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永嘉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对学区的要求
对学校的要求
巡视活动,完善管理措施,促进有效教学。
11.校本研修。学校领导要深入教研组,督促和落实校本研修活动。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的基于学科特点的主题研讨活动,及时发现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12.资源建设。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如教学设计、媒体素材、课件、微课、常见问题解答课件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共享的网络资源群,如特色教师个人网站、学科教学网等。通过多种方式自建资源库,充分发挥资源库的实用价值,让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平时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的要求
永嘉县教育局办公室
附件1:
永嘉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考核量化表(学校)
考核项目 |
考核要点 |
权重 |
|
小计 |
|||
A |
B |
C |
D |
||||
组织管理 |
1.设立教学常规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理、明确。 2.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相关措施及制度, 3.期末有考核、有总结、有反馈。 |
10 |
|
|
|
|
|
课程建设 |
1.学校严格执行省、市、县课程改革意见,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按要求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落实好基础性课程,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3.积极参加课改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 |
10 |
|
|
|
|
|
备课管理 |
1.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备课检查制度,一学期不少于2次定期检查,检查内容要全面,检查不流于形式,突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每次检查后有总结材料,有数据与案例的分析反馈, 3.备课考核结果要实行等级制。 |
20 |
|
|
|
|
|
上课管理 |
1.建立课堂教学调研指导制度,校级领导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中层领导每人不少于20节。 2.学校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为主”课堂教学研究,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 3.重视教学调研后的反馈、交流和行为跟进。 |
20 |
|
|
|
|
|
作业管理 |
1.学校制定相应的作业布置指导细则和符合学科特点的作业检查制度, 2.指导教师采用合适的作业批改形式和评价方式, 3.对后20%学生作业帮扶有措施、有实施、有总结。 |
10 |
|
|
|
|
|
评价管理 |
1.小学低段实施项目评价, 2.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设计1份评价项目方案或试题, 3.学科教师和学校要对期末检测结果开展数椐分析,撰写质量分析报告。 |
10 |
|
|
|
|
|
校本研修 |
1.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本研修制度, 2.学校领导要深入教研组,督促和落实校本研修活动, 3.有效开展修“项目制”校本研修,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主题研讨活动。 |
15 |
|
|
|
|
|
资源建设 |
1.学校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和建设共享的网络资源群, 2.学校要充分发挥资源库的实用价值,开展相应的学习交流活动, 3.学校要及时更新和充实资源库的内容和数量,逐步提高教学资源库建设水平。 |
5 |
|
|
|
|
|
注 |
|
附件2:
永嘉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考核量化表(教师)
项 目 |
指 标 |
权重 |
等 级 |
小计 |
||||||
备课 (30分)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
A |
B |
C |
D |
||
|
学情 分析 |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
5 |
|
|
|
|
|
||
教学 措施 |
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结合上学期教学对象的质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质量的教学具体措施。 |
|||||||||
教学 进度 |
写出各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
|||||||||
|
教材 处理 |
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改变、拓展和补充, |
20
|
|
|
|
|
|
||
学习 目标 |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制订三维目标。 |
|||||||||
过程 方法 |
1.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板块,化教为学, 2.根据学情确定重点指导内容,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4.重视二度备课和自创教学设计。 |
|||||||||
|
要备足课时,不同的学科、课型都得有备课教案,一课时要一案。 |
|||||||||
|
|
从学的角度反思老师的教,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
5 |
|
|
|
|
|
||
|
语数学科课后反思的次数应不少于总备课数的20%,其它学科不少于30%。 |
|||||||||
课堂 教学 (30分) |
学习 过程 |
学生 参与 |
1.有充足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学生学习时间不低于15分钟, 2.学生广泛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投入参与学习的人数要达到90%以上 , 3.能深度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的学生人数达到20%以上, 4.有良好的倾听、记录、整理、讨论等学习习惯。 |
20 |
|
|
|
|
|
|
教师 引导 |
1.营造积极、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 2.以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学法指导清晰。 3.有效组织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实现及时的针对性反馈与补助学习。 |
|||||||||
学习 效果 |
|
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当堂任务达标率为90%以上。 |
10 |
|
|
|
|
|
||
|
学生有普遍的愉悦表现,对后继学习产生期待。 |
|||||||||
作业 设置 与 批改 (25分) |
|
内容 形式 |
1.注重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以求实效性,形式要多样化, 2.作业要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整洁美观, 3.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 |
15 |
|
|
|
|
|
|
作业 数量 |
注重减负提质,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积极执行作业量的相关规定。 |
|||||||||
|
批改 态度 |
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准确,对规定的作业要全批全改,重视作业的二次批改。有错题记录。 |
10
|
|
|
|
|
|
||
作业 评价 |
作业评价宜采用等级制度,以激励为主,有针对性地写上激励性评语。 |
|||||||||
质量 测评 (15分) |
内容 形式
|
|
命题难易适度,题量适当,注重层次性、开放性,要紧扣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 |
10 |
|
|
|
|
|
|
测评 形式 |
低年级采取“项目评价”,有评价方案;其他年级采取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测评。 |
|||||||||
结果 处理 |
测评 分析 |
1.科学分析测评数据,既注重学业成绩的分析,更要关注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方面分析,力求以测促教。 2.备好和上好试卷讲评课,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 |
5 |
|
|
|
|
|
||
测评 反馈 |
1.严禁按成绩给学生排名。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结合。 |
|||||||||
|
归档建立过程性管理和总结反思材料。 |
|||||||||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