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再加上各种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上课出现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在所难免。作为一年级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只要有爱心、耐心、恒心,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措施,相信孩子们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一定会养成。
一、强化一日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
学生在班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风气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所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运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每一个同学的行为,进行养成教育。
因此,一年级的孩子一入学,我就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让他们认识到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早早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早晨到校先交作业,再搞卫生,然后早读、上课,课间做文明游戏。再就是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也把握不好尺度。为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习惯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笼统,要细、要实,要学生一听就懂,知道做法。比如在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时,就首先让他们明白怎样做才是专心听讲。为此我就编了一首儿歌“小朋友,要记住: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要发言,举小手。课堂上,不乱动。这样才是好孩子”。有时学生上课开小差了,做小动作了,随便讲话了,老师一说儿歌前半句,学生马上接着说后半句,这样既复习了上课听讲常规,又有效地提醒、督促了不守纪律的孩子。
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为了巩固教育成果,我也是煞费苦心。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人们怎样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对表现出色的孩子我都是及时大力表扬,这种表扬,有时是一种赞许的微笑,一次亲昵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养。有时是给一朵小红花,送一颗小红星,贴一张小照片等。当然大多时候都是当众表扬。对那些不好的、退步的及时提醒,循循善诱。提醒方式也很多:可以是自身示范,可以是谈心教育,可以是榜样学习,总之都是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信心。就这样,通过反复的行为实践,强化要求,明辨是非,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一天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风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教育控制的能力差,处理不好学习和玩耍的关系。导致了上课拖拖拉拉,完不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风。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创立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而要想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要有足够的情绪上、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有勇气迎对学习的挑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爱护、喜欢每一个学生,善于蹲下来与学生谈话,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是他们的大朋友。使学生信任自己,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了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他们创造了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再就是老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舍弃那些学生厌烦的过多的讲解,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去说。教师要多听学生的意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再就是老师一定要让课堂生动起来。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有幽默亲和的语言,自然得体的举止,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符合儿童特点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般只有15——20分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在学习中适当穿插儿歌,开展游戏,让课堂动静交替,有张有驰,让学生始终保持较强的求知欲。
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对于学习动力困难型的学生,我认为贵在开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逐步使之转化为学习能力。不要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件难事,不要让每一个学生落队。
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动点心思,多费点力气,多下些功夫,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成为有效的课堂,理想的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