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中学生亲子阅读的特点

(2012-07-02 11:36:37)
标签:

中学生亲子阅读

特点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四、中学生亲子阅读的特点

滨河中学  马彦明

 

亲子阅读Parent-child book reading是一种家庭情景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阅读活动,父母(Parent)和孩子(child)的关系即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是亲子阅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而中学生亲子阅读的开展必须要考虑中学时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青少年既有别于稳重的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可以说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邢姝在《花季心语》一书中,将这一阶段青少年心理活动最大的特点概括为“既丰富又矛盾”,她指出中学生心理活动表现为“心理品质发展的不平衡性、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性、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性、自我意识的不平衡性”等特征。笔者研究认为,中学生心理活动表现出“矛盾统一”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认知能力的矛盾: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有所提高;中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很快,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但与此同时,中学生由于其知识的局限,以及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天性,对周围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辨别不了美丑,甚至以丑为美,沉迷于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环境中。 建立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2、情感的矛盾: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但其情感同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个人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发展得不够稳定,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波动较大。遇到一点事情时往往表现出或者振奋、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气、怄气,甚至打架。出现哥们义气等不正确的情感。

3、意志的矛盾:中学生意志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中学生也同时表现出动机的多变性特点,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不是作为意志努力,而是变换动机,逃避困难。初中生动机的多变性是比较突出的,他们常常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这与他们的思维缺乏周密的推理和稳定性有关,也与他们兴趣缺乏稳定性有关。

4、自我定位的矛盾:中学阶段是个性张扬的阶段,中学生往往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把他们当做大人一样对待,甚至宁愿承受艰巨的任务,也不愿意受到特殊的照顾。但与此同时对于自我能力的认识还不够客观,表现出走极端的现象,或者过于自信,或则过于自卑。

这一系列矛盾,统一于中学时代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体现的是个体走向成熟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而这一特点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学生亲子阅读的特点。深入研究亲子阅读的特点,对于合理有效地开展亲子阅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学生亲子阅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孩子的主体性。说起亲子阅读,人们经常会想到:父母拿着故事书,不厌其烦、声情并茂地读给孩子,事实上,这只是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该阶段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担任了阅读的主体,在亲子阅读中,成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及讲述对故事的理解,幼儿从听觉途径接受到了关于图画故事书的大量信息,同时幼儿通过一边听成人的讲述,一边看图画故事书,就慢慢地理解了图画和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 (柯南:《图画书:幼儿文学的现代形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这就好比幼儿没有具备自己吃饭的能力,需要父母加工喂食一样。

然而,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已不再需要父母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亲子阅读,加之其个人认知水平与情感取向的变化,使得中学生在亲子阅读中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需要。具体表现在:选择的主体性,即在选择亲子读本时中学生更喜欢以自己的兴趣为立足点主动挑选,而不是父母的要求甚至强制;阅读的主体性,即中学生更加喜欢自己阅读而不是父母读给自己听;思考的主体性,即中学生更加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感悟文本而不是父母的讲解帮助;展示的主体性,即在亲子阅读中中学生更加喜欢主动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父母应要求而为。

2,主观性。《文心雕龙·知音》有云:“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册M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87页。)由于个人性格、爱好的不同,在阅读活动中总会欣赏性之所近的作品,中学生的阅读同样表现出迥异的风格,我们称其为亲子阅读的“主观性”。在亲子阅读中,阅读主题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但应该允许,更应该大力激发,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与此同时,也应该对这个“主观性”加强指导,以免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其次,亲子阅读的“主观性”特点还体现在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上,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总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去感悟文本,个人在视角、方向、侧重点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中学生由于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活跃,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惊世骇俗”的另类观点,例如在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就有同学支持并赞扬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认为他是具有淳朴善良品质的人。事实上,在阅读中表现出这种“主观性”,不仅是无害的,反而是非常有益的。正如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亲子阅读中主观性特征,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更能够调动其阅读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3,多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萌发,中学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极度勃发,2009年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前夕,《课堂内外》杂志社以实名制方式在十万余名中小学生中进行“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课外书籍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调查表明,学生的课外书类型十分丰富:奇幻小说、校园故事、经典童话、科普知识、漫画书、作文书等应有尽有,有15.09%的学生还填写了“明星趣事”类读物,12.41%的学生喜欢读“鬼故事”。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兴趣日趋广泛多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年第Z6期》)。学生兴趣的广泛化在亲子阅读中,便体现为“多样性”,这要求在选择亲子阅读内容时不仅要更加自由灵活,更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4,体验性。张必隐在其《阅读心理学》中指出:“在文学鉴赏中,深层的体验意味着消解,消解“此在”与“彼在”的鸿沟,把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豁然贯通起来,使鉴赏者从现实世界跨入超然的艺术世界。”(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月版)中学阶段,情感丰富,在阅读时往往会选择与自身经验具有共同点和连接点的内容,加以“同化”,从中获得一种和自己相关的真切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所不具备的。这不仅是中学生亲子阅读的特点,更是中学生亲子阅读需要极其注意的要素,如果在亲子阅读中能以孩子的体验为立足点,则会降低中学生亲子阅读中戒备防范等不利因素,增强亲子阅读的效果。

5,愉悦性。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精神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有两个目的:认知与愉悦。前者主要指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后者则指通过阅读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中学阶段学生情感的丰富,以及中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愉悦性成为中学生阅读的重要特征,亲子阅读也不例外,事实上,前文述及的中学生喜欢“玄幻文学”的事实,便是中学生阅读愉悦性特征的实证。在亲子阅读中,愉悦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特征,首先,亲子阅读不能忽略阅读主体的愉悦性,即不能强制孩子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其次,也不能完全放纵孩子的愉悦性,而是要积极引导,使读者在审美的前提下愉悦,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取向。总之,愉悦性不仅是阅读的前提,更是亲子阅读的基础,古罗马贺拉斯曾说过:“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6,思想性。前文已述及,中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很快,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在阅读中,中学生往往喜欢比较具有思想性的内容,事实上,中学生对“玄幻”的喜爱,其主要原因也是出于玄幻小说思维的天马行空。这是中学生阅读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学生亲子阅读独有的特征。在名师吴泓的专题阅读实验中,高二上学期主要开设“鲁迅小说专题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读小说:找到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吴泓, 20110706日《教育时报》第3版:课堂)。实践证明,他的这一做法是合理的,因为他遵循了中学生阶段阅读的“思想性”需求,找到了“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因此,在中学生亲子阅读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对“思想性”的需要,在选择亲子读本时,思想性将是重要依据;在进行亲子阅读时,思想性的内容和话题往往能引起孩子的思考积极性,通过辩论等方式,能够丰富孩子的思想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及世界开始进行思考和探索。而富有思想性的亲子阅读,则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其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