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012-05-08 18:05: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考复习指导 |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看来,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很有必要。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5)、故/君子有不战。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提示: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2)故/君子有不战。(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5)曩/与吾祖居者。(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一、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人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C.下车/引之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l)虽千里不敢易也
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C.无/鲜肥滋味之享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例三、(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例六、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就会找出规律来,自然形成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读准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也不难对付这类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