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
上海市奉贤县新寺镇新兴野禽养殖场
鸳鸯,属鸟纲鸭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体长约43cm,羽色绚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大
成扇形而竖立,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环,最红棕色。雌鸟稍小,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它栖息在
野外湖泊或溪流中,多筑巢于水边树洞内,经常数只或一、二十只结成小群。鸳鸯雌雄偶居,形影不
离,被誉为爱情的象征。
随着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改变与变化,野生鸳鸯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物种,满足广大群
众喜爱和观赏鸳鸯的愿望,许多动物和养禽场纷纷引进驯养野生鸳鸯,但是在人工圈养条件下,鸳鸯
繁殖成功者寥寥无几。我场于2000年引进野生鸳鸯12对,经过长达5年的艰辛摸索,终于掌握了鸳鸯
的繁殖规律和相关技术,于2006年7月成功地培育出18只小鸳鸯,打破了国内无人工繁育鸳鸯成功的先
例。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掌握鸳鸯的繁殖规律
据报道,鸳鸯在野外每年5-7月发情交配,产蛋、自孵,一般每只鸳鸯第一次产蛋 9-13枚,第二
次产卵3-6枚。但在人工驯养情况下,由于气温稍高,繁殖季节有所提前,一般在3-4月开始交配,交
配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从交配之日起需20-30天开始产蛋,产蛋时间在上午5时到8时,第一次每
窝产蛋8-13枚,单只蛋重45-52克,直径宽3.5-4.2cm,长4.8-5.4cm。产空一窝后由母鸳鸯自行抱窝,
孵育期28-30天。机械孵化需28天,温度38.5℃,湿度65%。一般受精率为55-75%,自孵出壳率90%,
机械孵化出壳率为65-85%。在第一次产蛋后56-60天,再产第二次蛋,数量3-5枚。
二、营造鸳鸯生活的仿生态环境
鸳鸯是水禽类鸟,常驻巢于溪流边树洞内,人工驯养鸳鸯必须适应其生活习性,营造一个有利于
鸳鸯生长的仿生态饲养环境。我场刚开始引进鸳鸯,一时不了解野生环境中鸳鸯的生活习性,放在室
内散养,无窝无水源,第二年建了一个小型水池(150cm*100cm*25cm),鸳鸯立即进去嬉戏玩水,第
三年用木箱做鸟窝(20cm*10cm*10cm)1个,放在棚舍高处,每天进行观察,发现鸳鸯有时会进去,
又重做了鸟窝2个,每天引导观察,在2005年5月份,发现母鸳鸯单个进入,一周后每天进入,开始产
蛋,可惜那时孵出后没有成活。
我们的经验是:鸳鸯养殖应科学设置水面及生活陆地区,其水面与生活陆地区域有通道相连。水
池的长度为6.8米,宽为2米,深为
0.4-0.8米,不宜扩大,以利于公母追逐,提高交配率。在水池旁
设置一块休息平地,长12米,宽
8米为宜,平地上搭建几根横木条供鸳鸯栖息。在水池和休息地的另
一面建棚舍两间,面积为6*3.8米,舍内设二根横梁悬至半空中,高2.5米,在高3米左右再设平板台,
宽0.6米,长度不限,在平台上做人工鸟窝,深0.4-0.5米,宽0.25-0.3米,高0.2-0.3米,底部封口,
进口处先封口后打圆洞,洞径15cm。经多年的放养试验,野生鸳鸯在这样的环境中能逐渐适应并得到
驯化繁育。
三、不断改善饲养管理方法
野生鸳鸯多在内陆湖破获溪流中自由活动,飞行力颇强,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兼食小鱼和蛙类,
繁殖期内以昆虫、鱼类为主食,人工驯养首先要满足它的营养需要。我场自
3月起,喂食蛋鸭专用产
蛋料,添加5%小鱼粉,其次水面保持流动水,可以是自然河流水或人工循环水,不能使用已污染的水。
其三,鸳鸯胆怯怕生,饲养环境需绝对安静,严禁外人进入,特别是在上午4-10时,饲养员也不要进
入棚舍。其四,鸟窝设置要遮阳避光,密切注意观察交配时间,及时做好鸟窝的垫料等辅助工作。其
五, 小鸳鸯,出壳后任其自行嬉戏玩水,饲养60天后如成年鸳鸯般可爱诱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