,也方便引出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所以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戴超凡  2017.11.12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习内容分为二学习个模块:模块一(电子的发现、汤姆生模型)、模块二(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在本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堂课气氛始终非常活跃,由于教材教学内容被有效挖掘,教学设计独特、新颖,因此教学效果较为理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的科学探究过程让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了科学探索常用的思维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真正的实验具有客观真实性,对学生起直接的启发引导作用,媒体应用于物理学实验时,要考虑到计算机的辅助功能,突出它在常规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的特殊功效,模拟微观现象,使之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复杂为简单,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进而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能做的实验,千万不能用媒体来代替实验.同时要兼顾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仿真实验”,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性,在实验思想上下功夫,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为学生探究物理提供服务. 

成功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我深感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问题是要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造性地构建新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让他们扮演主角,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戴超凡  2017.12.4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3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三个方面:物质的分类、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 

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物质进行归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要有效灌输,生活中、学科中要教会学生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有理由、有依据将物质进行归类,每年中考题都有此类题型。课堂上,我出示了9种物质:氧气、臭氧、二氧化碳、氧化镁、高锰酸钾、水、氯化钠、澄清石灰水、空气。通过阶梯问题提问,希望学生首先找出混合物,接着让学生写出剩余纯净物的化学式,试图通过化学式利用元素组成感知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可能时间长了,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有所遗忘,此地引导用时没有预见,另外学生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知识尚有欠缺,此处用时颇多,加上练习后,总时间就大大超越了预想,以致其后时间颇为紧张。由此,我对“预设”的重要性、备课的充分性深有感触。   

②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使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解决时间的问题,可以解决课堂容量问题,可以解决口头语言不能达到的问题。以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用现代化手段参与教学,让现代化为教学服务。

                                                                 戴超凡  2018.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