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形拼摆》教案

(2011-12-14 13:44:12)
标签:

b13--23

杂谈

分类: A3项目实施B9经验分享

第十三课  图形拼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七巧板学具(玩具)

(教师)七巧板教具,范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并演示。学生拼摆,讨论。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

(简单地介绍七巧板的来历,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2.欣赏激趣,启发思维。

1)展示一张平面构成图形,提问此图是怎样制作的?

2)教师演示“分解”与“构成”的方法。

 ①出示圆形,将它沿直径分割成两个半圆,再将分割成的两个半圆在演示板上作各种不同的组合,并把每次组合成的新图形画在黑板上。

(也可以选择长方形作为“母体”进行分解三次,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态。)

分解法:对称分解,十字分解,整形分解。

 ②请学生练习变换构成的方法:分离、翻转、错位、连接

组合法: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口字式,十字式,嵌入式等。

小结:将基本形加以分割并重新组合,可获得众多的图形。

3.巩固新知,启发创造。

1)象形物品的分解构成:

展示两幅范画(熊猫和热带鱼),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2)抽象几何的分解构成:

展示两幅范画(方和圆),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示范作品详见相关资料)

4.作业练习,拼摆创作。

1)作业要求。

 ①分解次数不宜过多;

 ②构成时不得重叠或舍弃;

 ③作品可随心所欲地创造,但必须创新。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强调学生在切割纸张时注意安全!)

5.作业欣赏,评价深化。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选出代表性的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谈构想。

3)小结本节课内容。

1.平面构成相关知识。

基本形与基本形在组合构成时,会出现以下8种情况:

分离:两个形象分离,形象与形象相邻近,但不接触,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接触:两个形象相遇即形象与形象的边缘恰好接触,产生两形相连的结合形。

复叠:一个形象覆盖在另一个形象上,覆盖与被覆盖的形象,在视觉上就有一近一远、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空间效果。

透叠:一个形象叠在另一个形象上,两个形象同时显影出来的交叠部分产生透明的感觉。

联合:形象与形象重叠在一起,不分前后上下的联合,形成新的较大的形象。

减缺:一个形象被另一个形象局部遮挡,前面的形象不画出来隐而不见,未被遮挡的产生新的形象。

差叠:两个形象重叠时,重叠部分产生一个新的形象,其他部分则消失不见。

套叠:如果两个形象大小不一重叠在一起时,也可以产生新的空间和新的形象。

 常用的分解和构成的方法:

对称分解、十字分解 、整形分解 、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  、口字式、十字式、 嵌入式等

2.七巧板的故事。

1)七巧板游戏也称“七巧图”,是中国著名的拼图游戏玩具。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通过拼摆可以启发儿童智慧,所以深受欢迎。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2500年的历史演变过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7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在庆贺节日和娱乐时,经常用它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用于儿童智力开发的七巧板的雏形,就在这兼备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图形拼合中产生了。

2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七巧板在欧洲至今经久不衰。

3)魅力无尽的七巧板游戏直到现在仍是儿童喜爱的智力性娱乐项目,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甚至国家教委都明确规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必须使用七巧板游戏作为儿童智力开发工具。

                                                                      应坑小学:陈 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