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诉你一座美丽岘山之岘山摩崖

(2013-08-07 16:13:43)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除大量宗教性质的摩崖外,往往还有记事、记游、抒发情感、评品风光等内容,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岘山林壑幽美,名人胜迹广布,历代文人雅士登临岘山,除发为歌咏、诗文记游外,还希望将这种山水之乐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与后来者印证,于是往往勒石刻岩,略记个人一得之慨,或赞叹,或欣喜,或叙事,或述古,遂成岘山中摩崖之大观。近日,襄阳五处文物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岘山摩崖之李曾伯纪功铭,自198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又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序列,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岘山摩崖的关注热情。

 

宋代摩崖  见证襄阳战争硝烟

 

在距襄阳城西南约15公里的真武山东麓,有一块略呈方形、高443米、宽44米的的大型摩崖石刻。因是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为击退蒙古大军,光复襄、樊二城所勒,故称“李曾伯纪功铭”。 铭文包括序与正文两部分,均为阴刻楷书,正文字径盈尺,方整端正,笔力刚健,浑厚庄重。刻文十一行,行字不等,错落有致。全文共计七十九字,其中序七行55字,辞四行24字。铭全文如下: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一、铭文释义

序文清晰明了,略叙勒石铭文的原因。正文则文辞简约古奥,今人读来颇为佶屈聱牙,我市著名文史学者魏平柱、叶植均曾详细剖析,笔者亦曾试为解读。鉴于个人才疏学浅,现将二位老师翻译释义谨录如下:

魏平柱老师:雄壮啊,地分南北,以岘山为脊。襄樊城池啊,几多桑田变化几多陵谷交替。阴消阳息,盛衰消长,天岂肯让它付之荆棘。千万年啊,我大宋江山,赖有岘樊护持。

叶植老师:雄壮啊!岘山;您长长的脊岭横亘南北,像一座雄伟的城池;纵然陵谷变迁,沧海桑田,乾坤运转,晨昏四季;亿万斯年, 永远拱卫着我的国家。

对个别词句上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对岘山的赞颂是殆无疑问的,特别肯定它对襄阳城的屏障之功,在军事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铭文作者

铭文作者李曾伯,《宋史》有传,《宋词鉴赏大辞典》对其生平介绍如下:

 李曾伯(119812651270) ,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南宋词人。理宗绍定三年(1230),知襄阳县。嘉熙元年(1237),为沿江制置司参议。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淳佑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佑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 ),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寻卒。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李曾伯传》亦称:“曾伯初与贾似道俱为阃帅,边境之事知无不言,似道卒嫉之,使不竟其用云。”

 李曾伯不仅是宋代有影响的政治人物,还是著名词人,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其词今存200余首,他作词“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喜用慷慨悲壮之调,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他两次与襄阳结缘,一次是曾在理宗绍定三年任襄阳知县,另一次是正是序文中所记载的任京湖制置使大员期间。多年对襄阳的综理、经营,李曾伯对襄阳的情况尤其是襄阳的山川形势是相当熟悉的,文集中有四首词作涉及襄阳军事。

李曾伯就任京湖制置使为淳祐十一年,其时宋蒙之间的战事正处于拉锯状态,襄阳作为前线的军事重地时有易手。本铭文就记载了这次南宋方面收复襄、樊二城的军事胜利,这对一直疲于战争防御中的南宋,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消息,特别收复的又是“天下之腰膂”之襄阳,所以朝廷对襄阳将士大加奖赏:

十一月丙申,京湖制司表都统高达等复襄、樊,诏立功将士三万二千七百零二人,各转一官,以缗钱三百五十万犒师。

事见《宋史•理宗本纪》。

之后,李曾伯又向朝廷上疏:“襄阳新复之地,城池虽修浚,田野未加辟;室庐虽草创,市井未阜通。请蠲租三年。”(《宋史•李曾伯传》)为襄阳地方切切实实地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曾伯作为高达、王登的长官在本次军事行动中事前调度、事后为下属请功,不抢夺功劳,不蒙上蔽下,是个人格磊落、操守端方的文臣。他在铭文中将胜利的客观原因归于岘山的“脊南北”、“繄墉壑”的险要地势,并期望其能“千万年,屏吾国”,把岘山的重要性上升到与关系国家安危的高度,确为的评。岘山因此役、因此铭更增其高,而李曾伯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留名岘山、留名青史。

三、铭文意义

从铭文所记事件出发,我们可以给宋蒙之战列一个简略的时间表。淳祐十一年(1251年),复襄、樊两城。宝祐二年(1254)正月,李曾伯书丹刻石;六月,李曾伯改四川宣抚使,十月进司重庆,襄阳职事,遂归吕氏兄弟;1268---1273年,长达6年的襄樊之战,以吕文焕力竭降元襄阳城破为终;3年后即1276年,元人势如破竹,攻破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又3年,南宋灭亡。而此时,距李曾伯书丹刻石的时间(1254)仅区区25年。25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弹指一挥间,但此时的襄樊地区却是刀戈剑戟,炮声隆隆,硝烟、血腥和杀戮是那个时期的关键词。“乾能夬,剥斯复”,在翻天地覆、改朝换代的那一天,人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荆襄其实真的与国家共命运,襄阳的得失竟然关乎国之存亡。四百年后,一个叫顾祖禹的人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里写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感谢元代统治者在残暴的同时保留了些许的政治宽容,竟然能让离城不远的“反元标语”保存如此完整。或许李曾伯摩崖铭存在的更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顾祖禹对冷兵器时代襄阳军事意义的经典总结。

 

摩崖群像  富集岘山文化资源

 

李曾伯纪功铭既不是岘山中的第一座摩崖,也远远不是最后一座。从文献记载及现存摩崖看,多达数十,构成岘山中蔚为大观的摩崖群像,为文化岘山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试举代表数例如下:

 1)岘石寺摩崖

岘石寺位于望楚山以西、郑家山以南、凤凰山北麓的山涧内,为一组不同时代的摩崖群,镌宋、明、清诸代石刻铭文10余处。其中“岘石”摩崖位于一块蘑菇状巨石上,石高约8米,“岘石”二字位于其上端,每一字大盈尺余,为楷体书,笔力雄健。考楷书成熟于唐代,所以“岘石”摩崖最早亦在唐以后。“岘石”背后,有南宋宁宗年间京西南路安抚使兼襄阳知府程九万的诗、记,其文录如下:

囗囗山旧有阳广洞、壶天阁,戎帅新加葺修,复搜抉两旁岩穴之秀,为栖霞,为啸月,为琴几、棋台,尽发兹山之秘。既成,约漕及余来观,相与叹赏久之,独恨未能引泉耳。戎帅欲余著语,因成五十六字,附行记,并题厓壁。帅守池阳程九万鹏飞书。漕桐乡朱致知仲格、戎帅河阳赵淳清老囗。时庆元丁巳端午日。其诗曰:

  苍厓绝顶俯晴川,佳处潜开小洞天。

  琴几棋台谁是伴,霞栖月啸恍如仙。

  凿山见骨雅多石,巡涧囗囗盍引泉?

留取摩厓今始在,勒铭他日似燕然。

勒石时间为庆元丁巳端午日即公元1197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于前述“李曾伯纪功铭”。记驻兵襄阳的鄂州都统赵淳(字清老,河阳即今河南孟州人)修葺岘山后,邀请程九万及京西南路转运使朱致知(字仲格,桐乡即今浙江嘉兴桐乡市人)共赏岘山美景事,诗、记由程九万撰写并书丹。诗作前三联极力描述岘山美景和修葺之善、游赏之雅,末句忽豹尾突起,隐隐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作为客人,亦有意契合这次聚会的邀集人赵淳“戎帅”的身份。

“岘石”东侧有一天然形成的石灰石岩洞,即记中所提到的阳广洞,道安时即知名,又有壶天阁,为道家修行之所。洞东西两侧各约20米处的石壁上分别刻有“栖霞”、“啸月”大字,从记中可以看出,与程九万诗为同一时期所刻。洞口两近侧有八块题跋,有明万历庚辰季春王朝儒书一块、清雍正时期“襄郡守大梁高茂选题”一块等,均已磨灭难辨。

此处风景绝佳,摩崖跨时长、内容丰富,清代郑梅岭咏《岘山十景》,其中灵显石(即岘石)、龙虎岩、流霞洞、啸月台四处均采自此。自然、历史、人文堆积富厚,发展旅游条件十分难得。

2)楚岩摩崖书

楚岩在望楚山深处,为密林长草所蔽,难以寻得,但却是古人游历岘山必登临之所。近年来逐渐被我市的文化爱好者熟知,多所登攀。楚岩为一巨大石灰岩石,石体上端较为破碎,形成石洞、石隙、石壁、石峪等多种造型,只是比寻常山峰较小,可称具体而微者,灌木、荒蔓、乱草丛生其中,更显得怪石嶙峋,区区一块岩石竟有山的气势,无怪古人以“楚岩”名之。“楚岩”摩崖书位于岩石下端,镌在一块人工凿出的石壁上,有人量得“高约10米、宽20余米”,但审“楚岩”二字措置位置,下端应有被淤土所埋部分。摩崖书“楚岩”二大字尚可辨认,各高45厘米、宽40厘米,左侧小字已不可辨认,幸府志有载:

庆元三年题名,在望楚山,亦摩崖书,凡三行七字,又有楚崖二大字,河阳赵清老刻石。(摩崖书:池阳程鹏飞书,河阳赵清老庆元丁巳重九日同来)

赵清老即上文中所出现的赵淳、程鹏飞即程九万,此摩崖为赵淳所作。府志记载了不能辨认的小字,但也出现了错误,将“楚岩”记成了“楚崖”。

3)郑家山摩崖石刻

郑家山位于襄阳城南约二里处,南距岘山主峰约2公里,西距羊祜山约1公里,为岘山余脉,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迁葬于此,故得名。其摩崖云:

庆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将殁土于岩亭之野,酹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    

此摩崖不见于府志记载,亦为赵淳所刻,至此,我市发现的赵淳摩崖石刻已计三处。从本摩崖可以看出,赵淳是一个爱惜军士的将官,在庆元己未(1199年)的寒食、清明两次祭祀阵亡的将士,应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戎帅”,无怪在后来开禧二年(1206年)至三年的襄阳守城中,以万余兵丁抵抗军二十万大军的围攻,历九十日而取得胜利,其中,个人威望料也是原因之一。杨万年《襄阳守城录》载:

(赵淳)与士卒同甘苦,襄阳酒库日入不下一二千缗,公皆不容酤卖,每出战遇雪寒,即时给散士卒,以示投醪之意。

赵淳还是一位谋略得当、智计百出的良将,开禧三年襄阳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杨万年总结其制胜措施14条,并述其功曰:

襄阳围之阅月,初无寸兵尺铁之援,以万余卒抗二十万狂悍之虏,大战一十二,水陆攻劫三十四,比之二公,事难而功倍之。

这场胜利是巨大的,金军以二十万大军围攻襄阳不得,反而损失惨重败走,在宋金之间争战中是前所未见的。但奇怪的是,如此重大的一场胜利,竟不载于正史,《宋史》对整件事情的记述仅止于赵淳焚樊城坚壁清野,而更为奇怪的是,查赵淳此人,宋史竟也无传。赵淳为鄂州都统制,并兼知南宋重要州府襄阳(宋制,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是有影响的地方军政官员,与之情况类似的高达《宋史》是有传的。历史在这里,竟好像打了个盹,遗忘了一个不该遗忘的人,但幸赖有襄阳,赖有岘山,保存了这样一位忠臣良将的足印和行迹,可以这样说,岘山中众多与之有关的摩崖石刻,就是赵淳的遗爱之所,堕泪之碑。

4)蛮王洞摩崖

蛮王洞位于岘山南主峰西南坡,为一自然石灰岩溶洞,其中有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碑刻各三幅,我市考古专家王先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摩崖石刻造像剥蚀、风化严重,为北宋天禧三年(1019)知襄州的夏竦到任当年主持凿刻。夏竦其人《宋史》有传,其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曾官至宰相。

三幅摩崖碑刻,北碑为前造像序文;南碑为石匠姓名,疑为前造像石匠私刻留名;值得注意的是中间碑刻。中部碑刻基本呈方形,表面磨光,其碑文分成三部分,似乎为三个不同时期所刻。第一部分居碑刻的北大半部,应为该碑上最早刻的文字,共七行,第一、三、六行各12字,文字录如下:

嘉泰二年重阳日,郡太守杨辅嗣勳、转运使蒲叔献勉道、都统制毛致通亮之,晓登汉皋,历楚岩,晚饮洞前,东望鹿门,西俯紫盖诸峰,汉水绕出其左右,抚昔人之遗迹,知兹游之为胜绝也!(按:光绪《襄阳府志》脱“辅”字,“历”为“憩”,误。)

记宋嘉泰二年(1202)重阳日,郡太守杨辅、转运使浦叔献、都统制毛致通游历岘山事,文虽简略但信息量相当丰富,一是提到了“汉皋”、“楚岩”、“鹿门”、“紫盖”等地名,对研究襄阳地名志很有意义;二是所提到的人物中,杨辅、毛致通《宋史》有传,蒲叔献无传,可资佐证;三是记录了古人游岘山的路线。

第二部分文字为 “端平乙未小阳日三岘进士王庚至此”,王庚文献无载,其自称“三岘进士”,应是襄阳籍士子,似可补文献之缺。第三部分在南上角,仅见一书写较粗糙的“佛”字,年代待考,其中近现代的可能性较大。府志载:

洞中钟乳下垂,如玉筋,亭亭然。刻石为佛像,庄严妙好,人迹罕到。有嘉定、端平间题名。(光绪志卷二 舆地志二山川)

其中端平间题名应指王庚,嘉定则未审何指,疑为“嘉泰”之误。

5)凤凰池摩崖

凤凰池在凤凰山嘴,今观音阁下。考其地望,周边有凤凰山、凤凰滩、凤林关、凤林寺等,皆以凤名之。凤林寺为千年古刹,凤林关是著名的孙坚殒命之所,凤凰滩传为孟浩然行吟之地。“凤凰池”摩崖凿于池畔石上,为道光五年刻字。池畔有唐“来将军去思碑”,碑存而字迹已湮灭。

文献中有记载但已漫漶无存的还有郑家山前的“苍崖”摩崖。真武山上的“天峰清眺”摩崖,《襄阳县志•山川》载:“山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来游,谓可免灾……山腰有礤礤石,镌‘天峰清眺’四字。”登山爱好者于刘秀洞发现的佛像造像摩崖,文献不见于记载。另外,因记载为高僧慧远所营造而留名的甘泉寺,其石刻“甘泉”二字近日被市民寻到,但石刻并不在石壁上,应为碑碣,不属摩崖。

值得一提的是,真武山旧的摩崖“天峰清眺”已经无缘得见,但在该山山麓的石壁上,出现了两块新的摩崖书,内容为“檀溪”,和“马跃檀溪遗址”,篆书,均大字深刻;山腰也有一块“纵览汉岘”石碑。三块石刻均为1981年所镌,前者为襄阳书法爱好者张樊书丹,后者则是著名书法家王树人的手迹,皆古意盎然。尤其是王树人的书法,古拙厚重,笔力雄健,碑意浓郁,很多人都认作了古碑。其实,说它们“新”,它们也已经经过了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青苔的蔓布,它们与岘山历史上的摩崖石刻一样,也有了文化和文物价值。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摩崖不仅仅是属于古代的,我们作为今人,也可以勒刻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摩崖,记述当下历史,彰显时代精神,传承文化根脉。在我们襄阳人为之骄傲的文化名山岘山中,那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趣味高雅的摩崖,永远不嫌其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