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2019-01-28 11:26:10)
标签:

历史

文化

多年前,我从事单位的外国专家与外事管理事务,在工作之余,我喜欢收集和阅读一些与外交外事相关的书籍资料,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养料,如《英汉对照外交文献文书教程》、《中国外交演义》、《走向世界丛书》、《现代中国人看世界》丛书等。就《现代中国人看世界》丛书而言,它选刊了1911至1949年期间各界人士对外国直接观察的记述,当中有吉鸿昌的《环球视察记》、邹韬奋的《萍踪通讯选》、费孝通的《重访英伦》、萧乾的《海外行踪》、曾昭抡的《东行日记》、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等。粗略地翻阅着这些书籍内页,字里行间总能跳出一些让人怦然心动、秀美的景观以及人文艺术典故,让我对作者们独到的观察力、精准的概括力、精确的表达力所赞叹不已,读来耐人寻味,欲罢不能,有一种来回翻阅咀嚼的冲动,那本《欧游杂记》就是个范例,一本让我翻来覆去反复阅读,再三玩味的游记散文。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欧游杂记》与作者像

 

一、作者与作品概要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人品文品堪受敬重的著名作家。他早年热心提倡写作新诗。一九二一年春参加文学研究会后,创作精力主要付诸于写散文的实践。他认为散文是“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的运用自如的工具。他先后发表了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背影》(1925年)、《荷塘月色》(1927年)等,显示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

 

朱先生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这种风格是多样的,变化的。一九三一年三月他在清华大学教授时,曾游学欧洲,第二年七月归国。这段异国生活使他写出了两本游记散文:《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当时应叶圣陶先生之邀约,为《中学生》刊物提供游记文稿,其行文风格依旧保持了作家认真观察、工笔勾勒的作风,文字也更为洗练和成熟,且带上了现代口语的亲切韵味。

 

二、《欧游杂记》写作的事由

 

断断续续地阅读了该《欧游杂记》,总觉得朱自清先生的文字虽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却值得反复欣赏与细品。《欧游杂记》是朱先生在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中完成的,无需矫饰,自然而然生出那些清丽的语句。因为全身心的喜爱和投入,所以能捕捉到最细致的风物,察觉出最微妙的悲欢。欧洲一行,那些新鲜和好奇,那些震撼和感叹,最切实的所见和最真实的情感都凝于笔端,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在“序”里说道:“这本小书是二十一年(1932年)五月六月的游踪。这两个月走了五国,十二个地方。巴黎待了三礼拜,柏林两礼拜,别处没有待过三天以上;不用说都只是走马看花罢了。其中佛罗伦萨、罗马两处,因为赶船,慌慌张张,多半坐在美国运通公司的大汽车里看的……虽然晚上可以回旅馆细细查看地图,但已经隔了一层,不像自己慢慢摸索或跟着朋友们走那么亲切有味了……巴黎看得比较细,一来日子多,二来朋友多;但是卢浮宫去了三回,还只看了一犄角。”

 

三、《欧游杂记》写作的特点

 

1、游记写作要义

 

朱自清先生在序里强调写好一篇游记散文,大致需关注这四个方面:一是,自己亲自走,或是跟着朋友们一起走。这样能“看得比较细”,印象也深刻点。要是匆忙里“让一个俗透了的引导人领着胡乱走了一下午”,效果并不那么好;二是,要有熟朋友乐意陪着走。由当地“熟朋友”或是导游来做讲解,可做到条理清晰、耐人寻味;三是,带一张适用的地图,一本适用的指南。这样可以“不计较时日,也不难找到些古迹名胜。而这样费了一番气力,走过的地方便不会忘记,也不会张冠李戴”;四是,若能到一国说一国的话,那自然更好。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出国旅途中最为棘手的就是语言交流问题,倘若像朱自清讲的“能到一国说一国话”,这是熟悉了解他国、撰写游记的最好方式,也就不会以讹传讹误导读者的阅读了。

 

2、写给中学生看的游记

 

著名散文作家吴泰昌先生在评价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时写道:《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最初都是在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负责编辑的《中学生》杂志上连载的。一九三二年始,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集印单行本。叶圣陶在《中学生》一九三二年第二十六卷(七月)《编辑后记》中说道:“朱自清先生游历欧洲,最近归国,把他的《欧游杂记》交本杂志发表。所记多为观赏名胜和艺术品印象,至甚玩味。文字益趋于平淡,而造诣更深。有人说,‘把一篇文字回环往复地念,想增加一字办不到,想减去一字也办不到,这样的文字才是完作,读朱先生的文字,便觉得它已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话,我们颇表同意,朱先生的文字确是十年来很难得的收获。”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对朱自清《欧洲杂记》的约稿要求是比较明确的,是专为中学生而写的游记作品,不能写得过于深奥晦涩,难以阅读,重要的是面对中学生读者群体,需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等要素。朱自清本人也解释说:“(本书)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中学教过五年书,这便算是小小的礼物吧。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意避免的:一则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论;二则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但这么着又怕千枯板滞——只好由它去吧。”

 

3、立体画面般的描写

 

通读了整篇《欧游杂记》后,让我觉得朱自清先生他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等诸项能力非常精当,且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在他的笔下,那些当地古老历史建筑、美术艺术巨匠、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都能一一说出个由来。其实,朱先生游历这些地方在时间上是有点仓促的,“两个月走了五国,十二个地方。巴黎待了三礼拜,柏林两礼拜,别处没有待过三天以上,都只是走马看花罢了。其中佛罗伦萨、罗马两处,因为赶船,慌慌张张,多半坐在美国运通公司的大汽车里看的。” 然而,令我特别惊叹不已的是朱自清那种超强的记忆力和概括力,他仿佛是用一架摄影机全角度、依次地拍摄了这些人文镜像,让读者在了解当地城市古迹、背景知识的同时,还有对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感受。凭借《萨齐儿欧洲指南》(A Satchel Guide to Europe),瓦德洛克书铺(Ward, Lock & Co.)的《巴黎指南》,德莱司登的官印指南三种,其他大部分还是凭他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写就的。记叙时用到了雷那许的《美术史》(Reinach: Apollo)和何姆司的《艺术规范》(C. J. Holmes: A Grammar of the Arts)做参考,让他写出了这本集美术、风景、古迹于一体的《欧游杂记》来。

 

1)描写威尼斯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圣马克方场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把威尼斯及地理特征,东西南北四方位置描写得如此清晰明了,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选择描写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周遭场景, 如圣马克方场、钟楼、新衙门、老衙门、公爷府、运河等一一展现,作者像一位高明的导游,领着读者去游览,欣赏这座文化艺术之城的辉煌建筑和各种艺术珍品。即使不在现场的人也能了解到威尼斯水城的大致概貌,令读者们如临其境,随他一起自由行走观赏。

 

2)描写罗马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罗马古城

 

“罗马(Rome)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象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现在它的光荣虽然早过去了,但是从七零八落的废墟里,后人还可仿佛于百一。这些废墟,旧有的加上新发掘的,几乎随处可见,像特意点缀这座古城的一般。这边几根石柱子,那边几段破墙,带着当年的尘土,寂寞地陷在大坑里,虽然是夏天中午的太阳,照上去也黯黯淡淡,没有多少劲儿。就中罗马市场(Forum Romanum)规模最大。这里是古罗马城的中心,有法庭,神庙,与住宅的残迹。卡司多和波鲁斯庙的三根哥林斯式的柱子,顶上还有片石相连着;在全场中最为秀拔,像三个丰姿飘丽的少年用手橫遮着额角,正在眺望这一片古市场。”朱自清记叙上述语句时,不仅对壮阔的现场场景作了勾勒性交代,而且还对罗马这座古都城给予了静物般描绘,比如几根苍凉的石柱子、几段衰败的破墙、中罗马市场、法庭、神庙及住宅残迹,让读者既看到了罗马曾经有过的辉煌,又感受到了它那古老的历史遗址,提升了读者对罗马都城的认知度与审美需求。

 

3)描写瑞士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卢塞恩湖

 

“逛山的味道实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濛濛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象颦眉的西子。可是这些变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个儿看见,在湖里倒不能领略许多。况且轮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觉得看来看去还是湖,不免也腻味。逛山就不同,一会儿看见湖,一会儿不看见;本来湖在左边,不知怎么一转弯,忽然挪到右边了。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还可看山,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怎么看也不会穷。山上不但可以看山,还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在山肚里,在山脚下。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坐火车逛山便是这个办法。”在这里,朱先生着重在“逛山”这一节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到阿尔卑斯山一带山与湖之间的转换,新视野新境界不断闪现。看到了湛蓝的瑞士湖水,同时也联想到家乡的西子湖,给人有种他乡非故乡,但又是那么触景生情的感觉。

 

又如“冰河公园也在山上。古代有一个时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瑞士自然在内。阿尔卑斯山上积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在底下的渐渐地结成冰,最底下的一层渐渐地滑下来,顺着山势,往谷里流去。这就是冰河。冰河移动的时候,遇着夏季,便大量地溶化。这样溶化下来的一股大水,力量无穷;石头上一个小缝儿,在一个夏天里,可以让冲成深深的大潭。这个叫磨穴。有时大石块被带进潭里去,出不来,便只在那儿跟着水转。初起有棱角,将潭壁上磨了许多道儿;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个大圆球,还是转着。这个叫磨石。冰河公园便以这类遗迹得名。” 凡到过像中国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的旅行者们,大都见识过什么是冰河与冰川,至于这两个概念其完整意思就不甚了了,而朱自清先生在叙述阿尔卑斯山冰河公园的文字里,不仅把冰河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晰明了,而且还将“磨穴”“磨石”的产生过程也作了形象化的解说,可见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底蕴也十分了得。

 

4)描写荷兰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荷兰乡野

 

“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象没人理会一般。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在瑞士走,有时也是这样一劲儿的静;可是这儿的肃静,瑞士却没有。瑞士大半是山道,窄狭的,弯曲的,这儿是一片广原,气象自然不同。火车渐渐走近城市,一溜房子看见了。红的黄的颜色,在那灰灰的背景上,越显得鲜明照眼。那尖屋顶原是三角形的底子,但左右两边近底处各折了一折,便多出两个角来;机伶里透着老实,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由于所处的国度和纬度不同,在中国是初夏时分,而在荷兰已是初秋的样子,大地田野是静静的,像无人来理会似的,眺望远处,能看到一架半架风车,没有任何动静,一片宁静安详的气氛。城市里的房子模样也是那么的活龙活现,看上去既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一切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

 

5)描写柏林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柏林勃兰登堡门

 

“柏林的街道宽大,干净,伦敦巴黎都赶不上的;又因为不景气,来往的车辆也显得稀些。在这儿走路,尽可以从容自在地呼吸空气,不用张张望望躲躲闪闪。找路也顶容易,因为街道大概是纵横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最大最阔的一条叫菩提树下,柏林大学,国家图书馆,新国家画院,国家歌剧院都在这条街上。东头接着博物院洲,大教堂,故宮;西边到著名的勃朗登堡门为止,长不到二里。过了那座门便是梯尔园,街道还是直伸下去—这一下可长了,三十七八里。勃朗登堡门和巴黎凯旋门一样,也是纪功的。建筑在十八世纪末年,有点仿雅典奈昔克裏司门的式样。高六十六英尺,宽六十八码半;两边各有六根多力克式石柱子。顶上是站在驷马车裹的胜利神像,雄伟庄严,表现出德意志国都的神采。那神像在一八零七年被拿破仑当作胜利品帶走,但七年后便又让德国的队伍帶回來了。”由此可见,德国人讲究的文化艺术气息,而且随处可见,他们的严谨作风世人皆知。朱自清笔下的德国建筑都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柏林街道纵横交错,方便路人辨认,街道宽大而又干净,体现了德国人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反观国内自己身边的大街小巷,固然要对德国人的做法赞美有加了。

 

6)描写巴黎

 

朱自清《欧游杂记》阅读感悟

 

巴黎埃菲尔铁塔

 

“塞纳河穿过巴黎城中,象一道圆弧。河南称为左岸,著名的拉丁区就在这里。河北称为右岸,地方有左岸两个大。巴黎的繁华全在这一带;说巴黎是‘花都’,这一溜儿才真是的。右岸不是穷学生苦学生所能常去的,所以有一位中国朋友说他是左岸的人,抱‘不过河’主义;区区一衣带水,却分开了两般人。但论到艺术,两岸可是各有胜场;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象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现在,人们都称巴黎为浪漫之都,而当时的巴黎亦有其别称,为‘艺术之城’。令朱自清赞叹不已,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可想而知,艺术在八十多年前的巴黎有多么盛行,巴黎的建筑也是具有艺术气息的,如把花草围成精巧花纹的砖厂花园,巍峨爽朗地盘踞在街尽头的凯旋门,建于十七世纪初年的卢森堡花园,高约一千英尺、世界上最高的塔——埃菲尔(Eiffel)铁塔……,巴黎的历史景观真是数不胜数,看了令人赏心悦目,书上虽有一两张黑白照片,但那种气势通过文字还是能体现出来的。

 

四、结语

 

朱自清先生曾留学英国,到过欧洲的许多地方,这在当时的作家当中是不多见的。更可贵的是,他以优美的文字写下在欧洲的所见所闻,其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广博令人惊叹,他对欧洲的文学、艺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威尼斯运河、庞贝废墟、罗马石柱、荷兰风车、巴黎铁塔、柏林街道……在其笔下无不闪动着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丁陶来陀、铁沁、卡奴洼、达·芬奇、乔陀、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莫奈……在朱自清的文字里,这些艺术大师形象鲜活、经历曲折,他们的不朽作品,无不激发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朱自清写下的这本《欧游杂记》,本意原是为了让中学生认识、了解欧洲。这些游记当年曾陆续连载于叶圣陶先生主编的《中学生》刊物上。1934年,结集交由开明书店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