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开到了布拉格盲盒”20

标签:
旅游生活文化 |
分类: 游记,东欧三国 |

为什么我会像登野长城一样捷足先登,先破了“布拉格全景”的局?
是这样的,那天行程很轻松,早早入住后就各自自由了。
我,先在当地一家快餐店,吃了一份与其说是汤,不如说是糊糊的流质。
里面有番茄,胡萝卜,洋葱,还有牛肉,土豆等。高热量,咸口,味道不错。
体能满格后,对自己说“定一个方向,然后看看会遇到什么”
那时压根没想到,这好像给自己做了个盲盒,里面居然是布拉格全景!

于是,出门左转,没走几步看到了地铁站,继续往前是个有星巴克的十字路口,对自己说继续左转。
走着走着,远远看到一堵非常高的,有很多攀援植物的墙。
顿时好奇,“能爬到墙上去吗?怎么爬?上去了,会看到什么?”
继续往前,真的走到了墙角下,看到了一家非常特别的咖啡屋,一位很特别的店主。
对我的态度,一半一半吧:有好奇,有认可,也有不认可。但整体上是认可的,是带着勉强的认可。
因为,显然我对他的店是欣赏的,或者说是懂得欣赏的,这点他是最认可的;但我没有喝咖啡,却委婉地征求他的同意希望拍几张咖啡屋的照片。很清楚东西方的差异,但仗着是外乡人,就任性了,就客气地直直地发出了请求。可能,他有点恼火,不是对我而对他自己,怎么就那么爽快地答应了呢?
所以,之后他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至少没让我看到笑脸,但,他是认可的。而我,也知趣识相,没发出任何声响。
GARAZ,咖啡屋,通俗的说就是混搭风,凌乱美,混搭凌乱的时尚。但搭什么,怎么搭,怎么放,怎么混,看着无意实则有心,不是谁谁谁都搞得出这个调调的,还有音乐。
拍完,谢过,离开。

于是我又站在了隧道前,
到达时,发现这条路的尽头是一条很宽的隧道,有车进进出出。走出咖啡屋,正想着何去何从,发现隧道里有人走出,还不少
。
喔,这隧道可以通车也可以让人行走,兴奋了,毫不犹豫地跟着标记走进了隧道。
不知怎么很自信,觉得过了隧道,一定可以登上城墙。
出了隧道,看到夕阳下的城市街景,和齐刷刷一个方向,好像朝圣一样的车流 ,瞬间有点恍惚。
然后,一转身就看到有向上的阶梯,果然可以登墙!
有台阶,加上兴奋,城墙登得很顺利
。其实,那时就应该清楚地知道,在布拉格市中心的任何一个制高点上看出去的,都是布拉格全景,不同的可能就是视角。但,可能预期太高,还有明天的行程,以至于看到了还不愿承认。全景都看了,明天还有我什么事吗?言下之意。
不一会,布拉格向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慢慢的显山露水 。

布拉格真的和克罗姆洛夫蛮像的,但显然大了很多。一大,精致度会下降;
布拉格的建筑,风格更丰富,如此,红墙尖顶也没有克罗姆洛夫那么集中,那么纯粹,那么醒目 。
布拉格给我的印象,不是精致鲜亮,而是大气庄重,感觉到岁月的痕迹,凝重和沉淀 。
我,尽量放慢脚步,让布拉格的全景看得真切些,再真切些。然后,我发现即便到了墙顶,墙顶上还有一个制高点。沿着制高点的方向走着,最后发现那是一个博物馆,正对博物馆大门的就是最最正的布拉格全景
。那个时候,我彻底说服了自己,虽然。。
这里,看不到如流的游客,看不到举起的手机或照相,更没有这里那里摆pose拍照留念的人。这里,几乎没人,旷野之中,布拉格显得那么的孤傲和寂静,这和我的想象相去甚远。或许,这是我不愿接受这就是布拉格全景的另一个原因。布拉格会寂寞,能熬得住寂寞吗?
那里,有三四,四五对情侣,相互依偎着坐在博物馆的台阶上;那头,有零散的路人或游客,倚着栏杆,或拍照或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凝望着远方
。于是,我也终于不再浮躁,成为其中的一员,凝望远方,远方,无限延伸的远方。
人们常说诗和远方,我粗糙,诗就算了,但我爱远方,非常爱。我不是二维脑,可以将三维世界的一切二维化,我热爱三维世界!曾多有恐慌,怕自己再也去不了,看不到远方。现在,你好布拉格,我来了
。

突然天阴了,突然刮起了大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此刻的宁静,不过这几天早已习惯了变幻无常的天气
。大风之后,就是暴雨。幸运的我可以原地不动,因为有门廊雨对我也是风景,继续看着暴雨中的布拉格。一次冲刷,一次洗礼,一次沉淀
。。布拉格经历了多少次风雨?
很快,正门这边人多了起来,因为大家都冲到这里来避雨了 。
邂逅了一个来自斯洛伐克的五口家庭, 一对中年夫妇和三个可爱的孩子来这里度假。
闲聊中,不失时机,忍不住地,
“这就是布拉格全景吧?”
那位先生,
“是的,至少是部分的”
当然,静止地说是部分,而我已经绕场两三圈,全景已经尽收眼底。
雨时大时小,已过晚上八点,匆匆告别撤离 。
不再边走边看,一路往下,很快回到上坡的地方。这时差不多雨过天晴,车少了,餐厅户外座空无一人,全躲进室内了
。左顾右盼间,看到那家人也下来了,正顺着台阶往下 。再一次挥手告别,将焦距调到最大,拍下他们的身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