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作文》这本书收集了于永正、薛瑞萍、孙双金等24位名师的作文教学经验,以及精彩的教学片断。从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里,我读到的是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充满智慧的训练指导。
(一)
薛瑞萍:“一年级,我的语文课除了识字、写字,大部分时间用于朗读指导了,组词、造句,从没有做过。”(P3)
思考:我们一年级的课堂在干什么?哦,也是识字、写字,但我们加上了组词、造句。原来,我们给每个字组词,能造句更好,后来我们为常用字、高频字组词、呈现并积累,进而造句,其它字简而过之,感觉效果很好的。就拿我女儿来说,从一年级起生字预习时都非要查字典,非要准备两个成语,就是为了课堂上发言有“水平”,得到表扬和小红花。开始我不以为然,但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但日积月累,这样做的结果是她真的积累了好多成语,具有强烈的词语意识,时不时都用成语表情达意,而且经常“巧用”“化用”“妙用”成语,这是不是组词的功劳呢?
支撑薛瑞萍老师不组词、造句的是“朗读,对语感的不懈追求”和“日有所诵:对天赋之门的叩启”再加上“阅读:一片丰沃的田野”,才蕴育了语文能力之“鲲”。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语文老师从内心的“执着”的三个“支撑”,并持之以恒的有体系地有的放矢的前行,请不要擅自作主,取消组词、造句。
(二)
贾志敏:“与本案无关”。(P23)
思考:学生的作文“抓不住中心”的毛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较突出。“废话”不连篇也有大半篇。谁能做到“直奔主题,切入中心”?难!如果孩子能下笔几百字,即使“与本案无关”的话说多了几句,也不要立刻“枪毙”,孩子的热情和动力比“与本案无关”的那些话重要,对不对?而且如果一个老师经历过学生像挤牙膏一样,半节课挤出两句话的“困难”阶段,就会宽容“与本案无关”的“有话可写”了。
但是,总得想个办法解决“废话”问题,那么不防先做“加法”后做“减法”,把那些紧扣中心的内容“加”细节描写,“加”一处、两处、三处,然后,再把“废话”删减,这不是就回到我们原本的追求了吗?好,去做吧,+3-2,就OK了。
(三)
贾志敏:“千金难买回头看”。(P25)
思考:在目前的小学生学习现状中,不愿、不会“回头”检查、修正的现象非常突出。我们都知道这个好习惯,会受益匪浅,但教师的“苦口婆心”总是抵不过玩乐、课外书的“诱惑”,“匆匆”地写,“匆匆”地交,很少有孩子把“文章不厌百回改”当成圣旨来遵照执行,不说“百回改”,能“两回改”那效益也出来了。
因此想来,其实作文的评改机制的建立甚至比“指导”更应该花费老师的“智慧”才对。最近读了篇文章,把“作文本”当成论坛来操作,发帖人即作者,跟帖人有同学、家长、老师,作者根据回帖来修订,效果很突出,我们不防借鉴一下。
“改”是将作者变为“读者”和“评论者”,当三者和谐统一的时候,“好作文”就诞生了。当务之急是培养“读者”及“读者意识”。
(四)
管建刚:“学生一旦拥有QQ聊天般的作文认识,一旦以这种作文认识来实践作文,作文肯定不会成为负担。”(P35)
思考:从管老师的《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们已经充分见识了管老师的“动力”支持系统所带来的“效果”。作文是“表达”与“交流”的方式的本质,正逐渐被“完成任务”“应对考试”“成功发表”这些外在的“花花绿绿”所蒙蔽。也许小学生还真的不能领会“文字记录心灵”的意义,“初级阶段”的动力——“发表”或“获奖”,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个阶段是必须经过的,而且应该快乐地经过,充满激情和憧憬地去经过,如上QQ聊天不想下线一样地经过。
另外,看到QQ聊天,突然来了一个灵感,以“QQ聊天模式”来个体例创新如何?赶快尝试一下吧,也许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五)
王有声:“‘不但’住楼下,‘而且’住楼上。”(P50)
思考:阅读要让学生对语言喜爱、敏感,喜欢语文课、语文老师就会喜欢上作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智慧地教学。王有声老师教递进复句的“楼下”“楼上”说,让人过目不忘,你听:
生:妈妈不但会织毛衣,而且会织毛裤。
评:没有更上一层楼。这不行,这是两间平房。
生:叔叔不但爱看科技书,而且爱看小人书。
评:这连两间平房也够不上。
哈哈,多么形象、生动地教学呀。我们在低年级强调词语意识,其实词语在语文课中是阅读大厦的根基,更是作文大厦的根基,每天的1—3节语文课,“玩转词语”,可以成为低年级教学的宗旨吗?完全可以!在偏重词语的理解、品悟、活用中,让“词语意识”丰满起来,让它占据孩子语文的空间,从而让句子富有变化、富有美感、富有想象、富有精致。
(六)
薛法根:“限时作文。”(P65)
思考:不要让课堂作文异化为课余作文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目前,单元作文的教学往往是指导——写草稿(写不完回家接着写)——第一审修改——誊写——批阅。一篇作文的诞生到修改完经历至少好几天,太散:注意力散了,本次作文的目标散了,作文的兴致和劲头也散了。这就是往往批改后的作文学生没什么感觉的原因了。就“应试”而言,考试作文更是限时作文,从审题——选材——谋篇——成文,基本在45分钟内完成,还要注意基本没有涂改、错字,书写工整,是不是相当不容易?因此,平时的作文课包括专项训练课,可以多尝试限时作文,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呀。
(七)
刘发建:“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范文库。”(P86)
思考:“范文库”这个提法太好了。课文是范文,但多是大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所以教师建立自己的“范文库”,把自己学生的“佳作”收集起来。把读到的杂志网络上的好“作文”摘抄过来,建立一个:语言精致、体例百态、创意大观、话题博览的“范文库”。接下来就是选择范文赏析、评点、借鉴、模仿、比较,经过一系列的“作为”,范文库将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但是范文的意义千万不要偏离初衷,单纯地模仿只是初级阶段,跳出范文的创新的“独我”,才是我们创新作文的终极目标。
(八)
高林生:“没有低年级大量的写话做基础,到了中年级,进入习作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心中有话、笔下无言的尴尬局面。因此,简单地、笼统地说:‘会说就一定会写’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P91)
思考:以前我们以为“会说一定会写”,先说后写,经常出现指导时说得挺好,等到了作文本上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说”与“写”的转换,这中间有个大脑发育期不同步的物质基础,同时“写字”远比“认、说”来得复杂得多,因此,“得心应手”比“得心应口”难。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肯定会说等于会写。但要相信由说到写是必然之路,所以不可操之过急。
低年级说话、写话消缓了三年级正式习作的坡度,正是认准了这个理儿,低年级的“基础”一定要打牢。
(九)
周益民:“看似‘假’的实际包蕴着合理的‘真’的元素,我想,这应该是‘虚构’的一个重要特征。”(P110)
思考:虚构等于编造、说假话吗?还是艺术的加工?朝向真实内心的“虚构”是“真”的存在吧?不记得谁说过,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但不允许学生“胡作非为”。虚构与想象、幻想、假想,怎么分得清呢?读过不少发表于杂志的学生虚构作文,历史与现实的穿越,小说与现实的互置,西游记式的正邪斗法,镜花缘式的奇特游历,哈利·波特式的魔幻神奇,不可以吗?说不定基于快乐写作的“虚构”故事也许是一个“童话”作家、“科幻”大师、“玄幻”新锐诞生的“前因”呢!
(十)
孙建锋:“作文指导要‘瘦身’”。(P163)
思考:孙老师说“爆米花般的语言膨化,肥皂剧似的情节演义,作文指导日趋臃肿。”是看到不少作文指导课“说”个没完没了,从选材、立意、题目到体例都想点透再去写,但实际如何呢?这不是一节课所能承载的,所以必然是空中楼阁。我们要明确两年只做一件事:一二年级——词语意识,三四年级——细节意识,五六年级——创新意识。
“非指导性”的概念我认为提得特别好,承认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作文课的,他们起码带来了平时课内外积累的一切。我们平时上的创新作文指导课,往往是一幅图、一个话题,5—10分钟指导,剩下的时间就是“去写吧!”因为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一个“场面”,一种“植物”,一个“细节”,而不是面面俱到。
小猫钓不到鱼是因为目标太多,蝴蝶、蜻蜓、青蛙,迷了它的眼。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可不能成为那只钓鱼的“小猫”。记住,我们的行为是“促成”这一次作文的“动力”,至于“成果”,那是学生的“基础”与“本节”的整合。
原来,作文可以这样教。
单位:瓯北镇黄田小学
作者:王跃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