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课堂策略初探
(2013-03-02 16:49: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课堂策略初探
深圳市民治中学
《辞海》注:“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既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多年的语文教师生涯,让我对教学策略有了较深的认识。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促使教学成功、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方式方法。
但是,教学策略只有为教师所实现,才能发挥作用。有的策略和方法虽然很理想,可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身条件,自己驾驭不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能在教学产生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制定和设计教学策略时,应考虑自身的素养条件,对自身的教学特点、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情况要有较深刻地把握,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个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替代型教学策略向生成型策略转变
而生成型是指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控制着,学生自己形成教学目标,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安排学习活动的顺序,并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教师在此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支持,将管理和控制学习的责任转移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原来的知识能力与新信息产生联系,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
1992年8月开始走上三尺讲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掂量着自己教师的角色,觉得甚是崇高和重要,于是把自己推上了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担任主要角色,落实着前人的经验“传递-接受”的课堂模式,课堂呈现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的流程里。这种模式比较迅速有效的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比较突出的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它能在实践中长盛不衰。但采用这种程序,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把学生当作接受的知识的“容器”,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反思过去的课堂模式,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上,一直让我们望“古”兴叹,因为我们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其时代背景实在距我们遥远,无法与时代同步,无法与世界接轨。这样,即使再经典也会因为与生活距离太大,而望而却步,甚至几乎被广大学生漠视。低效、无效的文言文阅读课堂一直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居主导地位,“我讲你记”的教师讲解式课堂时时可见,这种种课堂模式让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一点都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课堂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制约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费时费力且不出成效,教学工作显得被动、无奈。如果不打通文言文课堂教学这个“瓶颈”,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提不起来,“文言文难”的阴影就会一直笼罩在广大中学生的心坎,中学生的整体素养就难以得到提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终于有了突破口,那就是从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入手,采取新的课堂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课堂自由遨游,树立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阅读观,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师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想读、能读、会读、读好”文言文的内需,让学生读出历史故事来,读出人情世故来,读出社会百态来……汲取精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然属于文言文,但是字词的理解上是没有困难的,而故事是很吸引人的,情感价值是很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的。同时《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首先,《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其次,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
表演开始了,两组同学各显神通,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虽然学生聪明地用“帅”“漂亮”来替代“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
而对于文言基础字词的积累完全放手让同学们以课前预习作业、按照中考文言文出题形式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完成题目形式去完成,结果发现效果相当好,连中下层的学生都不但归纳整理出了该掌握的文言现象,而且理解了文章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法,把握了人物形象。不言而喻,这次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堂不但是热闹有趣,而且是有效的课堂。我认为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文言文的教学也要做到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不要过于担心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困难,而陷入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字词句分析的老套路中,也要坚持文言课文的整体性,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线性教学策略向板块式教学策略转变
“一根粉笔,一本书”式课堂,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教学程序。这种程序虽然能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的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但由于老师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置学生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根本无暇思考,就惘然回答,试想这种操作有意义吗?这只是形式上的启发式教学,完全违背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附上课例:
作文教学之横式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横式结构及横式结构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读·议议·写写·悟悟
学习活动一:读读
要求:读《乡愁》、《班有三宝》、《大海让我陶醉》,完成文章后的练习。
乡愁
(中国·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诗歌按
班有三宝
踏入八班的第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讲台上频繁出现的三个特别的身影。她们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行为方式,令你很快留下深刻的印象。没错,她们便是初三八班的“三宝”,现在为你一一呈现。
一宝——亲切妈妈型
她个子小,但在讲课时却有不一般的爆发力。她爱笑,总是为我们顽皮的一两句话而展现出她爽朗的笑声。她体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对我们关心入微。她便是叶老师。
叶老师是教数学的,所以在平时,她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精明的人。但是我更喜欢看她上课的样子。叶老师讲课至激动之时,双手不停在空中“作战”,讲到某个字时,牙齿会咬得紧紧的,颇有“百家讲坛”中讲述慈禧的隋丽娟的作风。我还发现,在平时与叶老师讲话的时候,叶老师会一边说,一边用手为你整理衣领,让人感到亲切和舒心。呵,她真像我们的妈妈,平凡而朴实。
二宝——西洋潮流型
刘美荣老师在女生中是众所周知的“西化”老师。她每一次走到我们面前,总有一股别具一格的味道,无论是服饰还是言语动作,都是让人过目难忘的。
刘老师上课时也是她最美丽的时刻。从她口中流出来的英语的语调犹如小曲一般悦耳。并且刘老师的“小动作”也很多。提问时,会微微向前倾,作倾听状,或者用手在空中划几道弧线,亦或激动得飞快地眨着眼睛。某些调皮的男生想要戏弄她,刘老师却轻松地溜出几句巧妙的话来反驳。干脆、漂亮,且利落。一举一动,流露出独特的欧洲女人风味。
三宝——温文尔雅型
要问到初三八班最年轻的老师,非刘美芳老师莫属了。但是,“最年轻”并不是“缺乏经验”的代名词。刘美芳老师无论是举止到言行,都是一个大方得体,倍受尊重的老师。被许多同学认为胜过任何老师的大姐姐。她全身散发着文学的韵味,笑容中包含着激励和对教学的无限热情。刘老师说话轻轻的,对待我们像朋友一般。与她谈话,你会感到全身被鼓励的气息包围。但是,她也不缺乏严厉的一面。刚柔合并,显示出新一代女性的美。
八班有这三宝,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思考:文章写了
大海让我陶醉
苍茫宇宙,万物轮回,大自然向人们展示花的妩媚,树的挺拨,山的竦峙,水的流长……而我独爱那深邃蔚蓝的大海,它带给我的是惊喜,是忧伤,是欢乐,是痛苦……
我喜爱大海的静谧。夜幕降临,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凝望着在这皓月下的大海,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祥,朝着远处的海面望去,那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情感荡然于胸。张开双臂,在这静谧的世界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仿佛拥有了这世上的一切。海让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让我的性情张扬,那种博大,那种广袤,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整体,时间仿佛都被静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爱大海的澎湃。学习鲁彦的《听潮》时,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种听潮的渴望。海水冲击岩石的巨响,那种惟妙惟肖的描写令我神往。当我也站在海边,听着那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又如各种乐器齐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悦,是无与言表的。那时候的我,尽管没有拥有天地万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爱,喜爱大海的这份激情,这份豪迈,让我觉得生活中,也要激起这么一份豪情,去面对万物,去面对挑战。
我喜爱大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来源于她的“纳”。她的广阔,她的深邃,她的无垠,她的源远流长,来自于她的禀性。从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爱;从她的言辞中,我找到了深远;从她的声音里,我找到了慈祥;从她的体魄里,我找到了刚毅。在她的灵魂里,我洗涤了心胸;在她的慈爱里,我学会了宽容;在她的深远里,我学会了坚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是宽博的,是美丽的。在大海上,尽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鸥”,但我仍然喜爱她,喜爱她的吞吐日月;因为我坚信,大海中我锤炼了自己,领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样拥有“吞吐日月”的本领。
这让我怦然心动、让我陶醉的大海!
思考:文章写我喜爱
要求:通过鉴赏得出什么结论?哪些文体可以用横式结构行文?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用
课中微型讲座:横式结构
1、横式结构:根据表达的需要,从几个方面并列地反映中心思想、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者论证中心论点,这便是横式结构。(体现在内容、层次的层递性的安排上,或表现在空间转移上。)
2、线索的安排方式
①以时间为线索
②以人物为线索。
③以物为线索。
④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⑤以感情为线索。
3、横式结构的特点:
(1)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提示文章主体部分要写的具体内容)。
(2)第二部分:三至五个片断并列丰富主题(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从多方面并列地、具体地展示写作的内容)。
(3)第三部分:总结升华主题(为文章的结尾部分,归纳写作内容,揭示中心思想等)。
例如:
老师给了我无私奉献的快乐
亲人给了我温暖舒心的快乐
朋友给了我共同进退的快乐
也可以这样结构:
每个人都有欢乐的时候
也可以这样结构:
每一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欢乐,
学习活动三:写写
要求:以“独特的我”为题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自我方面的)
学习活动四: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
横式结构常从三五个不同的方向上印证同一个主题,因此显得材料丰富,思路开阔,气势磅礴,语言优美,表达感情往往比较强烈,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许多记叙文可以用这种“横”的结构来写。像《我的理想》,《我的梦》,《我的珍藏》,《
作业布置:
要求:利用横式结构作文
1.以“妈妈的眼神”为题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亲情友谊类)——提纲式(3句话)。
2.以“独特的我”为题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自我方面的)——不少于650字。
(三)回归课本,以点带面。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探究,就没有发言权。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造就学生的成就感,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要看这个问题能否揪住这个课的核心,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这个问题既要是课的核心,又要是学生能解决而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根据杜威、布鲁纳等人的先后倡导的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的过程而提出的“引导-发现”程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困难的欲望,从而去认真思考面临的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风情画:画中主要以描绘各地美丽独特的风情、当地的习俗、当地人物特征和社会独特行为,以风景为附属的绘画,多以乡村、岛屿、城市为描绘对象。
风景画:风景画通俗地说是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属于风景画,但不用此概念。该词约在20世纪传入中国,仅使用于西方传入的油画、水彩画等。西方的油画风景、中国的山水画最早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以后才逐步发展为独立的画科。
风光画: 是以某一地区的自然风光为主调,以描绘各地美丽独特的人文建筑和社会独特行为为附属的绘画。
然后再看文章是怎么体现这幅“风情画”的?
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一开始是“惊喜”,可当见到“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时,“竟因此吃不下饭”,可是,当它们“具体而微”后,又“喜爱”它们;这就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篇幅长,事情杂,但是文章有一个词是这篇散文的核心——“乐园”,如果抛出问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地方,作者乐在何处?这个问题既可以促使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乐”在百草园的景——百草园之景、闻——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事——雪地捕鸟,“乐”在三味书屋后花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以及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研究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与“乐“的关系以及文章的所要表达感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时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收到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情感的把握、主旨探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