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依然从重庆啤酒的故事开始我们的话题。一个讲了十几年的故事,一夜间让机构们从天堂到了地狱,连续的跌停,造成机构们巨大的损失,庞大的资金优势此时成了沉重的负担,在这个充满着诸多缺陷,以博弈为生存准则的资金推动型市场,我们从博弈的角度来寻找下我们争胜的手段。
机构们与我们相比较,最少具备三点明显优势:
1、资金庞大,这个在这充满着诸多缺陷,以博弈为生存准则的资金推动型市场里面的确具有明显的优势;
2、信息优势,机构们流行调研,他们可以随时派出研究人员赴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并且通过与上市公司长期的交往,建立较为广阔的人脉关系,通过深入的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的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差掌握先机;
3、人员优势,机构们可以网罗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投资专家,利用他们的投资经验和技术优势,在市场中呼风唤雨。
这样看来,我们普通投资者的确有点灰心了吧,我的观点是,摸清楚对手的主要特征,我们才有机会不输乃至战胜之,实际上上述的优势经常也会变成劣势。下面讲讲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应看到,机构们之间看不见的战争是随时可以爆发的,他们之间有互相抱团的时候,但是基于利益关系,他们抱团取暖的做法注定不能长久,更多时候机构的对手往往就是别的机构,这次重啤,科力远的连续跌停,就是机构们争相而逃造成的。因此,机构资金大最难受的有几点,建仓以及出货痕迹会比较明显(尤其有了资金流向系统之后),其次就是转身很困难,而我们更多时候作为追随者,我们的资金进出是很便捷的;
对于信息优势,请大家看看我周围诸多民间高手(大多也是以前的专业人士)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他们在确定一个投资标的之时,往往会对其公开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会寻找该公司的网站,进行多方位的全面了解,而对研究报告的分析往往只注重过程的合理性,很少会关注其结果,因为各种投资建议和评价是别人的,而钱是自己的,因此买不买得靠自己拿主意(题外话:现在的研报很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有用的信息并不多,我记得曾有位高手就说过,中国的研报一分钱不值,即便是调研,平均一个半小时调研一次是很多机构的常用套路);
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掌握的这些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制订一些存疑的问题,然后直接致电该公司上市部门,直接在电话中了解情况,核实信息的正确与否,以验证自己的判断,这些措施尽管比机构们对信息搜集的能力依然显得薄弱了点,但是相比我们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其优势也是不言而喻。
这样看来,无论如何,我们的信息搜集能力依然是难以与机构相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这块短板,何况信息搜集并不是投资的全部,此外要提醒的一点是,信息的准确性比信息的数量往往重要得多,错误的信息很容易使得我们的判断基础出问题。
最后,是投资经验丰富的团队和我们个人之间的差距。这里我给的建议是,对于新入市的投资者而言,应充分考虑到自己这个弱点,自己的钱来得不容易,这个市场是个风险巨大的市场,从小资金做起,不要成天抱着一夜暴富心态参与股市,这个股市并不适合于所有人参与,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该进这个股市,对风险的控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其次,机构的投研团队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为投资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都可能不同,更何况是不断处于动态运营中的企业呢?一致看好的股票往往是市场没什么表现的个股,这点我也深有同感,收益与风险的正相关应该是其真正的原因所在,因为所有人同意,意味着该股的风险系数可能相当低,而其获益的机会也相对低了许多,更关键的是,投资决策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一环,千奇百怪的建议,最终只有一种选择,这点对任何人而言也是公平的。
以上是我从博弈角度综合了自己浅薄的投资经验给出的一些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对手以及自己,这样我们方有可能在市场中改变极弱的地位,争取到一些主动权,自己的命运自己能做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