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芣苢”的用途及诗意

(2011-11-07 19:36: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星空

  董志豪 

    《芣苢》是一首古时人们采集车前(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全诗短短3章48字,只有6个动词的变化,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农村妇女采芣苢的画面。但是,看完书上的注解以后,我感到非常疑惑:有注释说车前草在古代是被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的,如《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按道理生不出孩子是件伤心甚至悲哀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又说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呢?(原文:“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悦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而古代人采集芣苢又有何用途呢?

    为此,我们来考证一下“芣苢”在古代是怎么使用的。芣苢,即车前子(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性微寒,味甘、淡,分布几遍全国,在荒地或路边常见。其嫩叶可食,甚至用作饲料。整株植物都可以用药,具有利尿、清热解毒、止咳明目的作用(选自“百度百科”)。就是在中医学典籍里也并没有记载到有治疗不孕的功效的,如唐甄权《药性论》:“治血尿。能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倪朱漠《本草汇言》:“主热痢脓血,乳蛾喉痹。能散,能利,能清。”显然,古代用车前来治疗不孕是毫无根据的。据此,所谓的“悲伤之说”不成立。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有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这里的“野人”指的是乡郊的穷人。因无力购买鱼肉,便到野外去采集野菜,回来洗净后烫熟即食之,味道鲜嫩。这野菜在当时可是上等的佳肴啊!可见,“喜悦之说”倒是大有可能的。

    关于车前草,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相传在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发生了一次瘟疫,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个个都脸色腊黄。请来了九十九名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偏方。适逢一位土郎中献上几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再服一剂,疾病痊愈,众人大为惊讶。到了第二天,群众去向郎中道谢,并求其再赐神药仙草,那郎中听了哈哈大笑说道:“什么神药仙草的,那只不过是路边的野草而已!”从此,车前被人们收集并播种栽植,代代相传,成为吉安县传统的出口药材,名扬海内外。那么,在我们看来,芣苢既可以用药,又是“上等佳肴”,具有双重的好处,双重的功效,难怪古人要吟唱“采采芣苢”啦: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译文选自《最美不过诗经》)

    我们想象一下,在那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微风轻轻地拂过,溪水叮咚叮咚地流动,清脆而又悦耳。在辽阔的郊野,三五个农家妇女,提着竹篮子采摘车前草:有的采集嫩叶,有的用手捋草籽,有的用裙子兜着采好的车前草,有的将采好的车前草放入篮内,多出来的索性别在了衣襟上……与此同时,农妇们脱口而出的轻快的歌谣、轻快的动作,又有美好的天气与怡人的景色作衬,虽然不能与现代城市灯红酒绿的繁华生活相提并论,但也足以令现代人无比向往。就在此时,采诗官在此经过,听到了这首歌谣,兴致勃勃地聆听妇女的歌声,在如痴如醉中记录了下来,便有了这诗歌的流传。

    今天,我们吟唱这首诗,感受到古代先民们有一颗极易满足的心,那就叫欢喜心。那么我们又何尝不能够像这些古代先民们一样知足常乐呢?

    让我们一起来吟唱“采采芣苢”吧!

 

后记:

    由于本人第一次尝试这一类文章,难免会借用部分佳作,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