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灵运山水诗浅窥

(2012-05-11 16:12:43)
标签:

文化

分类: 教坛争鸣

 

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语文教研组  乔波

 

   东晋兴起的山水诗,因其揭示的自然山水清新之美,投合了当时人们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至谢灵运登上诗坛,更是局面大开,气象一新。他亲自登山临水,深入险峰幽谷,并极尽全力把这种审美感受营构成优美的诗篇,从而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使山水诗从文学的“附庸”一跃而为诗坛“大国”。刘勰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说的正是此事。无疑,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在诗坛的地位,并成了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那么,他的山水诗究竟有何特色呢?

 

一、“叙事——写景——悟理”三段式结构

    谢灵运之前的玄言诗中也不乏描物写景的山水诗句,但只是作为玄学名理的印证或点缀,不仅改变不了“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那种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面目,反而使山水诗句染上了呆板之气。至谢灵运,情况为之一变。他的诗篇着力于刻画山水景物,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谢灵运开创了一种纪行中描写山水景物的结构模式,他的诗一般多包含纪行(交代缘起、游程)——写景(局部的景物刻画)——悟理(议论谈玄)三部分。以《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例: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http://s12/middle/94b9e958hbfbe6013fecb&690

   这首诗写他从石壁精舍回来,傍晚经湖中泛舟的景色,很像一篇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诗的前六句交代了出游的原因“清晖能娱人”及游程“出谷”、“入舟”,中间六句集中刻画了湖中所见晚景,其中“林壑”、“云霞”两句写薄暮景色,观察入微,深为李白所赞赏,最后四句写一天游赏之中所体会到的理趣。全诗叙事、写景、说理断然分叙,体现了谢诗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再看他的另一篇诗作《石门岩上宿》: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张玉谷《古诗赏析》评此诗曰:“前四以朝游陪出夜宿,点题而起。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后四亦以共赏无人收住,而措词又别。”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成功地刻画了期待知音的感受及山中夜静的环境气氛。

    谢灵运这种“叙事——写景——悟理”三段式的写作结构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诗偏于写实的创作倾向,后世的山水诗在写法上经常采用这种不断变换景观、边行边赏的动态方式,影响十分深远。如韩愈《山石》就是其中一个佳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

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本诗分两个层次:从开头到“风吹衣”,是第一个层次,作者按时间顺序记述了游山寺的所见、所遇、所闻、所经:首四句是记黄昏到寺的所见,并点明时令;“僧言——我饥”,叙寺僧盛情接待;“夜深”两句,叙留宿时夜景;“天明——风吹衣”,写天明辞去,一路游览所见晨景。最后四句是第二个层次,抒发自己的感叹,点明题旨。

   至于谢朓的《游敬亭山》则完全继承了谢灵运的流风遗韵,摹仿的痕迹十分明显。

 

二、摆脱不了的“玄言尾巴”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东晋玄言诗可谓是“脐带相通”,言理的成分不少。他常引用“三玄”中的一些话头作为一些诗的结尾,即所谓的“玄言尾巴”。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作结。前面已叙及,谢灵运的诗由“叙事——写景——悟理”三部分组成。而在这三部分中又以渊含庄老佛理的感情意脉流贯其间,这就是使其诗作宛转屈伸、首尾贯通、蕴涵深厚、耐人寻味。以《过白岸亭》为例: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援萝临青崖,春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萍鹿。

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慽。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http://s4/middle/94b9e958hbfbe67845fd3&690

    诗人近览远眺,面对空明青翠的山色,打心底发出美不可言的惊叹,进而联想到逍遥于山间的渔者与《老子》“曲则全”的人生哲理;他攀登聆听,黄鸟、野鹿悦耳的叫声时时传来,顿觉春心荡漾、意绪纷飞,倏然浮想《诗经》中的《黄鸟》与《野鹿》,不禁哀怨自己的贬居海邑与新贵的“捧日承恩”,冷酷的现实对比使诗人深思“荣悴穷通”之理,终于归心于老子的“见素抱朴”。此诗写出了“景——情——理——景——情——理”自然流变的过程。他以郡守忧愤交集之身而来,以渔者疏散抱朴之心而去。正如王夫之《古诗评选》中所言:“(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合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

   在谢诗中,常见“闷”、“赏”、“悟”三字。“闷”是他用以概括心中之怫郁的;“赏”指游山玩水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悟”即对“道”的体悟。谢灵运往往通过游赏山水,在美感愉悦中实现对“道”的体悟,从而冰释心头的怫郁。而正是这种追求,使他的诗总要拖上个“玄言尾巴”,依然残留玄言诗的痕迹。这从一方面来说是谢诗的特色,但另一方面这也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根本弱点所在。

 

三、“文贵形似”的追求

    在意象追求上,谢灵运偏于客观的刻画,善用“巧似”之笔,细密而逼真地刻画山水自然的形貌、气象。

谢灵运十分重视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巧构形似之言,妙寓神往之情,大畅用笔密丽之致,盛得刻画微眇之功,廓开了“文贵形似”之风。白居易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读谢灵运诗》)《文心雕龙·物色》亦言:“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唯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正符合了这种要求。清初往王夫之《古诗评注》说谢灵运“取景”经过了“击目经心”、“丝分缕合”,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谢灵运“运思精凿”,这都说明了谢灵运写山水诗并不单纯凭感知,还经过了精细深刻的思维。他在运用形象思维反映大自然的综合形态时,注意将不同的景物互相对照,反映在诗的语言上,出现了大量对偶的特点,正如明末陆时雍《诗镜总论》中所言:“康乐神工巧铸”。

    谢灵运这种以细致的刻画达到巧似,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的生动描绘,开创了一个“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山水诗新时代,以致后人惊赞道:“有灵运然后有山水,山水之蕴不穷,灵运之诗弥旨。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正是谢灵运拨开了层层云雾,使人们望见了“山水含清晖”。无论是《入彭蠡湖口》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还是《过始宁墅》中的“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都体现了谢灵运细致、逼真地刻画景物的心思。

 

四、精工富丽的语言

   为了达到“文贵形似”的追求,谢灵运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的语言富艳精工,极具典雅妍丽之美。不同于陶渊明的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写尽水态。《文心雕龙·明诗》曰:“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这几句话正好概括了谢诗的语言特点。

谢灵运十分讲究雕字琢句(这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尤喜锤炼对偶俪句。由于他长期“浮舟千仞壑,揔辔万寻巅。”对于自然美品赏妙绝,因此构思写景偶句得心应手,其笔下工整的句型、华赡的词汇,和谐的节奏富于形式美,与其所描写的自然美相得益彰,艺术感染力分外强烈。在他的诗中,写景秀句俯拾即是:“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现。”,至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其妙意在言外,神交物表,偶然得之,有天然之趣。”(《颐山诗话》。其中“抱”、“媚”、“隐”等字更见其匠心独运。

   谢灵运尽量避免平凡单纯的词汇,着意选取精巧鲜艳的字眼,追求对偶以形成精工富艳的风貌。但这种一味追求而不顾表现山水自然本身的实际需要,势必流于艺术上的刻板生硬,损害山水景物的自然灵气。钟嵘批评他的诗:“颇以繁芜为累。”(《诗品》),贺贻孙亦谓其诗:“深密有余,疏淡不足,虽多佳句,痴重伤气。”(《水田居诗笺》)。

   总之,对于谢灵运的山水诗,后人多赞赏之语,却也不乏指责之辞。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创作了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作,使山水成了诗中的审美主体,这对当时扭转玄言诗风、打破玄言一统天下的局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为当时死气沉沉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活泉。在他之后,谢朓、孟浩然、王维等山水诗人相继出现,他们用优美的诗篇丰富了诗歌的园地,使山水诗攀上了艺术的巅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