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____谢秀娇
(2012-06-28 22:00: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技能培训或展示活动 |
《剥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剥豆》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是第六单元“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的课后延伸阅读篇目,是第20课《学会看病》的作者,著名作家毕淑敏所作。课文讲的是儿子和母亲比赛剥豆,母亲为了让儿子得到胜利,而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的变化。同时,通过儿子的言行最终让母亲明白:“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文章以母亲“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母爱,一位在矛盾中得出感悟——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应该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的母亲。
本文短小精悍,但言语之中意味隽永,于平实中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最精彩的莫过于对母亲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同时让学生感悟母亲的心理变化也是本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母亲的心理一波三折,而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动作也起了相应的转变。这就贴近了文本本身,同时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另一个学习主题: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理解并无大碍,但如何使学生理解母亲的矛盾心理及其产生的背景,这是一大难点。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让学生在读文中深刻感知母亲的形象,想象中品味儿子的内心。
教学设计:
《剥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剥(bāo)”这个多音字。理解词语:“敛声息气”“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中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写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母亲的成长和儿子的成长是共同进行的,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母爱是无微不至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总结前文,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第六单元的课文,知道了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那到底爱是什么呢?(ppt出示)
爱
爱是什么?
爱是地震中
父与子之间的坚守,
爱是缝纫机上
母亲龟(jūn)裂的双手,
爱是母亲一声声
“精彩极了”的鼓励,
爱是父亲一句句
“糟糕透了”的警醒
……
2、齐读。爱还是什么呢?(请生自由讨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母爱的文章《剥豆》(板书课题)。
3、读准“剥”的音。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生读)读后正音:剥(bāo),剥的意思是去掉东西外面的外壳,还可以用来“剥”什么?
4、了解另一个读音。“剥”是一个多音字,另外一个读音就是“bō”,组词:“剥夺、剥削”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同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反馈,梳理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的主要内容:儿子和母亲比赛剥豆,最后母亲受到启发。
3、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1)指名读,纠正字音。解释“敛声息语”。
(2)观察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几个词语,哪几个词语是写母亲的表现的?
(敛声息语
(3)谈话过渡:一次普普通通的剥豆比赛,却让母子俩的表现迥然不同。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表现吧,请你在文中勾划出母亲“瞻前顾后”的句子。
(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要求学生有目的的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而前面的教学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词语教学来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体现了词语教学的双重性,一巩固学生所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让词语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三、细读体悟,深入文本。
(一)研读母亲“瞻前顾后”的心理变化,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
1、同学们,请你们默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母亲动作的句子,圈出表示母亲动作变化的字。
(1)(ppt出示课文8——11自然段)
默读思考:①你发现描写母亲动作的词有:慢、快、缓、紧。
②母亲的动作有哪些变化?(慢 → 快 → 缓 → 紧)
(2)既然是比赛,为什么母亲的动作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
(因为母亲的心情复杂,充满了矛盾。)
(3)母亲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复杂呢?让我们通过阅读感悟母亲吧。
(请四位同学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母亲的复杂心情。)
师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才会让母亲的动作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再来感悟一下我们这位母亲吧!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生读后,四个小组)
(5)是呀,作为母亲她时刻为儿子着想,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母亲剥豆时慢了下来,是因为
母亲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是因为
母亲剥豆的速度又缓了,是因为
母亲剥豆的节奏之所以又紧了许多,是因为
(6)像母亲这样,这就是瞻前顾后。都是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爱啊。
(7)(ppt出示):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说说你的理解。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细致入微的,母亲有这样的想法为的是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二)研读儿子的表现,体会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
过渡:我们见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学生自由讨论)那文中的儿子又是一位怎样的儿子呢?(ppt出示)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儿子。”
2、ppt出示:儿子剥豆时表现的句子。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呢?
(1)板书:自信大气
(2)指名读。
(3)小结:面对这样一个自信、大气的儿子,我的担忧实在是大可不必。,
结果出来了,虽然儿子输了,但是他的脸上仍然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的笑容,儿子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5、写话反馈。
6、小结:多么出色的孩子!面对比赛认真执著,面对失败坦然接受,就是这样一个自信、大气的儿子,只会让母亲对他感到骄傲,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所以母亲最后明白了,齐读最后一段。(——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困难,也一定有磨难。)
(设计意图:我们从课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以感受到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这就成了本文中的重中之重。这个环节,我们通过“慢快缓紧”这四个字深入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同时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母爱。而对儿子的学习则采用略读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理解孩子心中的坚守,同时顺理成章的进行写话训练。通过写话让学生自己得到成长,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质上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主题探讨,明理升华
1、我们就来看看这场比赛谁是最后的赢家呢?
总结:所以这次的剥豆比赛没有失败者,这就是“双赢”,母子俩都有所获,有所得。尤其是作为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应该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
2、引读:
母亲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因为(
儿子在失败中成长,因为(
3、小结:一次剥豆,剥出了勇于挑战的儿子,剥出了真实理性的母爱,也剥出了共同成长的母子,还剥出一个个跳跃着思维火花的词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甚至还剥出了作者的写法。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关注毕淑敏的作品,相信你们会剥出更多的理解与智慧。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结尾段的精彩教学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个至高点,给课堂一个完美的惊叹号。所以,我们将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来引读,第一层是儿子明白重要的是经历而不是结果,他在失败中成长;第二层是母亲收获了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母爱除了细致入微,更应该是真实理性的;第三层是告诉所有人生活就是这样真实,所有的痛苦与快乐都应该自己去体验。在课的最后介绍毕淑敏的相关作品,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选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努力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儿子 :自信 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